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歸嵩山作》|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2020-12-16 華仔詩話

歸嵩山作

王 維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作者】

王維(701—761 ),字摩詰,祖籍太原(今山西祁縣)。九歲能詩文,十九歲應京兆府試點了頭名,二十一歲(開元九年)中進士。王維博學多才,不僅文學卓著,而且精通音律,擅彈琵琶。又擅長繪畫,是我國水墨渲染寫意畫的開山始祖。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和孟浩然開創了盛唐山水田園詩,號稱「王孟詩派」。他篤信佛教,所作多含禪理,人稱「詩佛」,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在盛唐詩壇成三足鼎立之勢。

【背景】

這首詩是王維在開元二十二年(734)秋天所作,當時他三十五歲。我們知道王維有著名的輞川別墅,但那是在天寶年間才買下來的,在那之前王維有多處隱居之所,比如淇水、嵩山等地。開元盛世,政治清明,正是一代賢相張九齡執政期間,當時的皇帝唐玄宗和宰相張九齡都在東都洛陽。於是王維燃起了安邦濟世的希望,他追隨張九齡來到洛陽並上表自薦。在等待朝廷答覆的時候,他就在嵩山隱居了。這首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作的。

【注釋】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五嶽之一的中嶽,著名的少林寺就在嵩山腳下。

清川:清澈的流水。

帶:本意是人的腰帶,後引申為動詞,即被其環繞。王羲之《蘭亭集序》有「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王勃《滕王閣序》也有「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長薄:草木茂盛的地方。《楚辭·招魂》:「路貫廬江兮左長薄,倚沼畦瀛兮遙望博。」 王夫之通釋:「長薄,山林互望皆叢博也。」

閒閒:悠然自得。

迢遞:高峻的樣子。李商隱《安定城樓》也有「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煙外盡汀洲」。

閉關:門板中間的門閂也叫做「關」,閉關就是閉門的意思。

【賞析】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首聯點明「歸」的主題。在草木茂盛、流水潺潺的山路上,詩人坐著馬車,悠然自得地離開洛陽,前往嵩山的隱居之所。河水兩岸的草木像一條綠帶一樣環繞,車馬也顯得悠然自在。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王維此時剛剛向朝廷舉薦自己,正滿懷希望地等待答覆。想必他這篇自薦也是一篇頗為得意的好文章,再加上皇帝和宰相都是賢明之人,所以此時的他也是心情愉悅,覺得自己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所以詩人描寫沿途的河水也是緩緩地流淌,車馬也是閒閒地前進,仿佛世界是如此地安詳美好,是那麼的從容不迫。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頷聯繼續描寫歸途所見景物。清澈的流水好像滿含著情意,傍晚的飛鳥成群結隊地飛回鳥巢。這一聯化用了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而且帶有某種隱喻。流水本無意,但詩人說「有意」,那是什麼「意」?華仔覺得我們不妨置身其中,想像一下具體的情境:流水、詩人、飛鳥,這三者是不是都是同一個方向?縱然詩人沒說,但是我們可以推測,流水、飛鳥的方向應該和詩人的方向是一致的。這樣一路相隨,才更有「默契」,更有「情意」。當然,或許讀者朋友不同意華仔的觀點,也許流水、飛鳥和詩人的方向在物理空間上不一致。華仔覺得也可以解釋,因為這三者都是前往自己的「歸宿」,從追求歸宿這個精神意義層面來講,也可以說是一致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隨著詩人繼續前行,看到荒廢的古城對著古老的渡口,一片落日的陽光灑滿秋日的山岡。前面四句顯得輕鬆愉快,悠然自得,這一聯卻忽然為之一變,一片蕭條冷落,壓抑沉悶。這種情緒的變化,有其行進途中自然而然的一面,也有詩人自己焦慮抑鬱的一面。自然的一面就是詩人確實看到了荒涼偏僻的古城和渡口,再加上這肅殺的秋季還是傍晚,剛剛輕鬆愉快的心情難免受到影響。人在「日暮」行路的時候,總會聯想起「途窮」,所以是自然而然的。詩人自身的心理因素在於,他上表自薦後剛開始當然會輕鬆一下,仿佛完成了一個大心願。但是時間一長就會焦慮,朝廷會不會賞識我呢?我的願望會不會落空呢?我們知道,王維信奉佛教,並不太積極用世,但這次鼓足勇氣毛遂自薦,也是很難得的啊。因為對自己前途的不確定,心中不免生出一陣悽涼惆悵之感,所以留心描寫的景物也發生了變化。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詩人望著遠處那高峻的嵩山,心想還是在那裡暫且閉關一段時間吧。這裡詩人的心情又從剛剛的緊張抑鬱稍微寬心了一些。華仔建議大家不妨聯想一下自己考試交完試卷或者找工作面試完以後的心理變化,是不是有些類似呢。反正已經向朝廷舉薦自己了,能不能成功也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了,也用不著一直牽腸掛肚,順其自然吧。王維是個佛教徒,嵩山恰好也是佛教名山,正適合他暫時棲身。王維性格裡邊有濃厚的消極思想,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半官半隱的狀態,因為他的內心充滿了「入世」和「隱居」的矛盾鬥爭。而一個真正有強烈入世願望的人,在上表自薦之後,是不會離開皇帝的,而是趁熱打鐵,奔走於公卿權貴之中,以尋求支持。詩人的情感從最初的喜悅,到後來的擔憂,再到現在的平和,此中細微的深意,還需讀者細細品味才能得出啊。

