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學剛畢業,在北京面試工作的時候,有面試官說南方的一邊,北方的一邊。這時候,有個河南的跑到南方那邊去。輪到她面試了,面試官一看她的簡歷,劈頭蓋臉地就詰問她「你是北方的,怎麼跑到南方那邊去」。只聽她說「我是南方的啊,黃河以南的就是中國的南方啊」,面試官說「不對,長江以南才是屬於華南,南方」。
針對南方北方這個理解。身在海南、廣東、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的無論如何都是南方的。不管是以黃河劃分,還是長江劃分,因為就是實實在在的南方。但是你知道南方到底怎樣才算呢?
你知道的話,算你有文化,不知道的就沒有文化?這肯定不能這麼說。
今天我就來普及下吧。
在地理上淮河和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最早由原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在1908年提出並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此後這一觀點逐漸被主流學界認同。
這個劃分是根據地形和氣候決定的,首先在氣候上,秦淮線以南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該地區氣候溼潤,降雨較為豐沛,除東北以外,中國的水稻主要分布於南方,相對而言麥田在南方是比較稀少的。
相比之下秦淮線以北的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區,降水比南方要少很多,冬季則比較嚴寒,長城以南秦淮線以北的地區主要以小麥為主食。
除了氣候以外,南北方在地理環境上也是相差巨大,北方多以大平原為主,中國面積最大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就分布在北方地區。而南方則是多丘陵山地,大片的的平原非常少見,例如浙江、江西、福建、貴州、重慶、廣西這幾個省,平原非常少。
以上兩個因素就成為劃分南北方的重要依據,自古以來中國對於南北方的認知便是「北人騎馬,南人行船」,或者是「北人食麥,南人吃米」。這種認知早在東漢時期就形成了,在《資治通鑑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就曾對孫權說道:「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以此顯示江東的優勢。
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和廣西大部在地理上屬於南方,但他們在方言上都屬於官話,各自之間用方言交流其實是沒多大問題的,對於北方人而言,四川、重慶、武漢等地的土話就是帶著口音的普通話。
如果你覺得上述這些地域的方言不像普通話,那是你沒有去過浙江、福建等省份。
以福建省為例,由於福建省內多山,古代交通非常不便,因此福建省的方言自稱一派,而且即便是省內也是語音不同,外省市都誤以為福建都講閩南語,但其實半數以上的福建地區都聽不懂閩南語,甚至向鄰近的兩個村子都聽不懂對方說的話,外省人就更不懂了。
除此以外,南北方在氣候上的差距也並非涇渭分明。南方的降水確實要比北方多,但中國的整體氣候是雨熱同期,除了青藏高原、雲南、海南、廣東南部地區以外,中國其他地方都是冬天冷,夏天熱。像是在江浙一帶,冬天的溫度也很低,雖然沒有北方那麼冷,但比起華南地區還是冷不少,而夏天全國則是普遍高溫,不分南北。
就全國而言,秦嶺淮河就是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此線在地理上十分明顯,中國歷史上的多次南北對立也是以此線為界,例如南宋和金國,蜀漢和魏國都是如此。
總而言之,你可以秦淮線是中國南北方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