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與北方是怎麼劃分的

2020-12-08 於殊途

記得,大學剛畢業,在北京面試工作的時候,有面試官說南方的一邊,北方的一邊。這時候,有個河南的跑到南方那邊去。輪到她面試了,面試官一看她的簡歷,劈頭蓋臉地就詰問她「你是北方的,怎麼跑到南方那邊去」。只聽她說「我是南方的啊,黃河以南的就是中國的南方啊」,面試官說「不對,長江以南才是屬於華南,南方」。

針對南方北方這個理解。身在海南、廣東、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的無論如何都是南方的。不管是以黃河劃分,還是長江劃分,因為就是實實在在的南方。但是你知道南方到底怎樣才算呢?

你知道的話,算你有文化,不知道的就沒有文化?這肯定不能這麼說。

今天我就來普及下吧。

在地理上淮河和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最早由原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在1908年提出並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此後這一觀點逐漸被主流學界認同。

這個劃分是根據地形和氣候決定的,首先在氣候上,秦淮線以南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該地區氣候溼潤,降雨較為豐沛,除東北以外,中國的水稻主要分布於南方,相對而言麥田在南方是比較稀少的。

相比之下秦淮線以北的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比南方要少很多,冬季則比較嚴寒,長城以南秦淮線以北的地區主要以小麥為主食。

除了氣候以外,南北方在地理環境上也是相差巨大,北方多以大平原為主,中國面積最大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就分布在北方地區。而南方則是多丘陵山地,大片的的平原非常少見,例如浙江、江西、福建、貴州、重慶、廣西這幾個省,平原非常少。

以上兩個因素就成為劃分南北方的重要依據,自古以來中國對於南北方的認知便是「北人騎馬,南人行船」,或者是「北人食麥,南人吃米」。這種認知早在東漢時期就形成了,在《資治通鑑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就曾對孫權說道:「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以此顯示江東的優勢。

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和廣西大部在地理上屬於南方,但他們在方言上都屬於官話,各自之間用方言交流其實是沒多大問題的,對於北方人而言,四川、重慶、武漢等地的土話就是帶著口音的普通話。

如果你覺得上述這些地域的方言不像普通話,那是你沒有去過浙江、福建等省份。

以福建省為例,由於福建省內多山,古代交通非常不便,因此福建省的方言自稱一派,而且即便是省內也是語音不同,外省市都誤以為福建都講閩南語,但其實半數以上的福建地區都聽不懂閩南語,甚至向鄰近的兩個村子都聽不懂對方說的話,外省人就更不懂了。

除此以外,南北方在氣候上的差距也並非涇渭分明。南方的降水確實要比北方多,但中國的整體氣候是雨熱同期,除了青藏高原、雲南、海南、廣東南部地區以外,中國其他地方都是冬天冷,夏天熱。像是在江浙一帶,冬天的溫度也很低,雖然沒有北方那麼冷,但比起華南地區還是冷不少,而夏天全國則是普遍高溫,不分南北。

就全國而言,秦嶺淮河就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此線在地理上十分明顯,中國歷史上的多次南北對立也是以此線為界,例如南宋和金國,蜀漢和魏國都是如此。

