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近衛軍是奧古斯都建立的國家軍隊。最初只是帝國和首都,包括皇帝的保鏢。但是最終羅馬帝國的近衛軍掌握了帝國的政治系統,並充分地參與到政治鬥爭中來。使羅馬近衛軍成為共和國時期繼元老院和帝國皇帝以後的一大政治勢力,並且形成了巨大的政治集團,多次幹預帝國內部政治。
也給各地的軍團帶來示範性的惡果,從而導致整個帝國時期羅馬軍隊橫行不法,殺戮重。最終成為帝國的掘墓人,引發巨量的政治動蕩。可以說羅馬的崛起就是其軍事制度的崛起。羅馬帶給人們最輝煌的功績都是其通過軍事徵服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軍隊在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時期都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奧古斯都建立近衛軍後不久,近衛軍就獲得了政治的參與資格,帝國也因此持續動蕩。
近衛軍的歷史長達300餘年,期間不斷插手皇帝地位的爭奪。甚至羅馬皇帝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對於這個地中海帝國而言,確實是一個永遠也繞不開的話題。
最開始的近衛軍並非關注於羅馬帝國的政治,但是最終造成的結果是羅馬帝國存續期間有40%以上的羅馬帝國皇帝死於與近衛軍直接或者是間接聯繫的事件中。甚至有6名近衛軍的長官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自近衛軍掌握中央權力以來,一直犯上作亂,被他們擁立的皇帝被迫持續討好近衛軍,進而使其政治權力更為膨脹。
近衛軍之所以成為帝國皇帝的掘墓人,是從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伴隨著一系列的偶發而催生出來的權利主體。尤其是在奧古斯都死後的第二任皇帝提比略成為羅馬帝國皇帝以後,他建立了舉世聞名的近衛軍營地。近衛軍營地距離首都很近,這也使得近衛軍在政治上存在幹涉帝國政治的現實基礎。
一開始是帝國皇帝的主要臂膀,不僅能夠防止各行省軍隊叛亂,還能夠牽制元老院加強對民眾的控制。但是隨後的公元41年,近衛軍就殺死了第3任皇帝卡裡古拉,並且擁立了第4任皇帝克勞迪烏斯。這種極其惡劣的示範效應使得羅馬行省長官,包括羅馬的中央政府的某些將軍也開始借用行省軍隊支持自己,進而使帝國陷入了一場巨大的內亂中。
羅馬共和國時期近衛軍權力膨脹的原因
羅馬共和國時期,皇帝繼承制度並不完善。這也給本就擁有政治權力的近衛軍幹涉帝國皇帝的繼承問題提供了絕佳的機遇,因為繼承制度並不完善,羅馬元首的繼承存在太多的變數。有軍事政變,元老院擁立,由各地行省支持,有上一任皇帝收養乾兒子繼位,也有兄終弟及。
在這一系列的爭端當中,羅馬帝國的近衛軍都佔有特殊地位,誰能得到,誰就擁有一支強大的軍事政治力量作為自己的後盾。得到了這支強大的軍隊,羅馬皇帝就意味著擁有了自身的合法性,並且也能夠獲得元老院和人民的認可,畢竟實力決定一切。當一個皇帝擁有了近衛軍的絕對支持以後,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一切批准條文似乎都無關緊要,因為擁有近衛軍的人終將通過所有的法律。
但值得注意和玩味的是,在整個羅馬共和國史上,近衛軍的一系列權力地位和作用,都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近衛軍不受牽制,它的權力限度是無限的。這種制度層面的缺失,也導致近衛軍成為羅馬共和國時期政治混亂,尾大不掉的原因。
此外,羅馬的很多皇帝相對而言軟弱無能,這也使近衛軍集團更加蠻橫無理,甚至橫行不法。很多時候皇帝本人也是近衛軍的傀儡,為了保命不得罪這一巨大的政治集團,很多皇帝不僅叫苦無方,甚至還採取賄賂等手段拉攏。這使得近衛軍又獲得了羅馬帝國的物質財富。軍事,政治,經濟全部落入近衛軍之手。可以想像在當時羅馬共和國時期,整個帝國的架構究竟有多麼混亂。
近衛軍的矛盾兩方面——浴血奮戰,姑息縱容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羅馬統治者都對近衛軍姑息縱容。在羅馬皇帝較為強勢的年代,近衛軍也有所收斂,安分守己。也可以重新成為穩定內部統治秩序,對外徵戰的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比如圖拉真,哈德良等強勢皇帝的統治之下,近衛軍對帝國積極忠誠,開疆拓土浴血奮戰。所以說近衛軍在其存在期間並不一定只是帝國的掘墓者,就像一把前後都有鋒利刀片的武器,伸縮之中既可對內也可對外。
