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嚮往自己的生活吉祥如意,在古代,如意掛件一般都是用和田玉雕刻而成,因為如意的形狀十分豔麗,再加上造型十分美感,一直被當作是傳遞愛的信物,幸福的象徵。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是自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法師講經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
『如意』的用途,略有二種。一種是為了抓癢而用的,據音義指歸說:『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今之意,故曰『如意』。這種『如意』,也叫做『癢和子』。
另一種『如意』,則是作為記事備忘之用的。據禪林象器箋說:『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狀如雲葉......,只如文殊亦執之;豈欲搔癢也?......今講僧尚執之,多私記節文祝辭於柄,備於忽忘。要時手執目對,如小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板,備於忽忘,名「笏」也』。
如意的品類有琺瑯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選妃時,若將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著她將成為皇后;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
雖說如意出於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無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這種創造的構思,也可以說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變成捲雲形、靈芝形、心字形及團花形如意,是唐以後的事,並用金玉珠寶製作,不僅使其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且還增加幾分仙氣與祥和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