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間傷亡加倍 關注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

2020-12-11 央視網新聞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副主任鄧曉

央視網消息(記者 張恪忞 設計 石天馨):近年來,我國道路安全整治取得了巨大成效,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穩步下降。但與此同時,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傷亡人數卻呈逆勢增長趨勢。「在201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傷亡人員中,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於道路交通事故,每小時還會有5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傷。」在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副主任鄧曉看來,這組揪心數據的背後,道路安全問題仍然「暗流湧動」。

 每小時1人死亡 電動自行車傷亡佔非機動車傷亡近70%

近年來,我國交通出行方式發生了巨變,新興的交通工具、交通方式層出不窮,電動自行車以其快捷、便利、實惠等特性,受到廣大老百姓的青睞。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電動自行車完成產量2707.7萬輛,社會保有量近3億輛,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事故及其所造成的傷亡數量也在大幅攀升。鄧曉表示,很多電動自行車車主沒有上保險,任何一起電動自行車傷亡事故不僅是疾病負擔,對整個家庭帶來的經濟負擔也非常嚴重,造成的社會負擔不容小覷。

在我國,電動自行車劃歸非機動車範疇,電動自行車傷亡佔到非機動車傷亡的近70%。鄧曉介紹說,中國道路交通事故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201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中,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累計死亡6.75萬人,受傷33.19萬人;2019年與2009年相比,十年間電動自行車傷亡人數增長超過1倍。

道路交通事故會給當事人帶來哪些主要傷害?在全國道路交通事故數據中,顱腦損傷是致死、致傷的重要原因。鄧曉介紹說,交通死亡中74.8%是因顱腦損傷致死,重傷人員裡面80%是因顱腦損傷。在全國傷害監測系統中,醫院門急診就診的非機動車事故裡頭部受傷的佔45%,還有下肢和軀幹受傷。傷害主要性質是骨折、腦震蕩、腦挫裂傷以及器官系統損傷。

電動自行車的道路安全隱患在哪裡?鄧曉表示,電動自行車超速行駛是較大問題。我國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電動自行車應該行駛在非機動車道,行駛速度不應超過15公裡/小時。按照新國標電動自行車的設計時速不應超過25公裡/小時,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電動自行車如果超速行駛,和汽車發生碰撞以後碰撞速度是相疊加的,這種碰撞在短時間內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非常大,經常是造成死亡事故和傷人事故的主要原因。

闖紅燈、逆行、違規載人、騎車打電話等違規行為也是導致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發生交通事故甚至傷亡的主要危險因素。另外,我們常說的「盲區」問題,在電動自行車事故中也時常見到。通俗地說,就是騎行者沒有「被看見」或者是騎行者自己「看不見」。鄧曉舉例說,比如通常說的「鬼探頭」事故,電動自行車騎行者隨意從慢速行駛的機動車中穿出來橫穿馬路,而另一側快速行駛的機動車駕駛員很可能是看不見,或者看見了也來不及剎住車,結果導致非常嚴重的事故。

違法騎行 電動自行車成兒童「殺手」

除了騎行者,乘坐電動自行車的群體同樣不容忽視,尤其是騎乘電動車的兒童。鄧曉表示,在我國0-19歲的兒童青少年中,死亡原因排第一位的不是傳染病,也不是慢性病,而是傷害。其中,道路交通傷害是重要一種,平均每天有10名孩子(0-18歲)會因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時有53名孩子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到傷害。

「低齡兒童道路交通傷亡中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步行、乘坐私家車和摩託車,大齡兒童是騎乘摩託車和駕駛電動自行車等。」鄧曉介紹,我國規定年滿18周歲以上可以駕駛摩託車,年滿16周歲可以駕駛電動自行車,但在12-17歲的少年群體中,駕駛摩託車和駕駛電動自行車相關的傷亡數量非常多,存在大量的違法騎行行為,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從全國傷害監測系統數據來看,醫院門急診就診的傷害病例中,兒童道路交通傷害和公安交管部門獲取數據一樣,男童多於女童,年齡集中在大齡兒童。鄧曉表示,機動車違法是造成兒童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兒童道路交通事故高發在寒暑假、休息日以及上下學時間,缺乏防護設施的道路上更容易發生兒童道路交通事故,肇事人的道路交通方式主要是駕駛小型客車、摩託車和電動自行車。

預防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 專家說這幾點很重要

如何有效預防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鄧曉表示,首先要選擇安全的、符合標準的電動自行車。2019年電動自行車出了新國標,交通工具的安全是預防和減少傷害的起點。即便是符合國標的電動自行車,上路之前也要檢查車輛安全性,包括車輛制動系統、車燈以及喇叭等。

