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句俗語到底有什麼忌諱,多數人不知!

2020-12-13 大咖說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形成過程中,人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同時也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

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禮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意思是人之所以稱之為人,是因為既懂禮貌,又有道德規範自己的行為。

而且我國的禮義文明滲透各個領域,禮是一種社會意識,而儀則是禮的表現形式,現在我們會把古人的一些禮儀加以改良,去除糟粕留其精華,加上現在的一些觀念習慣形成了一套更為完善的禮儀系統。

但是古代的傳統中,有很多還是可以繼承發展的,特別是有一些俗語,簡短幾個字卻大有深意,俗話說,「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那這句話到底包含了什麼樣的禁忌呢?有很多人不知道,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看完就秒懂了!

圖片:父子同席吃飯劇照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句俗語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蘊含著被大家認可的道理,這句話在農村流傳更廣,過去的農民由於生活條件的原因,接受的教育有限,思想相對來說也就比較封閉,農村常常流行的一些俗語、俚語,都是祖先在實踐生活中總結出來的。

在流傳的過程中又加以改良,這些俗語押韻合轍、朗朗上口,很容易被記住,而且其中的道理也容易理解,有明顯的特點,所以更容易口口相傳。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句話,說的是農村在酒席上的一種習慣,實際上這句話裡包含著一些禁忌。

圖片:古代農村酒席劇照

孔子創立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三綱五常,其中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從儒家文化中可以看出,那個時候的人跟人之間並不是平等的,所以儒家文化倍受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他們用這種文化束縛百姓,當然也有好的一面,就是教育百姓應該遵守應有的禮儀,儒家文化對中國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儒家文化中,特別被推崇的是孝,三綱中有父為子綱的說法,父子並不是平等的,父親對孩子的命令,孩子絕對要服從,並且父親的權威不允許兒子質疑。當然父親也要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單是基於這一點,兒子就是沒有資格跟父親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的。

圖片:兒子跟父親坐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劇照

我國的酒桌禮儀也有諸多的講究,「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這句話中的「席」不是涼蓆炕席的席,是農村說的大席,就是酒桌的意思。

在我國,酒能夠起到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作用,如果在飲酒的時候失了禮數,就失去了飲酒的意義。吃酒席時座次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正對著門口的位置是主位,是長輩或領導所坐的位置。而且按照每個客人的受重視程度,相對應地坐在什麼位置上,主人都會給安排好。

其次菜品也是有講究的,什麼級別的酒席會上什麼樣的菜品,在飲酒過程中斟酒的順序,以及酒杯的淺滿,都是學問,既然酒席會有這麼多的講究,所以為前來參加酒席的客人安排座次,是在整個酒桌禮儀中的重中之重,那麼父子自然是不會被安排在一張酒桌共同飲酒的。

圖片:正對著門口的位置劇照

另外酒席的設立也是分等級的,就像當年的劉邦在參加縣太爺歡迎呂太公的宴席時,也是沒有資格坐在堂上,幸虧他機敏喊了賀萬錢三個字,才有幸坐在堂上。

所以不管什麼樣的酒席都是有級別的,哪怕同一張桌子上吃飯也有貴賓與普通賓客賓之分。父親作為長輩,所以只能跟父親同輩的人坐在一起,而兒子只能跟小輩坐在一起。

現在看起來這句話之所以仍然適用,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父輩在家中要有一定的威嚴,有足夠的權威性,如果父子兩坐在一席間喝酒,父親萬一因為飲酒而失態,會影響自己在孩子心裡的形象,如果孩子喝酒說出冒犯自己父親的話,也是不妥當的,所以為了雙方都不失了體面,也會儘量不讓父子同席。

圖片:劉邦參加呂太公的宴席劇照

再就是飲酒的時候大家更注意一種氛圍和心情,年齡相仿的人在一起有共同話題,孩子如果跟父親在一起喝酒的話也很拘謹,這酒喝的也寡淡。

而父親當著自己的孩子的面也放不開,酒喝起來自然沒有滋味,只有跟自己同輩人才能暢所欲言,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喝酒需要有氛圍,有心情才能夠盡情暢飲喝到盡興。

圖片:跟同輩人盡情暢飲劇照

叔侄不對飲也是類似的原因,叔叔是自己父親這一輩的人,所以叔叔是不能跟自己的侄子同席的,自然也就沒有對飲的機會了。

退一步來說,因為過去很多侄子跟叔叔年齡相仿,平時一起打打鬧鬧是可以的,但一旦到了正規場合,叔叔不管年齡大小還是會得到應有的尊重,萬一在喝酒的時候,忘記了這些規矩,失了分寸,那可就貽笑大方了。

