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儘管大家嘴上說著AirPods Max賣的可真貴啊!但是官網還是分分鐘沒貨,而預定到的朋友也大多排隊到了明年三月春暖花開。那究竟這個叫AirPods Max的東西憑什麼賣這麼貴?385克的重量佩戴起來怎麼樣?音質和索尼1000X M3或者森海木饅頭3相比如何?降噪效果又表現如何呢?今天我們就在AirPods Max首發第一天來開箱——AirPods Max!
一、開箱細節
AirPods Max的包裝盒體積很大,因為內部耳機並非摺疊放入的。包裝盒上的AirPods Max照片就是真實耳機的1:1大小。這次AirPods Max一共有五種配色,我們開箱的這臺是天藍色。
打開包裝盒,映入眼帘的就是被放在保護套裡的AirPods Max本體。保護套還附上裡一層硫酸紙用來保護保護套(聽著跟繞口令似的)。
AirPods Max包裝內的全部產品就只有這四樣:AirPods Max本體、AirPods Max智能耳機保護套、Lightning to USB-C充電線、以及快速指南等(這次沒有蘋果貼紙)。
AirPods Ma收納到智能耳機保護套中就是這個樣子,相信大家也在網上看到了。對於這個收納方式怎麼說呢,反正我還是更習慣摺疊收納這種對空間利用更充分的方案。但是蘋果這種直接把耳機放到保護套裡的方案也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之所以叫「智能耳機保護套」,就是因為在保護套內有磁性感應裝置,當AirPods Max放到保護套中之後會自動檢測到耳機是處於收納狀態,這時耳機會開啟超低能耗狀態,大幅度節省電量。
由於這次AirPods Max的兩個單元外側都是用的是陽極氧化鋁工藝,為了防止耳機收納被劃傷,智能耳機保護套的內部全部採用了植絨材質,最大程度保護耳機外殼不被劃傷。
AirPods Max的頭梁採用了不鏽鋼框架配合類膚質的柔軟材料,不鏽鋼框架中間的穹網相比傳統的耳機頭梁,可以增加與頭部的接觸面積減小壓強。編織材質的穹網也能讓佩戴時的散熱效果更好一些。
這裡多說一句,就是這個編制的穹網手感真的很薄。打個比方的話,手感類似最薄的那種醫療紗布。
另外就是,AirPods Max的不鏽鋼框架韌性還是非常強的,即使是用大力把耳機掰成這個形狀也沒啥問題,依然可以保證正常恢復原有形狀。
AirPods Max另一個新技術,就是頭梁和耳機單元外殼的連結方式。和市面上大多頭戴耳機不同的是,蘋果用了一個伸縮杆+球型套件來連接頭梁和耳罩。球型套件保證了耳罩多角度旋轉的方便,伸縮杆則能讓耳罩在任意伸縮位置保持精準停留。
動圖演示一下,當我們想要調整頭梁高度的時候直接把耳罩往下拽即可。伸縮杆的阻尼手感非常好,並沒有拽不動的感覺也沒有松松垮垮的手感。而且離譜的是伸縮杆並沒有什麼階段定位裝置,卻能保證耳機在任何位置精準停住。
另外,AirPods Max的球型套件連接的耳罩則用了另一個思路。耳罩採用了可回彈設計,這也就可以讓耳罩能保證和耳朵的貼合更加緊湊。
在AirPods Max的右側耳罩上部,有AirPods Max僅有的兩個實體控制按鈕。一個是噪聲控制按鈕,一個是數碼旋鈕。噪聲控制按鈕用來在主動降噪與通透模式之間切換。而數碼旋鈕的設計和AppleWatch的數碼錶冠如出一轍,用來調整音量以及點按來控制播放和激活siri。
這裡你可能已經發現了,AirPods Max並沒有開關機按鈕。所以理論上把AirPods Max放入智能保護套中開啟超低功耗就有點類似傳統耳機的關機狀態。另外,噪聲控制按鈕我要實名點讚一下,非常好用。
和AirPods Pro的長壓耳塞柄部開啟通透模式不同,AirPods Max的點按切換通透模式要更加快速。因為我們想要開啟通透模式時往往是一個快速想要聽清環境音或者對方說話的狀態,而長壓開啟通透模式相比實體按鈕一般都要慢上1-2秒的,實際使用下來噪聲控制按鈕真的使用感受明顯提升。
AirPods Max的耳罩採用了經典的陽極氧化鋁工藝,不過要注意千萬不要裸機和硬物接觸,以免耳罩被劃傷。
AirPods Max展開之後的效果。
AirPods Max的耳罩內側採用了可分離式的耳墊設計。取下耳墊可以看到耳罩內部的結構,外部採用一層金屬結構覆蓋,而透過金屬結構甚至可以看到耳罩內部的發聲單元。用料這麼紮實,耳機不重都奇怪呀。
分離後的耳罩可以看到內部也採用了大量編制材質,而耳罩邊緣則是一大圈的磁性材料用來吸附到單元上。
耳罩內側有L和R的編制紋樣用來區分左耳和右耳。
耳罩的記憶棉官方宣稱是一種符合聲學設計的記憶棉材質,手感摸上去還是相當柔軟的。但是具體怎麼符合聲學設計怕是還需要更多資料才能了解。
