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飛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李白
春秋戰國時期,有著800年歷史的周朝迎來了最後的末路,諸侯爭霸,讓華夏大地處於戰火之中。公元前219年,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南定百越,完成了千古未見之大一統,建立了中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存在了兩千多年。而在這一段漫長的時間中,出現了許多千古留名的帝皇,例如清朝的第五個皇帝——雍正。他在位期間兢兢業業,為乾隆盛世打下了基礎,然而卻死的不明不白。專家挖開雍正墓穴,欲探尋雍正死亡之謎,看了後卻很快撤離並且用水泥封死,這是為何?
九子奪嫡的勝利者
眾所周知,皇帝去世後都會有新皇登基。那新皇如何而來?評判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就是皇子成為皇帝前,每天努力奮鬥的目的。要知道,皇位的爭奪之戰,從來都不是兒戲,甚至比影視作品中展示得還要殘酷。皇子之間的感情,說它是兄弟情,倒不如說它是利益情。只有我們在同一戰線上,我們才是兄弟,反之,則是敵人。
康熙的兒子便上演過一場九子奪嫡,他們為皇位,勾心鬥角,玩弄權謀。一開始,二皇子胤礽是最受康熙帝喜愛的皇子,一直按著皇位繼承人的標準培養著。可是其他皇子怎麼可能看著太子之位而無動於衷,所以暗地裡操作著。經過一系列事件,二皇子兩次被廢,最終失去了在康熙帝心裡的地位。
從此皇子之間的鬥爭,已經不再是暗地裡較量了,大家都紛紛建立起自己的勢力,拉幫結派。而我們善於玩弄權謀的雍正,他在暗地裡觀望,不急於一時。通過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他們自相殘殺,再一一淘汰。他的偽裝,成功讓他走到最後,成為這場廝殺中的勝利者。
雍正之治
剛繼承皇位的雍正,管理並不順利。因為當時各大皇子,不甘心坐以待斃,仍然在做著最後的反撲,在朝野與民間甚至流傳著「十改於」的說法,讓雍正的位子坐得並不安穩。傳聞一開始康熙是打算傳位給十四皇子胤禵的,但是雍正從中作梗,將「十」改成了「於」,才拿到了皇位。為了徹底穩定局勢,雍正主動出擊,先是將各大皇子剝爵監禁,剪除朝中勢力。實行攤丁入畝,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贏取人民的大力支持。並且大力整頓財政,打擊貪官汙吏,建立養廉銀制度,抑制了官員的私慾。雍正在位十三年間,做下了許多利國利民之舉,為後面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基礎。
離奇死亡
公元1735年,雍正駕崩,享年58歲,然而其死亡原因卻沒有任何的記載。據說八月二十一日,雍正身體並無不適,與常人無異,還在圓明園宮苑處理政事。而到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便與世長辭。因此民間議論紛紛,有人說雍正是因過度勞累而猝死,也有人說是被刺殺而死,甚至還有傳聞,雍正是因貪圖長生而誤食丹藥而亡。然而具體原因,仍然是一個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雍正到底因為什麼而死。
所以當專家發現雍正之墓後,便快馬加鞭地進行勘測,想要一探究竟。然而當專家們剛挖了幾米之後,便選擇撤退,不再繼續挖掘。甚至還用水泥將洞口封好。原來專家們發現,雖然在雍正墓外圍有盜洞的痕跡,然而其餘地方皆是完好無損的,在挖掘的過程中甚至還挖到了大理石。因此專家判定,還沒人進去過雍正墓,這個墓是完整的。而根據規定,完好的帝王墓是禁止挖掘的。因此專家們只能選擇放棄挖掘。
總結
由於專家放棄挖掘,雍正死亡之謎再一次失去了線索。然而這是值得的,因為相比一個帝皇的死亡真相,其墓中的陪葬品以及代表的意義更為重要。或許等到將來,我國技術更加成熟時,會讓雍正之墓徹底浮現在世人面前。而我們現在能做的便是努力學習,提高我們的科技水平,讓這一天早點到來。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