其次是安全的道路。「減少非機動車傷亡的非常有效的措施是機非分離,讓不同速度的交通使用者分開。」鄧曉說。

有了安全的車和安全的道路,下面就是掌握在每一位電動自行車使用者自己手中的法寶——安全的騎行者、安全的騎行行為。

鄧曉建議,電動自行車使用者要做到以下幾點:不超速,戴頭盔,遵守交通規則,知危險會避險。「一盔一帶」主題倡導行動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有效的保護工具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率。以頭盔為例,兩輪車駕乘成員發生道路交通碰撞後,傷害的嚴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佩戴具有防撞性能的安全頭盔。數據顯示,自行車安全頭盔能夠減少63%的頭部受傷和88%的顱腦損傷。不戴安全頭盔的兩輪機動車駕駛員頭部受傷的危險是戴頭盔者的3倍。「頭盔佩戴是非常重要的保護措施。許多發達國家法律規定,騎自行車也必須佩戴安全頭盔。也希望國家層面能儘快出臺電動自行車頭盔使用的相關法律法規。」鄧曉說。

最後,事故後能否第一時間獲得正確的救援和醫療救治也是決定受傷者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我們在醫院監測數據看到,兒童道路交通傷害發生之後1小時內去醫院就診比例只佔到33%,這說明事故後的救援和救治需要進一步加強。」鄧曉說。(校對 宋春燕)

