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享有「園林之勝,甲於天下」的美譽,而瘦西湖則集中了揚州園林的精髓。清代,由於康熙、乾隆兩朝帝王的屢屢「南巡」,瘦西湖一帶已經發展到「爭地構園」,最終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秀麗景觀,以北郊二十四景著稱於世;
據《揚州畫舫錄》記載,從1751年至1765年十幾年間,瘦西湖上已經形成二十景:卷石洞天、西園曲水、虹橋攬勝、冶春詩社、長堤春柳、荷蒲薰風、碧玉交流、四橋煙雨、春臺明月、白塔晴雲、三過留蹤、蜀岡晚照、萬松疊翠、花嶼雙泉、雙峰雲棧、山亭野眺、臨水紅霞、綠稻香來、竹樓小市、平崗豔雪。1765年後,復增綠楊城郭、香海慈雲、梅嶺春深、水雲勝概四景,合稱二十四景。
觀音山水碼頭
山亭野眺為北郊二十四景之一。亭旁舊景築臺三四楹,榭五六楹,廊腰縵回,閣道凌空,洵為山水間勝境。此景近在觀音山下,以便香期遊人到此閒眺
(點擊《第一靈山—觀音山—「蜀岡—瘦西湖名勝風景區」遊(6)》詳細了解「觀音山」)
雙峰雲棧為北郊二十四景之一。舊有聽泉樓、露香亭、環綠閣等名勝。其景勝處則在蜀岡中東兩峰之間。猿扳蛇折,百步百降,如龍遊千裡,雙角昂霄。中有瀑布三級,飛瓊濺雪,洶湧澎湃。下臨石壁,幾立千尺。清乾隆年間,上建棧道木橋,道上多石壁,橋旁壁上刻御史高恆所書的「松風明月」四字。
(搜索《第一靈山—觀音山—「蜀岡—瘦西湖名勝風景區」遊(6)》詳細了解「雙峰雲棧」)
下面六景,不知道是我沒有找到還是已經沒有,甚是遺憾!所以只能記錄如下,以後如有機緣補上,如果親,你遊玩過下面六景,也希望發我一下、謝謝
清朝乾隆年間為州同周楠別業。野樹成林,茅屋三四間。內植桃樹數百株,半藏於丹樓翠閣,忽隱忽現。桃花庵前有嶼,建有一茅草亭,名曰螺亭。亭北砌石為階,坊表插天,額曰臨水紅霞;
平岡豔雪亦屬周楠別業,平岡為古代平岡秋望之遺阜。清代乾隆年間,河南候選州同周楠置亭其上,遍植紅梅。崖上多梅樹,花時如雪,有「雪晴花發,香豔襲人」,因此得名平岡豔雪;
綠稻香來為北郊二十四景之一。綠稻香來與邗上農桑、杏花村舍相臨。清乾隆間奉宸苑卿王勖仿清聖祖《耕織圖》建,其景有水車、倉房、風車、歌臺、養蠶房、綠桑亭等景。旁有萬畝稻田,當水稻成熟之時,整個園內飄散濃鬱的稻香味。西有杏花村舍,有染色房、紡絲房、嫘祖祠、成衣房等景
相傳隋煬帝楊廣千裡帆檣下揚州時,曾在此設夜市,宴請群臣。故小市橋又稱為宵市橋,後人不熟悉典故,錯改為肖市橋,一字之差,相去甚遠。所謂橋市,即設在橋上或橋頭的集市。清兩淮巡鹽御史盧見曾題《虹橋修禊》中有「竹樓小市賣花聲」。詩中點名小市橋以賣花聞名,特別是幽香的玉蘭花,醇香的梔子花,清香的茉莉花;
四橋煙雨漣漪閣之北有二堂,一曰澄碧堂,一曰光霽堂,平地用閣樓之制。澄碧堂面西,堂下為水碼頭。據《揚州畫舫錄》記載,廣州曾有西洋人建的十三樓,其窗全部採用琉璃。澄碧堂亦仿廣州十三樓依水而建,水清如碧,琉璃如玉,相映成畫,營造出了碧玉交流的勝境。
三過留蹤的典故取自宋蘇軾紀念恩師歐陽修所作的《西江月》,「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康熙末年,揚州人程夢星於瘦西湖內建筱園,乾隆年間改為三賢祠,裡面供奉揚州歷史三位名賢太守歐陽修、蘇軾、王士禎,後園內漪南水亭改名蘇亭。亭上有聯云:東坡何所愛?仙老暫相將。題曰:三過留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