所以為了防止出醜,也要避免叔侄對飲。現在大家懂這句所包含的禁忌了吧。這句俗話看似含有封建意識,但仔細想想也是有一些生活哲理的。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就是因為不太在意這些老理兒,而被人吐槽沒素質沒規矩沒教養,在當今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們可以借鑑這些文化禮儀,但也不拘泥於這些俗套。

圖片:叔叔跟自己的侄子同席劇照

通過這些俗語可以看出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作為璀璨的中華文化繼承者,可以說知之甚少。這浩瀚的知識海洋,需要當代年輕人去了解,去探索。

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對民間流行的這些俗語加以細細揣摩,並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一定會被人當做是一個有素質的人。不知道小夥伴們還知道哪些俗語呢?可以跟大家一起來分享哦!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
    中國自古就有著燦爛的飲食和酒桌文化,而這樣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至今仍然得到傳揚,特別是在農村,依然對於餐桌山的禮儀十分講究,小編就通過一則農村俗語向各位讀者解釋其中一條飲食、酒桌文化和習俗,不知道來自大江南北的讀者們是否還延續著這樣的傳統呢?
  • 民間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呢?
    民間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什麼意思呢?有這樣一句話,就是「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親和兒子不能在同一個桌上吃飯,叔叔伯伯也不能跟後輩人坐在同一個桌上。就是說不是一個輩分的,不能一起吃飯,只有年齡差不多,都是兄弟姐妹的可以坐在同一個桌子上。
  • 「師徒不對坐,父子不同席」農村的這句老話到底蘊含什麼樣的含義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的俗語,這些屬於經歷時間的沉澱很多逐漸的流傳了下來,它們有的包含古代勞動人民的經驗智慧,有的包含古老中國的悠久文化傳統。今天要給小夥伴們介紹的這句是在農村廣為流傳的俗語叫「師徒不對坐,父子不同席」。那句這話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含義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說說。師徒不對坐師徒不對坐,也是出於尊師的考慮。
  • 俗語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究竟有啥講究呢?很少人知道
    文/當年一木俗語「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究竟為何?如今年輕人不懂規矩。我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各種文化百花齊放。俗語看起來樸實無華,沒有什麼華麗的表述,所以讓人感覺通俗易懂、接地氣,尤其是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如果講大道理式的說教,很容易讓人反感並且記不住,但是這些簡單直白的俗語,人們反而會記憶深刻。
  •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究竟是什麼意思,越早知道越好!
    各地民間文化的風土人情和俗語,有的只在當地流傳而未普及開來,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這些俗語文化生命力十分的頑強,經過千百年的洗禮,依舊屹立不倒,可見其受老百姓的喜愛之深。俗語文化,由於其表面看起來樸實無華,沒有華麗的辭藻作為修飾,所以更加讓人感覺通俗易懂,尤其是教化未開的偏遠地區,用談經論道的方法很容易會被人忘記,但是用這些直白的話語,人們便會記憶深刻。
  • 農村老話「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啥意思?你家鄉有這規矩嗎?
    農村裡辦酒席不比城裡,是有很多的規矩的,像升學宴、結婚、生日、喬遷等酒席,一般都對酒席上人員座次的安排是有講究的。在有些地方就流傳著「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的說法,您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這是一句介紹酒席規矩的俗語,其前半句的意思是說如果父子同去參加酒席了,或者是家裡宴請賓客了,那是不能同坐一桌的。而後半句則是說侄兒子不能和叔叔、伯父們坐在一起對飲。
  • 俗語「人到四十兩不碰」,啥意思?下一句忌諱更是十人九不知!
    俗語「人到四十,兩不碰,三不動,四不換」,中年人不妨看看!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
  • 農村老人常說「父子不同舟,酒是色媒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有好的也有壞的,就拿農村來說,一方面這裡是很多人的故鄉,這裡有我們童年的回憶,另一方面有的農村貧窮落後,以前的青山綠水也不見了蹤跡。不過很多人即使討厭農村人的封建守舊,但是對於農村老人講的一些老話,還是很認同的。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到底是什麼意思?
    餐桌禮儀,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向來都被認為是一種最佳的社交資源,儘管現如今對於禮節的變化,也逐漸趨從於方便得體,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但當中所蘊含的美好寓意,卻讓人不敢不重視。菜不擺三桌子上擺三個菜意味著什麼呢?
  • 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拾兔」是啥意思?這些忌諱有道理嗎?
    摘要:民間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拾兔」什麼意思?有啥科學道理嗎?文/農夫也瘋狂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是有很多的忌諱的,雖然多數都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卻依然還是會刻意注意這些。類似這樣的忌諱還有很多,像藥罐子、拐杖等這樣物件,在農村裡一旦借出去了,那如果主人不來要,說不能主動歸還的,這些雖然沒有道理,但是卻是約定成俗了的,在農村裡就算是自己不忌諱這些,但萬一別人忌諱呢?所以還是要入鄉隨俗,以免好心辦壞事。今天農夫和大家分享的俗語是「春不撿雞,冬不拾兔」,是什麼意思呢?有啥科學道理嗎?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含義?古人很智慧