相關焦點

  • 十年間傷亡加倍 專家提示關注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
    央視網消息:近年來,我國道路安全整治取得了巨大成效,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穩步下降。但與此同時,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傷亡人數卻呈逆勢增長趨勢。「在201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傷亡人員中,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於道路交通事故,每小時還會有5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傷。」
  •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傷亡人數逆勢增長 專家:立法強制騎乘者佩戴...
    電動自行車因經濟、便捷,正在成為我國的「國民交通工具」。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電動自行車年銷量超過3000萬輛,社會保有量接近3億輛。不過在電動自行車被廣泛使用的同時,其交通違法頻繁出現,帶來不少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 聚焦電動自行車道路安全 專家呼籲國家立法強制佩戴安全頭盔
    據工信部統計,2019年我國電動自行車完成產量2707.7萬輛,社會保有量近3億輛,位居世界第一。而同樣呈現增勢的還有電動自行車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副主任鄧曉介紹,電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佔非機動車交通事故的8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馬路殺手」。
  • 騎電動自行車應自帶「鎧甲」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原標題:【圖說】「鎧甲」據《法治日報》報導,近年來,我國電動自行車生產量和保有量持續上升,隨之而來的相關交通事故有增無減。據統計,去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中,駕駛電動自行車傷亡人數接近非機動車傷亡人數的70%。有專家呼籲騎電動自行車應嚴格遵守交通法規並強制佩戴頭盔,進而降低道路交通傷害死傷率。在全國整體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穩步下降的態勢下,電動自行車騎行者的傷亡人數卻逆勢增長,實在令人痛心。何以如此?怎樣改變?
  • 專家呼籲電動自行車騎乘者佩戴頭盔
    匆匆忙忙的外賣騎手,風風火火的上班族,接娃心切的家長……越來越多人加入了電動自行車「大軍」,與此同時,也帶來巨大的道路安全問題。近日,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舉辦了主題為「電動自行車道路安全與傷害預防」的線上研討會,探討如何在政策設計、個人行為等方面提升電動自行車出行的安全性。
  • 每小時有1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亡
    「在我國,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亡,涉電動自行車事故死亡人數已成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上升最快的一個群體。」
  • 涉「快遞小哥」交通事故頻發,如何完善電動自行車領域立法?
    12月2日是全國道路交通安全日,此前一天,北京大學全球健康與創新傳播研討會就電動自行車道路安全與傷害預防進行了相關討論。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目前,我國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接近3億輛。電動自行車仍是我國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
  • 電動自行車致死傷率攀升 警惕新型「馬路殺手」
    專家呼籲:電動自行車交通傷害逆勢增長,「速度與激情」背後的代價亟須引起重視。目前,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在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上升最快,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亡。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副主任鄧曉介紹,201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傷亡人員中,駕駛電動自行車導致的死亡人數達8639人,受傷人數達44677人,傷亡人數接近非機動車傷亡人數的70%。「形象地說,平均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於道路交通事故,有5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傷。」
  • 電動自行車市區道路不得載人!
    濱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12月28日《濱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試行)》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加強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減少道路交通事故,保護公民人身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 電動自行車致死傷率攀升,警惕新型「馬路殺手」的安全隱患
    左學長攝/光明圖片左衝右突的外賣騎手,風風火火的上班族,接娃心切的家長……當前,越來越多人加入了電動自行車「大軍」。這種新型交通工具固然快捷、經濟、環保,但其廣泛使用也帶來巨大的道路安全隱患。專家呼籲:電動自行車交通傷害逆勢增長,「速度與激情」背後的代價亟須引起重視。
  • 廈門交警解讀今年以來道路交通典型傷亡案例
    今年以來,廈門市共發生了47起道路交通亡人事故,其中不少事故發生的原因令人唏噓――大貨車違停,摩託車迎面撞上;電動自行車疏忽大意,自撞護欄,騎車人殞命;騎自行車過街未下車推行,被小車撞飛;小區內駕車未及時避讓行人;開車看手機,連撞兩人……看似瞬間的違法行為,卻釀成了傷亡悲劇。今日,廈門市交警解讀部分典型道路交通亡人事故案例,提醒您安全行車,關注安全細節。
  • 給電動自行車套上安全的「韁繩」
    來自省交管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非機動車尤其是電動自行車的交通違法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影響道路交通安全和暢通。據統計,我省道路交通事故中,由電動自行車引發的交通事故一直處於高發態勢,佔非機動車交通事故60%以上。「此外,在電動自行車出現交通違法行為時,最容易受到傷害和損失的並不是機動車,而是電動車駕駛員自己。」省交管局有關負責人說。
  • 每小時有1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亡!專家呼籲立法強制戴頭盔
    12月2日是全國交通安全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副主任鄧曉在由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主辦的「電動自行車道路安全與傷害預防主題研討會」上提醒廣大電動自行車騎乘人,知危險會避險的第一要義就是正確佩戴安全頭盔。
  • 造成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傷害的因素有哪些?
    這是因為電動車在最近幾年,國內市場發展的非常的好,而且導致電動車的銷量非常的高,同時很多人都有了這個代步工具,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交通事故,同時因為這些電動車傷亡人數也特別的多,而且這個問題也變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且在這些事故當中,女生多於男生的比例。
  • 非機動車行車安全|給電動自行車套上安全的「韁繩」
    給電動自行車套上安全的「韁繩」——關注非機動車行車安全(下)一股強力掛到自行車左側車把,隨即,她連人帶車栽倒在地上。來自省交管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非機動車尤其是電動自行車的交通違法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影響道路交通安全和暢通。據統計,我省道路交通事故中,由電動自行車引發的交通事故一直處於高發態勢,佔非機動車交通事故60%以上。「此外,在電動自行車出現交通違法行為時,最容易受到傷害和損失的並不是機動車,而是電動車駕駛員自己。」
  • 給電動自行車加把「安全鎖」
    這種新型交通工具固然快捷、經濟、環保,但其廣泛使用也帶來巨大的道路安全隱患。電動自行車帶來的安全隱患到底有多大?據統計,201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傷亡人員中,駕駛電動自行車導致的死亡人數達8639人,受傷人數達44677人,傷亡人數接近非機動車傷亡人數的70%。
  • 《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規定》2021年起施行:騎乘電動自行車...
    天津北方網訊:明年1月1日起,本市將施行《天津市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規定》,其中明確規定駕駛電動自行車上道路行駛時,駕駛人以及乘車人應當規範佩戴安全頭盔。
  • 「關注」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摩託車」的區別
    我們來介紹已經登記的白牌、綠牌、藍牌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摩託車」的區別和通行規定。什麼是非機動車?什麼是電動自行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規定:車輛,是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應當依法登記的非機動車,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登記後,方可上道路行駛。非機動車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驅動,上道路行駛的交通工具,以及雖有動力裝置但設計最高時速、空車質量、外形尺寸以及符合有關國家標準的殘疾人機動輪椅車、電動自行車等交通工具。
  • 廣東陽江:全力開展整治摩託車電動自行車道路交通安全專項行動
    央廣網陽江7月24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莫宇韜)記者從陽江交警獲悉,為進一步加大摩託車、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整治力度,全力壓降摩託車、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陽江公安交警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摩託車電動車電動自行車違法行為整治行動。
  •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據工信部統計,2019年我國電動自行車產量達2707.7萬輛,社會保有量近3億,位居世界第一。隨之而來的是電動自行車引發的道路交通事故數量也在攀升。可以說,電動自行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型「馬路殺手」。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病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傷害防控與心理健康室副主任鄧曉介紹,201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傷亡人員中,駕駛電動自行車導致的死亡人數達8639人,受傷人數達44677人,傷亡人數接近非機動車傷亡人數的70%。「形象地說,平均每小時就有1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死於道路交通事故,有5名電動自行車騎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