總而言之,你可以秦淮線是中國南北方的分水嶺。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是怎麼來劃分的?
    關於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劃分,有很多種說法,在了解這個南北方劃分之前,我們先來學習一下中國地理區劃和自然地理環境。按照地理區劃劃分,有幾種劃分方式:1、四大地理區劃: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2、六大地理區劃: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3、七大地理區劃:東北、華東、華北、華中、華南、西南、西北;由於中國疆域寬廣
  • 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到底在哪兒?
    中國人的南北之爭由來已久,但南方人與北方人的地域界限究竟在哪裡劃分卻一直未有明確的觀點。大多數廣東人則普遍認為廣東以北的地方都屬北方,而湖南、江浙一帶則認為長江以北才算北方。就自然地理而言,中國北方與南方的劃分,有一條明確的界限,即秦嶺—淮河一線,這是無可爭辯的。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
  • 中國「最尷尬」的省份,北方人說它是南方的,南方人說它是北方的
    中國的土地寬廣,人口非常多,中國的各省分別代表或者有特色,比如新疆的沙漠,西藏的高原,美麗的七彩雲南,四川的熊貓火鍋,山城重慶,蘇杭的小橋流水,北京的四合院等,今天小川都為大家介紹位於中國中部的一個有趣的省份。
  • 中國地理位置最特別省份,北方人認為是南方,南方人覺得是北方
    眾所周知,以秦嶺與淮河為地域分水嶺,秦嶺淮河以北是北方,秦嶺淮河以南是南方,而我國的南北方不僅氣候差異大,文化,生活習慣,就連人們的性格也都有著較大的差異。可是在我國就有一個這樣的省份,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方人認為這個省份是屬於南方,而南方卻認為這屬於北方,這個尷尬的省份就是——江蘇省。對於這個省份大家是非常熟悉的,畢竟這可是我國的最富饒的省份之一。
  • 中國有個省,位置特別尷尬,南方人認為它是北方,北方人則認為它是南方
    ——卡爾·貝克 中國有著廣闊的土地,其領土面積為960多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三,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國。同時,中國還是不折不扣的人口第一大國。 雖然省份分好了,但是有些時候人們更加喜歡用區域來形容一個地方,比如一個人在廣東,你便會說他是南方人,相反的,倘若一個人在山東,你一定會覺得他是北方人。 但是,在中國,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地方,比如安徽,則是一個處於尷尬地理位置的省份,南方人認為它是北方的,北方人卻認為它是南方的。
  • 南方的溼冷比北方的乾冷更變態?並不!
    關於南方和北方誰更冷的問題,一般來說北方當然比南方冷,但冷不冷除了維度因素,還受實際日照時常、降雨、風、海拔等因素影響,除此之外,大家對南北的劃分是否統一,南北怎麼劃分劃分怎麼明確?大家對南北的概念的不同那就沒有比較的意義。
  • 北方黃酒與南方黃酒的區別是原料,北方是黍米,南方是稻米
    黃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源於中國,且唯中國有之。黃酒產地較廣,品種很多,南方黃酒有紹興加飯酒、福建老酒、江西九江封缸酒等,北方黃酒有山東即墨老酒、蘭陵美酒等。追根溯源,我國黃酒的釀造源自北方,在經歷了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之後,北方黃酒和南方黃酒都形成了各自的釀造工藝和口感等特點,南方黃酒的代表是紹興酒,北方黃酒的代表是即墨老酒。我們就分別以紹興黃酒與即墨老酒為代表看一下南方黃酒與北方黃酒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 中國定位最模糊省份,北方人:沒暖氣南方,南方人:那麼冷北方的
    中國定位最模糊省份,北方人:沒暖氣南方,南方人:那麼冷北方的。中國的南非方劃分其實是以秦嶺淮河為界的,但是這是自然的東西,所以在這條線上還是有城市的,因為城市的劃分並不是按照自然的脈絡來進行的,因此當我們扎認識南北方城市的時候,中間的城市就會比較尷尬,好像說是南方也不對,說是北方也不對。
  • 徐州是南方?北方?聽專家怎麼說
    儘管徐州有南國鎖鑰、北國門戶之稱,文化上也有南秀北雄之論,但從宏觀上講,徐州還是一座具有自己區域特色的北方都市。於克南:史料中把徐州劃分為江南方志研究學者於克南常年致力於史志探索研究。從語系上來講,徐州話屬於北方方言;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中國南北分界線以「秦嶺—淮河」劃分,徐州位於這條分割線以北;從氣候上講,徐州位於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以北;從飲食上來說,徐州以麵食為主,和南方人以米飯為主不同。這些特點說明徐州是一個北方城市。在史料和古詩詞中,徐州曾一度被認為是江南。於克南常年致力於史志探索研究,他列舉了如下幾種觀點,史料中兼能找到出處。
  • 中國最「尷尬」的省份,北方人認為是南方,南方人認為是北方
    我國近幾年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快了,各個省份的經濟也在此起彼伏的增長,每個省份都有幾個發展得很好的城市在良性競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有這樣一個身份很尷尬,北方人認為是南方,南方人又認為是北方。你知道是哪裡嗎?中國的疆域非常的遼闊,所以就需要很多空間的代名詞去描述,像是華北、中原、等等。
