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適應環境

2020-12-16 禪說國學

人生在世,我們無法調整環境來完全適應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調整態度適應環境,畢竟你的生活並非全數由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來決定,而是由你自己面對生命的態度與你的心靈看待事情的態度來決定。

曾經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做積極,一個叫做消極。他們的父親希望能夠改變一下他們的狀況,所以,送了叫消極的孩子一屋子玩具,又送了叫積極的孩子一屋子馬糞。

第二天,他去檢查他的試驗結果時發現,叫消極的孩子依舊愁容滿面,所有的玩具連碰都不曾碰過,因為他害怕把它們弄壞了。而叫積極的孩子呢,則在馬糞堆裡玩得不亦樂乎:「父親,您一定在裡面藏了什麼寶貝吧?」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會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們的生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生活的態度,取決於人們看待問題的方式。人生從一張白紙開始,其後發生的每一樁事漸漸在白紙上繪滿了輪廓:人們的經歷,我們的遭遇……

消極悲觀者總是在生活中尋找缺陷和漏洞,所看到的是滿目黯淡;而積極樂觀者則會從中發現潛在的希望,發現亮麗的色彩。

消極與樂觀的產生,對於一般人而言,往往和性格及生活環境有很大關係。積極樂觀主義者,或者由於天性比較開朗,對什麼事情都想得開,看得淡,重視過程多於結果。

或者由於對人生無知,沒有遠大的理想,得過且過;或者由於出生優越,一生不知愁苦,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自信;或者認為奮鬥至上,對人生抱著必勝的信念……但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積極樂觀,基本都屬於盲目的積極、樂觀。

而消極悲觀主義者,或是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被懷疑束縛了自身的發展;或是因為性格的缺陷,對社會及世界採取對立的姿態;或是因為長期生活在逆境中,理想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無法得到體現,從而失去生活的信念。

但消極悲觀和積極樂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芸芸眾生中,絕對的消極悲觀者或是絕對的積極樂觀者都只是少數。大部分人會隨著環境的改變,閱歷的豐富,在消極悲觀和積極樂觀之間不停地搖擺。

雖說積極樂觀的人相對要豁達一些,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只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若將人生比作河流,這河流中處處隱藏激流和暗礁,誰也無法預料明天等待他的是什麼,突如其來的重大挫折和打擊往往會使人變得意志消沉,轉而成為消極悲觀主義者。

儘管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思索生死問題,但至今仍沒有令人信服的結論。因為能夠論說死亡的人,都不曾真正地經歷過死;而不得不經歷死亡的人,卻再也不能夠來回答死。

