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團傳五代京劇唱百年 臨朐有個百年京劇村

2021-01-10 大眾網

  在「小戲之鄉」臨朐縣,有個婦孺皆知的百年京劇村——東城街道楊家莊,村裡不僅有個像模像樣的京劇團,而且幾乎人人會唱兩段京劇。六月麥收過後,楊家莊又迎來了一年之中最忙的季節,搭戲臺唱大戲成為村裡雷打不動的風俗習慣。
  6月20日,百年京劇聯誼晚會在村委大院鳴鑼開場。從村裡走出去的票友從四面八方趕回楊家莊。66歲的劉香芹專門從哈爾濱趕回參加這次演出。「從小我就跟著村裡戲班子學唱戲,12歲第一次登臺,到現在已唱了50多年。嫁到外地後更是想念村裡的京劇團,這不一聽說有演出,我就立馬趕過來了。」劉香芹一邊化妝,一邊興奮地說。像劉香芹這樣的京戲迷在楊家莊比比皆是,楊家莊擁有人口1100餘人,僅參加村裡京劇團的村民就有60多位,村中會唱戲的更是多達300人,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幼童青年,人人都愛哼唱幾句唱詞。楊家莊的京劇團祖輩傳父輩,父輩傳子輩,子輩傳鄰裡,熱愛京劇,痴迷京劇的人越來越多。
清代成立的「楊家莊京劇戲班」
  楊家莊唱京劇由來已久。清朝光緒年間,京劇名家頻繁在宮中獻藝,京劇以其優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了觀眾歡迎,聲勢日強。楊家莊外出經商的村民劉萬順、劉萬友、趙文山等人經常進戲園聽戲,學會了不少名劇名段,回村之後便將學到的戲曲演唱,受到村民的喜愛,大家競相學唱,楊家莊學唱京劇表演的歷史便由此開始,迄今已有110餘年。第一代「楊家莊京劇戲班」成立時,村裡參與的演員達60餘名,為提高演員素質,京劇團聘請科班出身的老師來村裡現場教學,村民利用農閒時間抓緊排練,《二進宮》、《獨木關》、《鐵弓緣》等80餘出劇目成為劇團的拿手曲目,京劇團不僅在村裡演出,還經常被邀請到周邊各村、各鎮去表演,楊家莊人演唱京劇漸成氣候。
京劇生活濃縮時代變遷
  楊家莊京劇戲班最初由村民自發組成,表演曲目多以倫理道德、戒毒勸學等反映群眾生活和大眾心聲的劇目為主,村民不在乎表演有無報酬,只為自娛自樂,京劇團所用的服裝、道具也都是由村民自願捐助。逢年過節演出時,村民義務摘下門板為戲班搭建戲臺,請來的表演老師,村民也自願籌資支付其酬勞。從上世紀20年代至新中國成立前,楊家莊已基本形成了家家都參與、戶戶有演員的格局,打下了「草根戲班」表演京劇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村裡更是本著「農閒大辦、農忙不辦」的原則,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活動,老百姓參加表演的興致更高,楊家莊「京劇戲班」也逐漸升格為「村業餘京劇團」。
  文革期間,「破四舊」中劇團價值10多萬元的服裝、道具、樂器等付之一炬,後隨形勢發展,村民便開始演唱革命樣板戲,排練《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片段,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改革開放後,楊家莊京劇團不斷推陳出新,老演員繼續活躍在舞臺一線,來自各行各業的一批年輕京劇演員後續跟上,一同傳承著楊家莊村的京劇文化。
  目前,楊家莊京劇團已傳承到第五代,現任團長吳克文告訴我們:「現在生活好了,父老鄉親唱京劇的熱情更高了,京劇團裡現有成員60多個,沒有工資,大家聚在一塊,不為別的,就是喜歡唱戲,只要村民們愛聽戲,我們劇團就會一直演下去。」
富裕日子滋養京劇情懷
  近兩年,楊家莊辦企業的越來越多,從事鋁合金、建材加工的人數佔到了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年收入超10萬元的人家達60多戶,村人均年收入近2萬元。經濟的發展為村民的精神生活帶來了更多選擇,數位電視、網絡等新媒體漸漸進入村民生活,但村民對京劇的熱愛有增無減。「再好的節目也不如在戲臺下聽一齣戲」,唱戲聽戲已經成為楊家莊人骨子裡的愛好。
  村裡籌資60多萬元為村民建起了高標準的文化大院和戲臺,添置了新的樂器和行頭,楊家莊京劇團一年光外地演出就有10餘場,逢年過節,更是在村裡搭起戲臺一連唱上好幾天。