二、其他配色
這次的AirPods Max官方一共推出了五種配色,分別是:銀色、深空灰色、天藍色、粉色、綠色。巧合的是這五種顏色也和蘋果今年發布的iPad Air 4以及iPhone 12系列相互呼應。
我們也找到了全部的五個AirPods Max配色,實拍了一下。為了讓大家更直觀準確的分辨每個顏色的區別,這張圖我們基本沒有做太多的後期調整。照片的觀感也幾乎和AirPods Max真實產品保持接近。大家可以看下,你喜歡哪個顏色更多一些呢?
下面也分別拍攝了五個不同顏色上手的效果:
粉色
深空灰色
綠色
銀色
天藍色
前面我們說到了,這次的AirPods Max的五種配色和蘋果今年發布的產品相互呼應,所以我們也找來了同色系的「蘋果小全家桶」,可以看看是否有你擁有的產品,搭配起來效果如何?
很多人感興趣的綠色,和iPhone 12以及iPad Air4的綠色放在一起的效果。
針對五種顏色我問了不少人喜歡哪種?簡單統計大家最感興趣的居然是——粉色。於是找到了今年的紅色iPhone 12以及玫瑰金色iPad Air 4放在一起,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少女色系的威力。
三、音質對比索尼1000X M3、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
上文說了這麼多的AirPods Max工業設計、外形外觀甚至色彩搭配,下面我們回到正軌,來聊聊大多數人更加關心的音質表現。
為了對比AirPods Max的音質效果和降噪表現,我從同事手中借來了索尼的WH-1000X M3和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兩款頭戴無線降噪耳機。因為手頭並沒有1000X M4,所以用(據說)音質和降噪都很接近的第三代來代替,而森海塞爾的木饅頭3則是很多人公認的音質最強無線降噪耳機。
因為比較急,就沒來得及借Bose的降噪耳機Bose 700,有機會我們之後還會繼續對比。
從左到右:蘋果AirPods Max、索尼WH-1000X M3、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
說音質前我們可以先簡單聊兩句這三款耳機的佩戴感受。重量上:
蘋果AirPods Max:384.8克索尼WH-1000X M3:255克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303克重量上,毫無懸念的蘋果「奪魁」。接近400克的重量拿在手上確實能明顯感受到相比其他兩款沉了不少。我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猶豫購買AirPods Max的一個非常重要原因——擔心長時間佩戴不舒適。不過因為這次在頭梁上的穹網設計可以比較巧妙的減少一部分耳機的壓力,因此實際佩戴時並沒有過重的明顯感覺。
但是!你還是可以感覺到它的重量是要比索尼WH-1000X M3、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都要重的。為了用料和做工犧牲產品重量,我相信現在也真的是只有蘋果敢這麼做了。佩戴感受上除了能感到比索尼重了一些之外,舒適度還是相當不錯的,長時間佩戴並沒有夾頭的感覺。
從左到右:蘋果AirPods Max、索尼WH-1000X M3、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
從外形上看AirPods Max因為更加扁平其實看上去顯得還挺小巧的。而索尼的WH-1000X M3由於耳罩更加厚實,所以顯得頭戴時兩側顯得稍微有點臃腫,森海塞爾則是設計的更加復古。總的來說三款耳機帶上之後各有特點,具體怎麼選還看你自己的日常搭配了。
說著說著又跑題了,回到音質話題上。首先需要聲明的就是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發燒友,通常對音質的追求也並沒有易用性的追求高。所以音質方面我只能從個人的聽感上出發來描述一下我的直觀感受,並非嚴格測試。
先說結論就是:從聽感上來說,蘋果AirPods Max ≈ 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 > 索尼WH-1000X M3。
