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華夏大地上,歷史長河中,積澱了厚重的中華文明。
中國古建築便是這璀璨文明的一部分。
雖然由於不同地區,不同的生活習慣,但都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精髓一致的,許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築。
中國古建築大體上,可以分為六大派別:京派、晉派、皖派、閩派、蘇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築,以其獨有的歷史與文化積澱,書寫著各自的故事。正如我們各地的方言一樣——不同而同!
由這些古建築展現出來的或威嚴、或穩重、或恬靜、或婉約、或精巧,都是當今都市建築所無法匹及的!
下面讓小編與您一起來賞析中國古建築的六大派別吧。
一、京派建築:對稱分布、皇家威嚴、如意吉祥
宮殿建築是京派建築的代表作,故宮是宮殿建築的問鼎之作,代表了傳統建築藝術的最高水平。匠人的智慧,將皇家威嚴展示的淋漓盡致。
京派建築的另一種代表就是四合院。歷史上,老北京四九城的,千餘條胡同裡的四合院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
處處體現著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庭院方闊,尺度合宜,親切寧靜的四合院凝聚了多少部家族史,又同時鐫刻不知幾輩人的美好記憶。
二、晉派建築:晉商文化
晉派建築的尊貴,在於它鬥拱飛簷,彩飾金裝,磚瓦磨合,城樓細做,展現出穩重大氣,嚴謹深沉之氣度。這也正符合了,更是反應了晉商的品格——穩重、大氣、嚴謹、深沉。晉派建築所蘊含的文化與精神,給後人留下了一筆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
三、皖派建築:青瓦白牆、磚雕門樓、意境美
說起皖派建築,小編總是情不自禁的想起雨巷裡的油紙傘。或許這就是文化和皖派建築刻在小編腦子裡的一種意境吧。
皖派建築中徽派是最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而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主要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也正因如此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聞名遐邇,令人嘆服。
徽派民居建築中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磚雕),風格不同又一脈相承。能工巧匠施盡其技,每一處花紋,每一筆雕刻,結構嚴謹,雕鏤精湛。如此細緻的做工,不僅展現了皖派匠人的精神,同樣展現了徽商雄厚的財力。
四、閩派建築:土樓防禦
閩,即福建,閩派民居即流行於閩南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其中「土樓」是其最為鮮明的代表,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
它歷經500多年傳承而來,將生土夯築技術發揮到極致,單體建築規模宏大精細,地堡式建築風格沿用至今堅固無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禦敵入侵,還展示出古人對「天圓地方」的精神追求。
它源於宋元時期,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正如《大魚海棠》的作者所說:「中國福建的土樓有一種夢一樣的神秘感,像是來自世外桃源。」
五、蘇派建築:山環水繞、曲徑通幽、流連忘返
蘇派建築是江浙一帶的建築風格,是南北方建築風格的集大成者,園林式布局是其顯著特徵之一。
存在了數千年的蘇州園林中,脊角高翹的屋頂,江南風韻的門樓,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飼鳥養魚、疊石迭景,體現出清、淡、雅、素的藝術特色。
如果說皖派建築給小編的是一幅油紙傘的畫面的話,蘇派建築給小編的應該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詩句。
六、川派建築:民族特色、古老印記
川派建築,即流行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一種建築風格,為當地少數民族特有的建築風格。在川派建築中以傣族竹樓、侗族鼓樓、川西吊腳樓,最具鮮明特色。
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腳樓,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靠河就勢而建,絲簷走欄自成一派,看似隨意卻十分考究,成為千年民族文化的傳承。
那麼介紹至此,中國六大派別古建築,哪一種是最為打動你的呢?
其實,在小編看來,風格雖不同,內在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和散發出的東方神韻之尊貴是一致的。
你怎樣認為呢?歡迎在下方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