  「京戲裡面學問多,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有它的獨到涵義,看著特別有味道,也教育人上進走正路,看戲的人多了,村裡的風氣自然也越來越好。」79歲的「老戲迷」吳克溫大爺一邊隨鼓點打著拍子,一邊說。
  如今,楊家莊京劇團除了演唱京劇外,又拓寬了戲路,新添了戲種,《李二嫂改嫁》、《小姑賢》、《借年》等傳統經典呂劇被搬上舞臺,受到了村民的歡迎。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大眾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原標題:臨朐有個百年京劇村

相關焦點

  • 首部原創時尚京劇舞臺劇《亮相》將「亮相」 百年戲院天樂園迎新生
    記者從19日的發布會獲悉,國內首部原創時尚京劇舞臺劇《亮相》將於2019年1月18日至20日登場天橋藝術中心,並於明年3月開始在天樂園這座百年戲院進行常年駐場演出。天樂園位於北京前門大街的鮮魚口,這個戲院可謂大有來頭。
  • 沂源南流泉:百年古泉潤古村 京劇鑼鼓話民俗
    這個石臼,村裡的老人說,這是多少輩子傳下來的,誰也不知道它有多少年了。(徐建彬 攝)不遠處的百年古泉靜靜地流淌,穿過石板流向家家戶戶,養育著南流泉村的千餘戶人家。  百年古泉一分三流 滋養南流泉村千餘戶人家  「貨郎崮北,帽盒頂南;北高南低,一河橫貫;雲蒸霞蔚,氣象萬千。王氏祖先,獨具慧眼;遷徙於此,掘地為泉。泉水南流,命村流泉。」
  • 品泰州早茶,賞梅派京劇:泰州百年老店富春飯店再現「唱堂會」
    五一小長假期間,泰州百年老店富春飯店三樓大廳熱鬧非凡,伴著京胡、京鼓聲,或豪放或優雅的京腔梅韻,泰州顧客們邊品嘗泰州富春的傳統早茶乾絲、魚湯麵等,邊欣賞票友精彩的演唱,臺下不時傳來顧客的喝彩叫好聲。觀眾說,多年不見的「唱堂會」又回來了。富春酒店始建於1877年,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
  • "伶人三部曲"亮相大劇院 臺灣新編京劇瞄準年輕觀眾
    來自寶島臺灣的國光劇團,將從今晚起在上海大劇院,陸續為觀眾帶來系列新編京劇「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與胭脂》、《百年戲樓》。在傳統戲曲生態同樣被擠壓的臺灣,國光走出了一條「先鋒」的新路——劇目更強調文學性,形式上覆蓋年輕觀眾的審美,逐漸培育出了一大批「既看『雲門』、賴聲川和李國修,又看京劇的觀眾」。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如是說。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在梅先生推出《紅線盜盒》之後,程則推出《紅拂傳》,荀推出《紅娘》,尚推出《紅綃》,這四出《紅》劇更是爭奇鬥豔,引來京劇舞臺的百家爭鳴。在藝術上,他們互不相讓,各不示弱。然而,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促使京劇舞臺欣欣向榮;正是這激烈的競爭,鑄成了京劇的輝煌,留下了世紀絕唱;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他們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紀藝術之星。大家知道,荀慧生先生原是梆子演員,為練就一身過硬的蹺功,他要在兩張桌子和一個凳子,再加一塊豎起的青磚上踩著蹺耗三炷香,儘管隨時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險,大腿後面還要綁著兩頭削尖的竹籤。
  • 報名活動 與臺灣國光劇團聊京劇的創新,《賣鬼狂想》主演與你近距離接觸
    與從海峽對岸而來的國光劇團面對面領略嶄新京劇美學,機會絕無僅有!將有兩位觀眾有機會化身古典人物參與互動!名額有限,先到先得!以開放的形式,跟在座的各位聊聊臺灣的當代文化,尋求文化認同,同時帶領大家走近國光劇團,走近一個現代京劇團體。同時在此向各位分析講解演出內容,可以讓部分參加人員上臺體驗基本功,近距離接觸演出道具。
  • 中華京劇頌