【今譯】

清澈的河水

樹木叢生如絲帶飄揚

我乘著馬車

悠閒地離開了洛陽

流水好像有意

一路跟隨我去往遠方

晚歸的鳥兒

也和我奔向相同的方向

荒僻的城垣

靜靜地躺在古渡的身旁

落日的餘暉

灑滿秋天的山上

不再糾結惆悵

不再胡思亂想

在那高峻的嵩山腳下

安心地閉關修養

【小結】

這首《歸嵩山作》是王維在東都洛陽向皇帝上表自薦以後,回到嵩山等待消息的途中所作。不僅描寫了歸途中景物的變化,也表達了詩人行進途中內心情感的細微變化。融情入景,移情於景。剛剛自薦完成,如釋重負,心情輕快閒適,所見的清川、車馬、流水、暮禽都是輕快靈動的,當他對自己的前途又開始擔憂時,所見又變為荒城、古渡、落日、秋山,一派肅殺蕭瑟。最後順其自然、平和衝淡,表達了他閉關修煉,隱居逃避的思想。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評價為「寫人情物性,每在有意無意之間」。這首詩質樸自然、意向林立,體現了王維對景物運用的高超境界,但「斧鑿痕跡俱化爾」。

相關焦點

  • 王維《歸嵩山作》|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歸嵩山作王 維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他篤信佛教,所作多含禪理,人稱「詩佛」,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在盛唐詩壇成三足鼎立之勢。【背景】這首詩是王維在開元二十二年(734)秋天所作,當時他三十五歲。我們知道王維有著名的輞川別墅,但那是在天寶年間才買下來的,在那之前王維有多處隱居之所,比如淇水、嵩山等地。
  • 【詩詞鑑賞】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唐代王維《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 【詩詞鑑賞】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唐代王維《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縣,屢有興廢,荒城當為廢縣。臨:當著。古渡:指古時的渡口遺址。迢遞:遙遠的樣子。遞:形容遙遠。嵩高:嵩山別稱嵩高山。且:將要。閉關:佛家閉門靜修。這裡有閉戶不與人來往之意。閉:一作「掩」。
  • 王維筆下的蒼涼美景: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王維晚年時隱居於終南山,留下不少詩描繪輞川及周邊的風物。而在隱居終南之外,他也曾在河南嵩山隱居過。這首《歸嵩山作》便作於其貶官濟州後,仕途失意歸隱嵩山時。《歸嵩山作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這首詩主要寫詩人歸嵩山時的所見所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澈的流水縈繞著草木交錯的沼澤地,車馬則一派從容閒適。薄,在此意為草木叢生之地。草木叢生,清流映帶左右,車馬閒閒,開篇即是很閒適的心境。在此時的詩人眼中,自然萬物都仿佛有了生命,都含了情。
  • 【詩詞鑑賞】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走進詩摘詞選,品味詩意人生 唐代王維《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 【歸嵩山作】歸嵩山作原文_歸嵩山作注釋_歸嵩山作賞析_王維的詩...
    歸嵩山作原文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歸嵩山作的詩意/歸嵩山作的意思  清沏溪流兩岸林木枝茂葉繁,  我乘著車馬安閒地歸隱嵩山。  流水有意與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鳥有心跟我一起倦飛知還。  荒涼的城郭緊挨著古老渡口,  夕陽的餘輝映著經秋的重山。
  • 《歸嵩山作》王維
    《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荒涼的城鎮,緊挨著古老的渡口;夕陽餘暉,灑滿秋天的山巒。"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我千裡迢迢來到嵩山,決心在此歸隱,把門閉關。王維辭官還歸嵩山居處,途中見清清的河流兩岸草木叢生,車馬悠悠前行。正因心中閒適自在,故而看到流水似乎也是有意歸隱,看暮色中飛還的禽鳥是與自己結伴而行。
  • 【歸嵩山作】歸嵩山作原文_歸嵩山作注釋_歸嵩山作賞析_王維的詩...
    歸嵩山作原文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歸嵩山作的詩意/歸嵩山作的意思  清沏溪流兩岸林木枝茂葉繁,  我乘著車馬安閒地歸隱嵩山。  流水有意與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鳥有心跟我一起倦飛知還。  荒涼的城郭緊挨著古老渡口,  夕陽的餘輝映著經秋的重山。
