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戲之鄉」臨朐縣,有個婦孺皆知的百年京劇村——東城街道楊家莊,村裡不僅有個像模像樣的京劇團,而且幾乎人人會唱兩段京劇。六月麥收過後,楊家莊又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的季節,搭戲臺唱大戲成為村裡雷打不動的風俗習慣。
6月20日,百年京劇聯誼晚會在村委大院鳴鑼開場。從村裡走出去的票友從四面八方趕回楊家莊。66歲的劉香芹專門從哈爾濱趕回參加這次演出。「從小我就跟著村裡戲班子學唱戲,12歲第一次登臺,到現在已唱了50多年。嫁到外地後更是想念村裡的京劇團,這不一聽說有演出,我就立馬趕過來了。」劉香芹一邊化妝,一邊興奮地說。像劉香芹這樣的京戲迷在楊家莊比比皆是,楊家莊擁有人口1100餘人,僅參加村裡京劇團的村民就有60多位,村中會唱戲的更是多達300人,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幼童青年,人人都愛哼唱幾句唱詞。楊家莊的京劇團祖輩傳父輩,父輩傳子輩,子輩傳鄰裡,熱愛京劇,痴迷京劇的人越來越多。
清代成立的「楊家莊京劇戲班」
楊家莊唱京劇由來已久。清朝光緒年間,京劇名家頻繁在宮中獻藝,京劇以其優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了觀眾歡迎,聲勢日強。楊家莊外出經商的村民劉萬順、劉萬友、趙文山等人經常進戲園聽戲,學會了不少名劇名段,回村之後便將學到的戲曲演唱,受到村民的喜愛,大家競相學唱,楊家莊學唱京劇表演的歷史便由此開始,迄今已有110餘年。第一代「楊家莊京劇戲班」成立時,村裡參與的演員達60餘名,為提高演員素質,京劇團聘請科班出身的老師來村裡現場教學,村民利用農閒時間抓緊排練,《二進宮》、《獨木關》、《鐵弓緣》等80餘出劇目成為劇團的拿手曲目,京劇團不僅在村裡演出,還經常被邀請到周邊各村、各鎮去表演,楊家莊人演唱京劇漸成氣候。
京劇生活濃縮時代變遷
楊家莊京劇戲班最初由村民自發組成,表演曲目多以倫理道德、戒毒勸學等反映群眾生活和大眾心聲的劇目為主,村民不在乎表演有無報酬,只為自娛自樂,京劇團所用的服裝、道具也都是由村民自願捐助。逢年過節演出時,村民義務摘下門板為戲班搭建戲臺,請來的表演老師,村民也自願籌資支付其酬勞。從上世紀20年代至新中國成立前,楊家莊已基本形成了家家都參與、戶戶有演員的格局,打下了「草根戲班」表演京劇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村裡更是本著「農閒大辦、農忙不辦」的原則,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老百姓參加表演的興致更高,楊家莊「京劇戲班」也逐漸升格為「村業餘京劇團」。
文革期間,「破四舊」中劇團價值10多萬元的服裝、道具、樂器等付之一炬,後隨形勢發展,村民便開始演唱革命樣板戲,排練《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片段,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改革開放後,楊家莊京劇團不斷推陳出新,老演員繼續活躍在舞臺一線,來自各行各業的一批年輕京劇演員後續跟上,一同傳承著楊家莊村的京劇文化。
目前,楊家莊京劇團已傳承到第五代,現任團長吳克文告訴我們:「現在生活好了,父老鄉親唱京劇的熱情更高了,京劇團裡現有成員60多個,沒有工資,大家聚在一塊,不為別的,就是喜歡唱戲,只要村民們愛聽戲,我們劇團就會一直演下去。」
富裕日子滋養京劇情懷
近兩年,楊家莊辦企業的越來越多,從事鋁合金、建材加工的人數佔到了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年收入超10萬元的人家達60多戶,村人均年收入近2萬元。經濟的發展為村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更多選擇,數位電視、網絡等新媒體漸漸進入村民生活,但村民對京劇的熱愛有增無減。「再好的節目也不如在戲臺下聽一齣戲」,唱戲聽戲已經成為楊家莊人骨子裡的愛好。
村裡籌資60多萬元為村民建起了高標準的文化大院和戲臺,添置了新的樂器和行頭,楊家莊京劇團一年光外地演出就有10餘場,逢年過節,更是在村裡搭起戲臺一連唱上好幾天。
「京戲裡面學問多,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有它的獨到涵義,看著特別有味道,也教育人上進走正路,看戲的人多了,村裡的風氣自然也越來越好。」79歲的「老戲迷」吳克溫大爺一邊隨鼓點打著拍子,一邊說。
如今,楊家莊京劇團除了演唱京劇外,又拓寬了戲路,新添了戲種,《李二嫂改嫁》、《小姑賢》、《借年》等傳統經典呂劇被搬上舞臺,受到了村民的歡迎。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大眾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原標題:臨朐有個百年京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