    貴妃明皇長生殿,男怕夜奔舞著唱。京昆交融乃名家,昆亂不擋方為上。漢調徽班中州韻,徽漢合流京劇創。京胡弓弦皮黃奏,鼓板鑼鈸震天響。走遍天下三五步,四將八卒擺戰場。尖團字清音上口,十三轍韻唱行腔。京劇鼻祖程長庚,程大老闆美名揚。春臺三慶四喜班,京城三班獨執掌。伶界大王譚鑫培,內廷供奉四品賞。首部電影上銀幕,無生不譚桃李旺。
  • 孟廣祿領銜京劇名家名團亮相2020深圳福田區第三屆京劇藝術節
    12月5日,深圳大劇院鑼鼓鏗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領銜京劇名家名團亮相2020福田區第三屆京劇藝術節,為市民帶來四場五個劇目的精彩演出。2020福田區第三屆京劇藝術節由福田區委宣傳部、福田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深圳市山海韻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四場演出集結了當下京劇藝術頂尖藝術家和劇院,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孟廣祿領銜,來自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和北京京劇院的國家一級演員王蓉蓉、翟墨、楊少彭等名家名角參加演出。
  • 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唱京劇 | 馬博敏、劉建
    事有巧合的是,辜先生自幼酷愛京劇,曾拜孟小冬為師,是位餘派老生名票;汪先生對京劇情有獨鍾,是位梅派乾旦名票。汪老曾告訴我們,他們二位在新加坡一見面,首先半個小時聊的就是京劇,兩人從此結下了京劇情緣。因此,京劇也就成了橫跨兩岸聯繫汪、辜兩位先生的紐帶。1994年,上海京劇院應臺灣《中國時報》社邀請,由上海市文化聯誼會組織,原上海京劇院院長、時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的馬博敏率團赴臺演出。
  • 丹桂戲院因京劇火得一塌糊塗,看還有哪些戲院邀請過名角唱京劇?
    福建會館的戲臺也曾是京劇表演場所煙臺的京劇最初出現萊陽縣的照旺鄉,北京來的戲劇班子走鄉穿縣地演出,戲目雖然簡單點,但這是有資料記載最早的文字。由此播下了京劇在煙臺發展——傳揚——鼎盛,開創了條件:京劇優美的唱腔,飄緲的水袖,做念唱打、學說逗白的行雲流水,敲鑼打鼓、吹笙打板的抑揚頓挫,與煙臺人敦厚實樸的性格一見如故;煙臺人覺得京劇與本地土生土長的小戲差大多,煙臺人稀罕上京劇、愛上京劇、懂得京劇,甚至成立戲班子,彩排京劇。
  • 兩國戲迷唱皮黃 京劇《長坂坡》唱熱日本長坂町
    1月15日,兩場中國傳統京劇《長坂坡》、《漢津口》分別於下午和夜晚在這裡演出。   位於日本西部的北杜市由日本山梨縣的長坂町、高根町、須玉町等7個町村合併而成。為慶祝町村的合併,在原長坂町町長小澤澄夫的倡議下,請來了在日學習的來自中國京劇院的趙永偉等京劇演員與日本的京劇票友們聯袂演出京劇。
  • 臺灣劇團演繹「搖滾京劇」版梁山故事 盼走進大陸市場
    新華社臺北9月11日電(記者許雪毅、趙博)「大陸是一個大市場,有那麼多大劇院,我們這齣戲就是為大劇院設計的。」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創始團長吳興國11日在臺北的《蕩寇志》彩排記者會上說,希望把這齣「搖滾京劇」推廣到大陸。
  • 時移世變門前冷落 京劇能否在臺延續「美好時代」
    「2016年是個轉折點。」有臺灣的京劇工作者對記者如是說。在大師身後,經典如何繼承,京劇的未來又在何方?二三十年前,京劇在臺灣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有劇團以「唯有大破方能大立」給出答案;而今,臺灣的「京劇新美學」備受矚目,但「京劇是否姓京」的爭論也從未止歇。
  • 京劇的藥用功效與作用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京劇的藥用功效與作用 據李時珍《本草綱目·後世補遺本》最新發現,京劇具有極強的藥用價值。具體的功效與作用如下: 形狀:五光十色,異彩紛呈。
  • 京劇名宿劉曾復:生理學和京劇「一肩挑」(組圖)
    他看京劇多可愛,料京劇看他應如是  王選說:「這些資料都經過劉曾復和朱家溍等老先生的驗證,應該是不會有問題的」  1918年的一天,小曾復4歲光景,母親領著他來到位於北京珠市口西柳樹井大街的文明戲園(即現在的豐澤園飯莊),聽幾個人在臺上「咿呀咿呀」地唱。