    而其中就有這麼一套,被人用俗語給總結出來,就是所謂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它又有什麼作用呢?並且「三」又與"散"同音,而餐桌上又特別忌諱說散場,一旦有這種意思,主賓都不會感覺開心,這也就與原本團結的意思違背了。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大家都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能有這個稱呼,其不僅僅是因為歷史悠久,還與古人留下的文化禮儀等等,都有有所關聯。比如我國劉徹已久的餐桌禮儀了,這個就有很大的講究,而古人就用一句話來表述了一些餐桌禮儀。
  • 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古人對孩子出生有何忌諱?
    ——《黃帝內經》眾所周知,在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裡,有許多歷經歷史變遷之後還流傳下來的俗語。像什麼「門前有個討飯棍,骨肉至親不上門」「一正避三邪,人正避百邪」,像「真金不怕火燒」「藝高人膽大」這些更是耳熟能詳了。
  • 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孩子出生時的忌諱,有何講究?
    雖然這句俗語說的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它也包含了人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這句俗語後來也演變成初一出生的女孩,或者說是十五出生的男孩,都是比較有福氣的。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俗語自然也不例外,除了這句飽含美好寓意的俗語,還有一些俗語是很忌諱的,比如這句「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
  • 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會知道,以前科技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智慧和語言,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總結,這也是咱們常說的俗語,在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為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指導作用,可見當時人們對於俗語的重視程度,雖然社會發展進不了,但很多老一輩留下來的規矩依然在沿用
  • 俗語「冷棺莫入村,熱孝莫登門」,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忌諱嗎?
    俗語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總結,古人對世界認知不足,有時候不免帶有一些「迷信」色彩,比如這句「冷棺莫入村,熱孝莫登門」,但如果仔細一想,這句話其實並不是純粹的迷信,你放眼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對死亡這件事,都是非常重視的,中國稱禮儀之邦,在喪葬方面,也有嚴苛的禮儀制度,以這些制度為基礎,在不同地區就形成了不一樣的喪葬習俗
  • 古代俗語:「不見棺材不落淚」,下句才是重點,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代俗語:「不見棺材不落淚」,下句才是重點,可惜十人九不知說到農村俗語,相信大家應該都不會覺得陌生。農村俗語可以稱得上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縮影,大到人們的衣冠文物,還有人們的衣食住行,這些在俗語中都有所體現。
  •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古人的忌諱,很多人卻不知道!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古人的忌諱,很多人卻不知道古人向來都講究勤儉為榮,每天都是一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工作,一邊用智慧總結出各種經驗。以前農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俗語:「冷棺材莫進村莊,熱孝順莫拜訪」這一句俗語,雖說在現在幾乎沒有多大機會聽到了,但是這句俗語中卻體現了一個時代背景。在古代,首先醫療方面和現代就相差甚遠,僅僅只是一個小感冒,可能就會讓一個人倒下。如果染上了更為難以解決的瘟疫,極有可能整個村莊的人都難逃一難。
  • 俗語: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老祖宗說的是什麼忌諱?
    俗語:寧在墳頭過夜,不從空宅老屋過,老祖宗說的是什麼忌諱?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至今仍流傳著從我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俗語故事。俗語是我們古代先民們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它以其獨特的優勢在歷史大浪淘沙中留存下來,惠及後世的我們。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精華在下半句,多數人可能不知道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精華在下半句,多數人可能不知道人之所以有別於動物,就是因為人們具有更高的思維和感知能力。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精華在下半句,多數人可能不知道有句俗話說得好,」一夜夫妻百日恩「。夫妻是這個世界上最有緣分也最難得的關係,因此人們通常認為世間之人只要有緣做一夜夫妻,那麼他們對於彼此恩愛的眷念就可能達到一百天那麼長。誰說不是呢?可曾記得電視劇裡那個和船家對唱的靈蛇小青,輕輕快快地唱"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