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是賈府的四小姐,賈珍的親妹妹,紅樓四春之一,金陵十二釵正冊排名第八。惜春是賈府姐妹中年齡最小的,她出場不多,所佔筆墨很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她會畫畫以外就是在抄檢大觀園後冷血趕走入畫一幕,被尤氏說成「心冷口冷」之人。而且根據判詞,惜春的最後結局是出家為尼,每日與青燈古佛為伴。
惜春生在賈府這樣大富大貴之家,從小錦衣玉食,照說應該是非常幸福快樂才對,可是她為什麼最後落得個出家的下場?又為什麼如此心狠意冷非要趕走入畫呢?就算一隻小貓小狗養了幾年也會有感情,何況一個從小服侍她的丫環?惜春如此不念一絲往日情面,她這樣孤僻冷血的性格是怎麼形成的呢?
第一,惜春從小缺少父母之愛
惜春自幼喪母,雖有父親賈敬尚在,卻只愛煉丹修道,連家都不回,根本顧不上惜春這個小女兒,唯一的哥哥賈珍又是個敗家子,更談不上關愛惜春。所以惜春雖然是賈府正牌的小姐,卻從很小就缺失父母兄長之愛,單親家庭的孩子很多都有心理問題,何況雙親都沒有的惜春。黛玉初進榮國府的時候形容惜春「身量未足」,一般來說女孩十歲左右開始發育,說明那個時候惜春還不到十歲,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就無父無母,性格不完整也在所難免。
還有賈敬的出家對惜春的影響也很大,書中描寫出家的人物不少,除了賈敬還有像妙玉出家是因為自幼多病;甄士隱、柳湘蓮出家是因為突遇變故看破紅塵;還有鴛鴦賭誓出家以示絕不嫁人之意,就連寶玉也說過兩次要出家做和尚的瘋話。書中雖然沒有明說賈敬出家的具體原因是什麼,但是惜春性格養成也一定或多或少是受到了賈敬的影響,幼年喪母,父親又修道出家,這樣的打擊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這是造成她性格孤僻的重要原因。
惜春沒有感受過父母之愛,不知道被愛是什麼滋味,也就不會去愛別人。所以她在明知入畫並沒有犯什麼大錯情況下也堅決要尤氏把她帶走,不顧多年的主僕情分,甚至還和尤氏劃清了界線,再不到寧國府走動。第七十四回回目名稱就叫做「矢孤介杜絕寧國府」,說的就是惜春性格孤僻對人情看得非常冷淡,也為之後的出家做了伏筆。
第二,賈母、王夫人等長輩對惜春不怎麼重視
惜春在寧國府無人疼愛,還是賈母念其年幼,接過來在身邊和迎春、探春姐妹們一起讀書。不過儘管如此,惜春在榮國府也不怎麼受重視,一來姐妹太多,賈母疼愛不過來;二來惜春到底是寧府的人;三來自從有了黛玉這個外孫女,親孫女更是靠後。第三十九回中賈母還說過鴛鴦都比這幾個孫女都強的話,連賈母都這樣說,王熙鳳這個慣見風使舵的更是不重視惜春了,所以惜春在這些姐妹中地位最低。
迎春、探春、惜春的月錢待遇雖然都是一樣的,但是惜春卻處處顯著低人一等,比如吃飯排座次,黛玉、寶釵一定是上上座,其次是迎春、探春,惜春一定是姐妹中最靠後的。要知道古人吃飯排的座次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地位;還有同樣是居住在大觀園中,惜春的住所暖香塢是最小的,只住得下惜春和幾個丫環;就連遣散十二個唱戲的小官時,連外來的薛寶琴都分走一個豆官,卻沒有惜春的份。這些雖說有惜春年齡最小的原因,但是也能說明惜春的地位很低。
這還不算,惜春在前八十回中出場率很低,被提及的次數都數得過來,除了畫大觀園和趕走入畫那幾次,她多數是在「迎春、探春、惜春姐妹」這樣的字眼中出現,甚至有時候「惜春」這兩個字都省略不提,只說「迎春姐妹」就代替了。所以賈母、王夫人這些長輩對惜春也是不怎麼重視的,不用說比不過黛玉、寶釵,就連史湘雲、薛寶琴都比惜春受寵。
第四十九回中賈母給了初來乍到的薛寶琴一件野鴨子毛織的金碧輝煌的鬥篷,這是連寶玉都沒有的待遇,還打發琥珀來說別讓人管緊了琴姑娘,讓她愛怎麼樣就怎麼樣,聽得寶釵都嫉妒不已。連寶釵亦如此,惜春這個正牌孫女看在眼裡會是什麼感受?所以她看淡人情、孤僻冷血的背後,也有嘗盡人情冷暖之後的辛酸。
第三,惜春在姐妹中也沒有什麼存在感