  • 儲蘭蘭引導京劇進入VR時代 倡導國粹創新京劇新唱
    原標題:儲蘭蘭引導京劇進入VR時代 倡導國粹創新京劇新唱   5月22日,京劇表演藝術家、新京劇倡導者、張派傳人儲蘭蘭在中華世紀壇舉行國粹經典作品發布會。新歌將詩詞和京劇兩種國粹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儲蘭蘭的精彩演唱給現場聽眾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新京劇音樂盛典,她也成為開創這種全新藝術風格的第一人。同時,當天也是 「世紀之愛」2016中華世紀壇「六 一」兒童文化周活動的開幕儀式,作為重要嘉賓,儲蘭蘭首次將京劇與兒童體驗相結合,成效顯著。
  • 淺談:有關於月琴與京劇藝術
    中華民族戲曲藝術寶庫中,京劇是歌、舞、劇有機結合的綜合藝術。所謂戲曲就是以歌演故事,京劇屬皮黃系統,在我國戲曲藝術歷史長河中,京劇藝術雖興起較晚,只有短短二百年歷史,但因為它博採眾長、相互融化吸收。隨著一大批有造詣的京劇藝術家先後崛起,在生、旦、淨、末、醜各行當中,形成無數優秀流派,使京劇漸漸發展成為我國戲曲藝術的高峰。然而在京劇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樂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京劇樂隊分為文樂和武(打擊樂),文樂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即四大件。那麼月琴在樂隊中它的作用如何呢?
  • 一個鄉巴佬的京劇情緣
    於是,我愛上了京劇。並對她情有獨鍾愛得瘋狂,就像我的髮小「海叔」好酒一樣,一天也離不了。其實,我與京劇結緣,小時候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當然也有父親的薰陶。想起童年時光,儘管物質上匱乏,但精神生活絕對豐富多彩。收音機與小喇叭裡,「八大樣板戲」天天唱,加上原本喜好京劇的父親,家庭版的個人「演出」司空見慣。
  • 「梨園芳華—煙臺京劇藝術展暨京劇雅集」在京啟幕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員、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表示:我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到煙臺演出,煙臺人愛戲、懂戲,2016年到2018年期間,我先後三次到煙臺演出,深刻感受到煙臺市重視京劇藝術傳承發展的力度,我今天來參加活動就是想表達對煙臺建設京劇之城的支持,我願意盡我的能力在培養藝術人才、深入基層普及京劇藝術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 儲蘭蘭演講《讀懂中國》新京劇演繹《永以為好》
    「什麼是新京劇?借用個哲學命題: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儲蘭蘭面對參加《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的眾多國內外政要、嘉賓的如是開場白。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新京劇創始人、蘭新劇團團長儲蘭蘭應邀次參加了2019年10月26日在廣州市舉辦的《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並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文化創新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主題在會議上發表題為「讀懂中國,永以為好」的主旨演講,引起與會嘉賓強烈反響。「讀懂中國,必須先了解中國。了解中國,除了解經濟、政治、歷史等,還需了解中國的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