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鑽一行——這句話用在耿道穎教授30多年的從醫生涯中,最貼切不過。在放射科這個非主流科室裡,耿道穎潛心探究生命奧秘,30多年會診、診斷數十萬個影像膠片,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這雙眼睛,使數不清的患者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也使數不清的患者能在疾病的萌芽階段及早手術、避免了大手術。
年會診疑難影像超過10000例
在華山醫院甚至上海灘,凡是爭執不下疑難雜症的片子,都要請「老耿」過過目。很多患者慕名而來,就是為了讓她看一眼片子。
有位年輕的韓國男性患者,頭疼劇烈,被診斷大腦左半球中央前回運動區生了惡性膠質瘤。到華山醫院會診時,耿道穎教授看了片子,便看出了不同之處,她認定這片陰影更像寄生蟲(裂頭蚴),如果手術不僅會造成偏身癱瘓,而且還會有引起腦內播散的可能。建議把患者血標本送到上海寄生蟲病研究所檢查,結果驗證了她的判斷,最後給予驅蟲治療。半年後病灶明顯縮小後開刀,果然取出了一條15釐米長的裂頭蚴蟲體。
2003年「非典」期間,一位杭州來滬的患者在華山會診,很多專家懷疑患者是非典型性肺炎,只有耿道穎認為患者可能是「肺結核」,經過全面檢查,最終證實了耿道穎的診斷;被某家醫院診斷懷疑「胰腺癌」的患者,抱著一線希望找到耿教授,經過仔細的問診、看片,耿道穎告訴她,「沒事的,你只是胰腺頭部得了急性水腫型胰腺炎。」各種檢查結果及按照她給出的治療後複查顯示,患者確實只是炎症。這位患者成了她忠實的粉絲,每每周二上午門診時都見到她來看這個救她命的耿醫生……
這樣的故事數不勝數。
是什麼讓耿道穎做出如此有「底氣」的一次次診斷?她告訴記者,沒有什麼捷徑,是30多年與黑白膠片不斷「對話」的積累。
畢業剛被分配到放射科那會兒,耿道穎從拍片、洗片、顯影、定影學起,讀博士後期間,在夜深人靜的實驗室裡,她克服女孩子的恐懼心,獨自一人對著解剖標本進行試驗,終於確立了與磁共振圖像對照的腦溝回定位體系。直到今天,每天一早走進辦公室,她仍堅持針對疑難雜症讀片、核片,年會診疑難影像超過10000例。
她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始終堅持嚴謹治學。在帶研究生過程中,她要求學生仔細看病史和認真觀察每一個病人的CT/MRI圖像,每個患者的數百張圖像,必須一個個圖像看過去,因為如果忽視一個細節,就有可能漏掉一個診斷依據,這可是關係到病人的治療措施甚至關乎生死安危。
好的放射科醫生要給出治療方向
「一個好的放射科醫生應該做到定位定性診斷,不僅要看出問題,還要給出治療的方向。」耿道穎教授常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和她的學生們。
近年來,她以第一責任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973項目子課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上海市領軍人才計劃、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上海市科委重大和重點項目、上海市教委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及曙光計劃、上海市衛計委重要疾病聯合攻關項目及申康促進市級醫院臨床技能與臨床創新能力三年行動計劃項目等40餘項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著200 餘篇,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個重要獎項。她的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影像醫學水平進一步提高,也讓患者大大受益。
她和團隊推出國際首創融合多種影像技術的功能MRI成像立體定向體系,使得功能磁共振能夠為腦腫瘤術前定界分級、術中切除定位提供精確導航,從而實現在充分切除功能區腫瘤的同時,降低了偏癱或失語率,該項技術達到國內領先,被編入《中國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瘤診斷和治療指南》,並在全國推廣應用;創建了頭頸動脈CT血管造影聯合全腦CT灌注成像一體化的腦血管病的預警技術,不僅提高了腦血管病早期精確診斷率和溶栓率,同時降低了患者曝光射線劑量,縮短了檢查時間,節約了醫療費用;率先優化了一套彌散+灌注+波譜的MRI診斷模式,大大提高了腦惡性腫瘤的診斷與鑑別診斷準確率,同時為腦腫瘤治療後效果評估找到了客觀準確的技術參數……
帶領團隊寫出上海首篇新冠論文
「有耿大姐在的地方,我們放心!」這是同事們、同行們對耿道穎的一致評價。
今年1月初,新冠疫情在全國暴發。「作為影像科醫生,我們能為抗疫做些什麼?」從大年初三起,耿道穎教授就放棄了假期,全程在醫院協調工作,華山醫院所有的發熱門診及急診的CT約500餘例患者,耿教授都要親自把關,保證不出現漏診及誤診。她告訴記者,「最終,我們診斷的11名新冠患者,沒有一個錯報、漏報,我們沒有給華山放射科丟臉。」
疫情期間,她還利用中國網際網路+影像專科聯盟會診平臺,義診全國各地可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200餘例。同時,她帶領團隊連續奮戰5個晝夜,總結臨床經驗,寫出了上海首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T表現》論文,為了讓更多的基層醫生讀懂論文,她放棄英文論文,採用中文在《上海醫學》網絡首發,及時為防疫一線醫務人員提供了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