都說迎春是「二木頭」,惜春的存在感也很低。第七回中迎春、探春、惜春三個人還在一起居住,可是周瑞家的送宮花時,只見迎春和探春在一起下棋,惜春卻在和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兒一起玩。這裡表面上看雖沒有什麼,但是送宮花這一情節是以周瑞家的為視角展現賈府眾人平時的生活狀態,比如賈璉和鳳姐兩口子熱熱鬧鬧,孀居的李紈只能在坑上睡覺。所以這也說明平時迎春探春一起玩的時候多,惜春總是被冷落的那個。
後來搬到在大觀園中居住,在這些姐妹中,黛玉、寶釵、湘雲出類拔萃非常受寵不用多說。迎春探春雖然是庶出,但是畢竟還有親生父母,只有惜春要背景沒背景,要才情沒才情。在詩社裡雖然頂個「藕榭」的名號,卻極少見她作詩,寶玉過生日開夜宴都沒叫惜春。要不是有個會畫畫的特長,真的快要被人忽略了,就是這樣還要被人取笑,也是非常鬱悶了。
還有從惜春的丫環也能看出惜春在姐妹中的地位,惜春只有三個丫環,分別是入畫、彩屏和彩兒。迎春雖然懦弱,但是最起碼她的丫環司棋和繡橘都是伶牙俐齒,不甘人欺的厲害角色,司棋大鬧過廚房,繡橘也在累金鳳一回中有過優秀表現。而惜春的丫環甚至通篇沒有什麼露面的機會,入畫被趕走才算是有幾句臺詞。而且早在入畫被趕走之前,她的另一個小丫環彩兒的娘就因「嘴不好」被趕出賈府,這件事甚至在大觀園中都沒激起一絲波浪,只是為了襯託探春管家的精明能幹。
總之惜春從小沒有感受過父母兄長之愛,賈母等長輩也對她不重視不寵愛,在姐妹們之間也沒有什麼地位。而且賈府眾人看起來其樂融融,實際上暗流湧動,各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惜春無父無母沒有靠山,總是被冷落忽視。十來歲正是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惜春雖然生在富貴之家,卻在沒有愛的環境下長大,所以養成了孤僻冷血的性格也就不意外了。
最後,惜春不管是冷血趕走入畫,還是和寧國府斷絕關係,甚至最後的出家都是出於明哲保身的無奈。
惜春的性格孤僻,孤高自許,連探春都說「我們再傲不過她的」,甚至在親生父親賈敬去世時都沒有表現出過度的悲傷,還趕走入畫並且和尤氏說不再和寧國府來往。這其中固然有她自私冷血的一面,但是誰又能了解這裡面包含著怎樣的辛酸和無奈?
看問題不能只看表象,要看本質,惜春是在什麼情況下趕走入畫並和寧國府斷絕關係的?抄檢大觀園。而抄檢大觀園又正好在甄家被抄家之後,惜春一定是聽聞甄家被抄心裡害怕,害怕抄家的命運也會落到自己頭上,所以才會說出「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夠了,不管你們」的話。
惜春嘗遍了人情冷暖,看盡了世態炎涼,可以說她年輕不懂事,出了事只知道明哲保身,但是她一個無父無母的小姑娘,又沒有別的本事,又不能像男人一樣出去立一番事業,不明哲保身又能怎樣呢?這是惜春的無情,也是惜春的無奈,既然和生她養她的賈家沒有感情,那就索性劃清界限吧。
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除了惜春的判詞,書中還有好幾處也早早地暗示了她出家的結局,比如第七回中送宮花,惜春和小尼姑智能兒開玩笑說要剃了頭同她一起做姑子去;還有第二十二回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中,惜春所做的燈謎謎底就是佛前海燈,是什麼樣的心境才能讓一個十來歲的小姑娘做此孤獨之物?可見惜春的出家並不是一時的衝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賈家被抄家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惜春的出家是對自己人生和未來徹底地失望,也是對命運放棄了抵抗。所以惜春選擇出家明哲保身無可厚非,體現出更多的是對現實的無奈。
惜春畫大觀園畫了大半年最終也沒有完成,最後入畫被趕走,這畫更是遙遙無期了。榮華富貴總有盡時,美好願望終將落空。惜春最後出家與青燈古佛為伴,她的命運就像她的畫一樣,永遠也沒有了下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