但總體而言,近衛軍很少履行對外侵略的職能,它是以保護皇權和社會穩定為主要目的的軍事組織。這是很多羅馬皇帝無法很好地駕馭這一支軍隊。而且不論是軟弱無能的皇帝,還是英明的君主,他們都把近衛軍作為自己的私人軍隊。或者討好或者利用,包括暗殺政敵,打擊內部叛亂。所以近衛軍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國家法律體系之外的一種私人武裝。很多時候都可以假借帝國皇帝的命令,無視國家法律和相關的政策規定。
和平時期可以保衛皇帝的統治和人身安全,而混亂時期皇帝也要成為階下囚。也在這一長期博弈之中,近衛軍的政治意義大於它的軍事意義。尤其是提比略皇帝將近衛軍引入羅馬城內以後。雖然表面上羅馬城得到了真正的保護,一支強大的軍隊長期駐紮。但同時近衛軍也真正意義上主導了整個帝國的統治,包括皇帝。
很多近衛軍的士兵在羅馬街頭毫無顧忌地遊走,對於民眾的稅收和壓榨也變本加厲。進而催生出了一個巨大的腐敗階層,任誰也無法強行將近衛軍解散,羅馬的毒瘤就此駐紮羅馬。雖然近衛軍即便在主導羅馬政治的時期,也不參與具體的部門運作,但是只要出現任何變動,不論是皇帝還是元老院都被迫成為近衛軍的棋子,形同虛設。
那麼近衛軍為何會成為共和國時期羅馬的一個政治表現,並對帝國產生巨大影響
其實這根植於羅馬長久以來的帝國政治傳統。從奧古斯都建立羅馬帝國以來,歷代統治者都是武將居多,文臣較少,所以軍隊在羅馬政治當中本身就有著極高的政治地位。甚至一個皇帝,他既是羅馬帝國的所有者,也是羅馬帝國的第一將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羅馬帝國都是以軍事為主的帝國。
這也使得軍隊和部分羅馬皇帝之間的一種聯繫處於一種上下級之間的領導關係,而並非國家基本制度之下的體制關係。一旦皇帝出現了某些事情而死亡,缺少國家機制調節的近衛軍很容易幹涉政治。尤其是在對外徵服頻率減小,內戰出現的共和國末年。這種皇帝和近衛軍穩定關係的失衡,就會因某些政治變動而打破,所謂的對於君主的忠誠其實並不可靠。終究會向近衛軍傾斜,而後一任皇帝則成為其代價。
近衛軍制度的結果與消亡
羅馬三世紀危機以後君士坦丁繼位,近衛軍的歷史到達終點。312年被裁撤,並且軍營也被取消。至此羅馬近衛軍才成為一個歷史的名詞,而不再對羅馬帝國構成任何威脅。其實近衛軍並非一點作用也沒有,在300年的時間裡,近衛軍也起到在關鍵時刻真正穩定政局的一面,同時也有攪亂整個帝國將災禍帶給羅馬公民的一面。
只是由於近衛軍每一次越權都會產生嚴重而消極的後果,所以很多人很難將其積極的一面單獨羅列出來進行討論。而且近衛軍自始至終都與皇帝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和平年代忠誠於皇帝,在戰爭年代也以皇帝為名義,掌控著整個帝國政治的主導權。近衛軍的出現源於元首制的形成。也隨著元首制的衰落,而最終消失於歷史之中。
總的來說在羅馬三世紀危機之前,近衛軍的作用參半,但是三世紀危機以後則很難扭轉自己所留下來的惡劣名聲。可以3世紀危機極為囂張,臺前幕後都成為其爭權奪利的對象。當戴克里先建立四帝共治這一穩定的政治體制以後,帝國形勢逐漸穩定,近衛軍也歸於沉寂。但這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通過4個統治者共同管理這個帝國,將近衛軍一分為四,一定程度上也減小了近衛軍的政治力量。
但是這並沒能解決,根本問題在戴克里先死後國家大亂,各地的近衛軍再一次聚集。若不是君士坦丁登上歷史舞臺,恐怕羅馬社會將更加混亂。
而近衛軍最後的戰爭則是米爾維安橋之戰。一場君士坦丁的完整勝利,君士坦丁撤銷了所有的近衛軍編制,重新建立了一支保衛隊實施原本近衛軍的職能。僅僅充當帝王的保鏢,並對其進行法律限制。這種類似近衛軍的部隊雖然一直存在,甚至到拜佔庭帝國滅亡時期也有歷史記載,但是它的規模較小,而且不成氣候。
11世紀拜佔庭帝國曾經歷了9個無能皇帝的統治,也曾地方的軍區將軍和貴族官僚之間相互爭奪權力,軍區制普遍瓦解,土地兼併愈演愈烈。繼而造成了國家行政體制的癱瘓和稅收枯竭,兵員大量流失。甚至缺乏遠見的一些皇帝用僱傭兵來代替本地部隊,從而養成了對僱傭兵的依賴。而本就受到極大權力限制的近衛軍,在此時也無法恢復自己對帝國的主導地位。
不僅被皇帝,甚至被外地僱傭軍壓制。更為重要的是,拜佔庭帝國統治末期的幾代皇帝都希望拿出帝國的一部分財富重建一支猶如羅馬時期一般強大的近衛軍,但是拜佔庭帝國面臨著長期的內憂外患,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建立一支屬於帝國中央或者是皇帝的中央部隊。拜佔庭帝國時期的近衛軍,更多的只是一個象徵和符號,沒有了羅馬共和國時期的輝煌和政治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