我日常聽搖滾樂、Hip-Hop和電子樂比較多,相比索尼WH-1000X M3能明顯感到標準模式下對低音的增強,蘋果AirPods Max和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的低音相對調校比較克制,但是器樂層次顯得更加清晰,反觀索尼WH-1000X M3則由於低音的加強導致中高頻的辨識度稍有降低,顯得輕微渾濁,不過差別還是非常小的。而人聲方面三款耳機的差別微乎其微,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
總的來說蘋果AirPods Max在音質上並沒有給我們非常大的驚喜,儘管這次用了40毫米的動圈驅動單元配合訂製放大器,音質上可以和目前音質口碑較好的MOMENTUM Wireless 3相抗衡,但如果加上價格這個因素的話,確實在音質表現上蘋果AirPods Max應該給到我們更多的驚喜。但相比之前幾乎不重視音質的AirPods系列來說,AirPods Max的音質已經進步很大了……
四、降噪效果表現
這次蘋果在AirPods Max硬體上的「堆料」非常明顯,全機身用上了九個麥克風!其中有八個參與主動降噪過程,一個麥克風專用語音通話使用。另外耳機的兩個耳罩分別各自都裝了一個Apple H1 耳機晶片,每個晶片擁有10音頻核心。用來進行降噪和計算音頻的計算等功能。
左:AirPods Max;右:AirPods Pro系統設置
這次的AirPods Max的系統設置依然是在藍牙菜單中的設備選項中調節,相比AirPods Pro的系統菜單設置,AirPods Max做了一些針對性調整。首先就是模式切換上,AirPods Max支持自定義切換按鈕是在三種模式切換還是兩種模式。並且還為AirPods Max增加了一個數碼旋鈕設置選項。
在數碼旋鈕設置選項中,用戶可以自定義旋轉旋鈕時提高音量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滿足了不同使用直覺的需求。
從左到右:蘋果AirPods Max、索尼WH-1000X M3、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
降噪效果上,個人感覺:蘋果AirPods Max ≈ 索尼WH-1000X M3 > 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
無論是對街道環境噪音的降低還是背景人聲等嘈雜環境,蘋果AirPods Max的降噪水平都和目前公認效果不錯的索尼實力相當,但是由於沒有對比最新的1000X M4以及Bose 700等設備,因此我們也不能說AirPods Max就是目前降噪最好的無線降噪耳機,只能說AirPods Max基本上是目前降噪耳機中的第一梯隊選手。
五、其他
前文我們提到了對比索尼WH-1000X M3、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的佩戴和外形,實際上作為通勤最常用的設備。無線降噪耳機還有一個特點要聊一下,就是它的收納。
從左到右:索尼WH-1000X M3、森海塞爾MOMENTUM Wireless 3、蘋果AirPods Max
以這三款耳機為例,索尼和森海塞爾都設計了耳機收納保護殼/包。其中索尼採用的是硬質材質的收納包,而森海塞爾採用的是相對材質較軟的布包。蘋果給出的方案讓人意想不到。但從實際收納的大小來看,其實蘋果所佔的空間是要比我們想像的要小的。實際對比另外兩款產品收納包的大小蘋果AirPods Max也只是在左右兩側更加寬了一部分,其實整體大小還是能接受的。
而收納方式上,索尼和森海塞爾都採用了摺疊式的收納方式。反觀蘋果AirPods Max幾乎就沒有啥收納了,官方產品名也早就透露了,這個包叫做——智能耳機套,而不是耳機收納包。單從收納方式上來講,我個人更傾向於摺疊的方式進行。
六、體驗總結
最後教大家一個小技巧,坐飛機/高鐵消除噪音的一個終極方案。
總的來說,蘋果AirPods Max可以說是目前市面上降噪效果、音質表現都算第一梯隊的無線降噪耳機。但是如果以4399元的售價來衡量這兩個因素,顯然我們的要求應當更高一些。但實際上,蘋果AirPods Max作為蘋果系統生態中的一環,從產品軟體易用性,多設備協同工作,甚至是空間音頻、計算音頻等功能上來看。這些加成的軟體功能其實是符合它現在的定價策略的,更不用說用料和做工了。
作為蘋果的第一款頭戴式降噪耳機,AirPods Max並沒有使用此前謠傳的「Studio」作為命名,而是用了「AirPods」。所以它主依然是蘋果生態的一個延續,而作為一款易用的隨身音頻設備,我想它已經足夠滿足大多數人對音質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