  • 南北飲食差異:北方不懂南方冷,南方不懂北方豆花鹹
    眾所周知的是「南米北面」,除此之外,南方和北方在飲食文化上還有許多有趣的差異。南北飲食文化上的差異,我感覺主要有物產和人文氣質兩大區別。先說說物產,中國的南北兩地以淮河為線,北方寒冷乾燥,南方溫熱潮溼,物產極為不同,北方相對貧瘠,南方相對豐富,所以也養成了人們對食材不同的看法。
  • 南方VS北方【早餐篇】南方小籠包與北方牛肉麵
    南方的早餐就如同南方,即使小家碧玉,亦有萬種風情。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就是早晨的靈魂。南方的早茶非常有名,其中包子更是佔有一席之地。包子的種類不必細說,只要想起那熟悉的滋味,腦海中總是浮現柳永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中國位置最尷尬的省份!既可以被認為是北方省份,也可是南方省份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生活在這個國家當中的人,將會感覺非常的幸福,當然在中國當中也有不少的省份,這些省份與省份之間,雖然在地域上有著明確的劃分,但是在文化的差異上卻可以說是大同小異,所以這也就導致很多人認為,其中有的省是北方省份,有的省份是南方省份,省份與省份之間可以說有著明確的地理標識
  • 北方有神韻,南方有風情,帶你了解中國南北差異
    小編最近再刷小視頻的時候,就發現一個很搞笑的視頻,說南方的蟑螂又大又會飛,北方人就就會信以為真。並且人們常常喜歡自稱北方人或南方人。那麼中國北方與南方是如何劃分的?地理上中國南北之分以秦嶺——淮河線為界,秦嶺以北為北方。
  • 中國最「找不著北」的省份:北方人以為是南方,南方人以為是北方
    只要是有人在的地方,就會有分別之心,別說是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了,就連那些小國家都會在自己國內劃分出很多神奇的地域名稱,我國也有著名的「散裝江蘇」,總之將人們劃分為不同的群體是很常見的操作。在中國最普通的劃分方式就是南方人北方人了,我們經常會用這兩個詞來簡單概括很多事情,在飲食、生活方面的差異也常常歸為南北差異。不過在中國有一個最「找不著北」的省份:北方人以為是南方,南方人以為是北方。
  • 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北方、南方、西北、青藏的分界線都在哪?
    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北方、南方、西北、青藏的分界線都在哪?中國疆域之寬廣,南北相距5500公裡,東西相距5200公裡,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裡,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裡。為了進行更加便捷的地理、氣候、經濟等方便的管理,地理區域劃分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綜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點,可以將中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而對於這四塊地區的分界,除了人們較為熟悉的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之外,還有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一線,以及青藏地區和其他三地的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分界線。
  • 漢中,是北方還是南方?
    寶雞無疑是北方地區,廣元無疑是南方地區,漢中夾在兩者之間,一路上從北到南,我細細體味著北方到南方的過度和變化,試途比較出些差異來。我們都知道,秦嶺-淮河是中國的南北氣候分界線,說是「分界線」有點不妥,應該是「分界嶺」、「分界帶」。寶雞在秦嶺北坡,漢中在秦嶺的南坡,一山之隔,兩地之間的氣候和習俗都有著細微的差異,特別是漢中,該是北方還是南方呢?
  • 中國「最尷尬」的省份,既是南方又是北方,你分得清嗎?
    中國中國「最尷尬」的省份,既是南方又是北方,你分得清嗎?、北方等。從農業和風俗來看,北方以農田為田,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和各種雜糧,一年熟一次,兩年熟三次,相反,南方以水稻、茶葉等熱帶農作物為主,成熟的時間比北方農作物快一些,另外,古代兩個地區的交通手段也不同,如北方河流較少主要依靠馬,南方用船,次數較多。
  • 中國非常無奈的省份,北方人以為是南方,南方人以為是北方
    我國有那麼多的省級行政區,大部分行政區都有自己明確的位置,有一些在南方,有一些在北方,而有一些在東方還有一些就在西方,但是我國的這34個省級行政區中有一個省份,她卻是中國非常無奈的省份,北方人以為是南方,南方人以為是北方,你知道這一個省份叫什麼名字嗎?
  • 南方和北方的差異,在秦漢是沒有的,是這個朝代給中國做了劃分
    中國的歷史中,從南北朝開始的一個主旋律的話題,就是北方和南方。中國分成南方和北方,這其實是地理和氣候造成的,一般都認為漢人是起身於一個相對比較適合農業生產的地區。因為漢人處在這樣一個地區,所以漢人選擇了以農業為食物的主要來源。北方的遊牧和那些森林地帶的獵人,一下子就因為漢人,改為農耕從而和漢人有了差別。農耕帶來了兩個好處,一個是吃得飽,另一個是居住地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