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鄭州的天氣,真稱得上「透心涼,心飛揚」。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上周二,包括鄭州在內的我國中東部迎來今年下半年氣溫新低。
在過去,隨著天氣日漸寒冷,開車出行的人越來越多,就會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抱怨停車難、停車麻煩的問題,特別是路邊臨時停車繳費:
「繳費還要等收費管理員過來掃碼,真麻煩!」
「智慧停車都上線了怎麼還要專門在app裡
操作繳費,太繁瑣了!」
……
但好在,鄭州已經有近30000個道路臨時停車位已經在12月1日實現無感支付了,這種情況將越來越少。而且根據最新消息,明年5月份全市近2/3的路邊臨時車位可實現全程「無感停車」,商業性封閉停車場也將適時接入。
智慧停車再升級:鄭州道路臨時停車位實現無感支付
近日,鄭州市智慧停車平臺將迎來升級,鄭州市約3萬個道路臨時停車位可實現無感支付,覆蓋全市目前所有道路臨時泊位。
據據介紹,鄭州智慧停車平臺升級後,市民可在「鄭好辦」APP「智慧停車」板塊中綁定車牌號和銀行卡,車輛從車位駛離後,便可自動完成繳費,實現無感支付。
對於沒有綁定無感支付的車輛,若選擇先停車後繳費,在停車結束車輛駛離後,平臺會給車主發送待繳費簡訊,15天後如果還沒繳費,會再發一次。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如果車主長時間不繳費,我們還會有工作人員打電話催繳,而且將來計劃和鄭州居民個人信用積分商鼎分掛鈎。」
並且根據規劃,今年12月中下旬也將有一部分經營性停車場試點無感支付,並逐漸覆蓋到所有停車場,為市民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走入日常,「智慧生活」已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我們已經真切體會到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和進步。
「無感停車」的大規模應用,是鄭州市政配套不斷進化的一個縮影。而縱覽整個大鄭州都市圈,越來越多的板塊也已開始,將新技術應用到市政建設之中。
例如,位於鄭州東南的濱河國際新城在規劃之初就引入了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坡地景觀、地下綜合管廊等前瞻性規劃。地下綜合管廊可以有效提升了城市居住環境,儘可能減少以往城市中,需重複挖開道路檢修、影響交通的麻煩,讓人們可以更從容舒適的享受生活。
而作為鄭州首批海綿城市示範區,濱河國際新城還將水體淨化與雨水收集等技術融入到區域水系建設中,通過地形設計和雨水資源利用工程,有效緩解城市排水等問題。
除此之外,一河兩湖三公園,三條地鐵交匯、商業水街等規劃更是見證了濱河國際新城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傾注的匠心,繪出區域未來更加繁華美好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