  • 經典關塞詩詞10首: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3、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出自唐·王維《歸嵩山作》。此寫秋日黃昏之時的景象:層林盡染,秋意漸濃;夕陽西下,城池荒涼,古渡無人。寫的雖是哀景,卻如一幅蒼涼而悽美的圖畫,讓人回味無窮。4、幾處樓臺皆枕水,四周城郭半圍山。
  • 王維歸隱嵩山寫下一首詩,中間20字妙不可言,令人稱絕
    王維晚年時隱居於終南山,留下不少詩描繪及周邊的風物。而在隱居終南之外,他也曾在河南嵩山隱居過。這首《歸嵩山作》便作於其貶官濟州後,歸隱嵩山之時。當然,王維此次歸隱嵩山,並不是真正徹底的歸隱,其詩也還不如後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完全超脫與禪意深深,但從中亦能看出王維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詩歌特點。
  • 李白和王維比較,一首《歸嵩山作》,詩佛為何要放棄人生的平臺
    嵩山秋景之二這一年秋天,王維來到了他在嵩山的隱居之所,眼望著中原的秋景,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歸嵩山作》,表達了自己複雜的心情。歸嵩山作作者:王維(唐代)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 跟黛玉每天讀一首詩:《歸嵩山作》王維 「川林有意,歸山坐隱」
    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歸嵩山作盛唐·王維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清澈的河水邊綿延著茂密的山林,我坐著馬車從容地行走在路上流水好像能感知我的心情,傍晚的歸鳥也陪著我一起返回荒廢冷落的城牆臨著古渡口,落日的餘暉映滿秋天的山林走到高峻的嵩山下,回家關門再也不見俗客了嵩山:按《元和郡縣誌》嵩髙山,在河南府告成縣西北二十三裡,登封縣北八裡,亦名外方山,東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髙摠名,即中嶽也,山髙二十裡,
  • 想歸隱嵩山,卻又感到孤獨,王維這首詩經常被誤讀
    王維的這首《歸嵩山作》,相信很多朋友都讀過。但有些人認為,頷聯只是表達了詩人閒適的心情,或者表達了詩人厭倦朝廷生活和一去不復返的決心。而我卻讀出了詩人的矛盾心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詩人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感情。
  • 跟黛玉每天讀一首詩:《歸嵩山作》王維 「川林有意,歸山坐隱」
    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歸嵩山作盛唐·王維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清澈的河水邊綿延著茂密的山林,我坐著馬車從容地行走在路上流水好像能感知我的心情,傍晚的歸鳥也陪著我一起返回荒廢冷落的城牆臨著古渡口,落日的餘暉映滿秋天的山林走到高峻的嵩山下,回家關門再也不見俗客了嵩山:
  • 王維辭官歸隱所作此詩,寫出恬靜淡泊的閒適心情,更渴望建功立業
    《歸嵩山作》在《送張五歸山》中,詩人表達了「當亦謝官去」的思想,不久之後即夢想成真,這首詩即是寫作者王維辭官歸隱途中所見的景色和心情。王維,劇照「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首聯描寫歸途中的情景,緊扣題目中的「歸」字。
  • 王維的好詩,描寫辭官歸隱嵩山途中美景,抒發恬靜淡泊的閒適心情
    歸嵩山作 【作者】王維 【朝代】唐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 「詩詞鑑賞」被低估的嵩山,嵩山不止有少林,還有關於嵩山的詩!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曾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嵩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也是中國名勝風景區。嵩山不僅僅有少林寺,還有嵩陽書院、嵩嶽寺塔、觀星臺、中嶽廟等多處文化遺存,星羅棋布。
  • 【詩詞鑑賞】被低估的嵩山,嵩山不止有少林,還有關於嵩山的詩!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曾成稱為 「嶽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嶽,始稱「中嶽嵩山」。 歸嵩山作 唐-王維
  • 王維就用一首詩寫出歸隱的心路歷程
    唐代大詩人王維就用一首詩,如臨其境地寫出了其中的安然從容、悽清孤寂和淡然灑脫。開元年間,王維從山東濟州被貶,經過一番掙扎,他決定到洛陽附近的嵩山隱居,故此寫下了這首《歸嵩山作》: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