正如那個古老的戲言:「死亡騎士與我們毫不相於,只要我們在,死就不在;只要死在,我們就不在。」但是,無論是對死亡的畏懼或嘲弄,都不能使我們從生死中解脫出來。

相關焦點

  • 適應「後疫情時期」,從現在起調整生活方式
    「後疫情時期」,我們還不能放飛自我,無拘無束生活。我們的社交依然受限,仍然需要減少聚集和集體活動,需要憑健康碼有序流動。在疫情阻擊中養成的生活習慣仍需繼續堅持,比如外出戴口罩,回家勤洗手,拒食野生動物等。個人的業餘生活還不能完全放開,比如觀影、唱K、泡吧、跨省旅遊,等等。因為限制較多,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帶來不便。我們要習慣過這樣的生活。
  • 科學家發現地下生物,人類無法適應的生活環境!顛覆生命認知!
    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是我們想都想不到的,相比於他們來說,人類只是宇宙中非常渺小的。而且人的生命力相對於其他生物,不值一提。大多地球都存在於地表之上,但是有科學家提出一個猜想,或許在地下還有存在著其他生物。是由於各種原因,我們並沒有過多的探索地下,對地下生物一無所知。有些科學家認為地下的生物與地上生物,地表生物一樣,呈現出色地下生物的多樣性。科學家們通過對地下的研究發現。
  • 如何快速適應高原環境?
    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高原缺氧超過了大多數剛從低海拔地區來的遊客機體自身調節的限度,會引起一系列的不適,甚至疾病。國內的高原地區主要在雲南、四川西部、青海、新疆部分地區、西藏等地,都是一些旅行的熱門地方。
  • 北極熊是如何適應極端的北極環境的?
    北極熊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食肉動物,而且作為熊科動物,它是唯一一位生活在常年冰天雪地環境中的熊,那麼,它是如何適應這種極端的環境的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北極熊生活環境的特點北極熊的生活環境,我們從溫度、棲息地、食物鏈等多個角度去看。01 溫度北極熊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生活在北極的熊。
  • 為什麼藏族人民可以適應險惡的「高原環境」?小護士道出其中玄機
    為什麼藏族人民可以適應險惡的「高原環境」?小護士道出其中玄機西藏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有著非常美麗純淨的自然風景,還有著非常多的美麗傳說,近些年來,人們的收入水平變高了,到西藏去旅遊的人也變多了,但是不少人都表示,上了西藏以後,自己的身體感覺很不舒服,甚至還會覺得自己離死亡其實就只差那麼一步了,這就是所謂的高原反應了,為什麼藏族人可以適應高原反應呢?小護士道出其中玄機。
  • 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淵環境?看看以下研究成果
    然而,我們對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海生活的遺傳基礎和進化歷史卻知之甚少。為適應深淵環境,胃,肝和卵增大,肌肉更薄和骨骼不完全骨化。而超深淵物種的代謝率相對較低,巧合的是,我們觀察到雌性MHS產生的卵數量少於但顆粒大於其他雌性獅子魚,這表明它們可能具有專門的繁殖策略,延長其繁殖時間。MHS可能通過延長繁殖時間來降低其突變率。儘管MHS的核苷酸水平突變率很低,但其蛋白質序列的進化速度似乎與其他物種相似。
  • 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生物知識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存自然選擇中優勝劣汰的過程,它促進了生物的不斷進化,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現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對於現今存在的每一種生物來說,都有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1)植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現象   ①生長在乾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葉子特化成針形或刺形,根系特別發達,如仙人掌、駱駝刺等
  • 祖先的遺傳記憶可以幫助生物重新適應環境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有機體在其祖先的家園中具有長期的「記憶」,有助於他們適應環境變化。這項研究涉及在青藏高原和鄰近的低地地區飼養雞。這項研究提供了有關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新見解,這一主題在當今氣候迅速變化的背景下尤為重要,這正給全球動植物帶來挑戰。
  • 買了鵬新海洋世界早鳥票,卻被告知海獅海豹尚未適應新環境,暫無法...
    然而在出發前,不少市民卻收到館方發來的信息:海獅海豹尚未適應新環境,暫時無法展出。對於這樣的說法,部分遊客感到無法接受:「這不是太滑稽了嗎?還沒適應好,那開什麼業呢?」海獅海豹尚未適應新環境有市民反映,自己在網上購買了鵬新嘉定海洋世界的早鳥票,本來想趁著開業的頭幾天去遊玩一番,哪知道,出行之前收到了館方發來的信息。
  • 語言環境成優勢 中國留學生易於適應大馬生活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馬新社報導,大馬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中國學生很快和很容易就能適應這裡的生活,在長假期間,他們就會到馬來西亞不同的城市及周邊國家旅遊。  29歲的劉愷目前是馬來西亞國民大學(UKM)法學院的博士生,除了學費及生活費低廉,他選擇到國大修讀博士課程的原因是,國大提供英語教學,這給了他不一樣的體驗。
  • 如何適應高原缺氧環境
    然而,由於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因而形成了以低氣壓、缺氧等為顯著特點的高原氣候,超過了大多數從低海拔地區來的遊客機體自身調節的限度,引起一系列不適,甚至疾病。像我們從平原地帶到那兒旅遊或出差者,在高原缺氧環境中應該怎樣調節和自救呢?生活中,由於缺氧導致的疾病很常見,究竟氧對人體有什麼作用呢?缺氧對人體會造成什麼危害?怎樣有效地治療缺氧性疾病?這都是大家關注的話題。
  • 幫孩子適應初一生活 專家有奇招
    對於剛上初中的孩子來說,從小學階段進入中學階段,有許多新問題需面臨:新環境的適應、學習方法的調整、人際關係的建立、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變化等等。   面對這些新問題,部分孩子出現了一些適應不良的表現,家長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如何幫孩子儘快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
  • 我國魚類對水溫環境適應分幾種?
    魚類水溫生存環境適應分以下四類1 熱帶魚類:這類魚對水溫要求高,適合在較高的水溫中生活,其生存溫度10C~40C,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0C~30C,不同熱帶魚種水溫略有差異我們常見的熱帶魚類有:遮目魚(8.5c~42.7C),羅非魚(14C~32c),短蓋巨脂鯉(12C
  • 為適應環境變化 這些生物也是「蠻拼的」
    該成果首次發現了親本效應具有廣泛的適應意義,可能是生物快速響應惡化環境的重要策略,於日前發表在國際生態學頂級期刊《生態學快報》上。親本經歷如何影響後代,學界還存在很多爭論所謂親本效應,是指上一代生活的環境影響後代的發育和行為的現象,幾十年來,關於親本效應的模式研究一直受到人們的密切關注。
  • 專家支六招幫孩子適應初一生活
    對於剛上初中的孩子來說,從小學階段進入中學階段,有許多新問題需面臨:新環境的適應、學習方法的調整、人際關係的建立、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變化等等。   面對這些新問題,部分孩子出現了一些適應不良的表現,家長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如何幫孩子儘快適應初中的學習生活?心理專家就相關問題做出了解讀,並提供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良情緒,就要及時幫助孩子疏導。
  • 「適應環境 克服困難 發揮創造力」Delta Tracing利用英偉達iray和...
    回顧 2009 年,全球經濟衰退迫使幾乎所有企業重新評估自己的業務。 諸多產品和服務的預算因此下降或完全消失。 客戶改變了其購買模式以及喜好。 曾屢試不爽的商業戰略需要徹底的重新評估。諸多無法適應這一新經濟形勢的企業遭受重創,然而有些企業的發展卻生機勃勃,在許多情況下,這要歸功於 GPU 技術的突破。
  • 幼兒新生入園篇:上幼兒園,如何讓孩子適應集體生活
    孩子們的哭鬧是「分離焦慮」,源於他們第一次離開父母較長的時間,獨自呆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內心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也許一周就適應了,有些孩子則需要一個月,每個孩子的適應能力不同,那麼如何來緩解孩子們的分離焦慮,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呢?  「孩子上幼兒園會哭鬧是因為幼兒園對他來說是陌生的環境,是不安全的。」
  • 加拿大生活環境如何,你能適應移民生活嗎?
    今天講一下加拿大的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比如飲食、住房、購物、交通、醫療、教育、安全等等方面,很多朋友有移民加拿大的想法,那麼看看你到底適不適合這裡的生活呢?飲食你可以選擇吃西餐,也可以選擇吃中餐或者其他民族的風味美食,全憑你的個人愛好,不會到了加拿大就吃不到中餐了。在這邊最好的中餐館都在華人聚集的地方,比方說風光華、多倫多。這裡生活節奏比國內慢,所以可以自己做飯,偶爾出去吃飯,不喜歡做飯的時候也可以在中餐館吃飯,或者利用一些中餐的APP,比方說飯糰。
  • 移民外星早做準備,因紐特人的生活習慣幫助太空人適應太空環境
    研究北極地區人民的生活習慣然而,我們對外星世界生命複雜性的理解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別是涉及到出生、死亡、戰爭、和平、繁殖、等級制度和親屬關係等因素。這些不能在過去和現在的模擬場地範圍內進行全面分析,即使是生物圈2號這樣的多年實驗也無法做到深刻理解外星世界的複雜性。
  • 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
    作為人類,我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可能要歸功於我們最早的祖先。儘管科學家們還沒有在遺址中發現任何屬於早期人類的化石,但他們發現了一些工具,可以將該遺址的早期人類定位在180萬至200萬年前的20萬年間。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除了這些工具,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動物化石,包括豬、野牛、豹、河馬、獅子、鬣狗、靈長類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這些化石揭示了該地區的環境在20萬年期間是如何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