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大視野》十集系列紀錄片《我和澳門》,選取了 20 個澳門家庭或個人,從平凡人視角,從細微處入手,記錄各族群、各行業的澳門人這二十年來的人生之路,夢想之路,通過他們快樂富足的生活狀態,人生目標和對這個城市和社會的貢獻,超越大家對「博彩之都」的片面想像,以此發現澳門的豐富和愜意。本周為您講述的是《我和澳門》--澳門回歸20周年上集。
戳這裡搶先看
第一集《澳門機遇》
劉智龍16歲就留學美國,回到澳門後,他沒有按照家人的期待進入家中的公司工作,卻看準橫琴開發的機遇,與小夥伴們一同創業。他希望把握澳門的新機會,擺脫身上的「富二代」標籤,成為一名「創二代」。
劉智龍:「我可能會有標籤,可能是一個有背景、比人好的年輕人。我覺得一個這樣的標籤,對於我成長階段來說是不好的,更需要自己努力去做點東西出來。」
何秀霞敢想敢闖,與眾不同,1997年就赴北大求學,之後在北京創業多年。回到澳門後,她開始新的創業挑戰和新的商業思路:參加展會。2019年粵澳名優商品展,何秀霞帶著自己的故事而來;承辦這場展會的負責人林忠賢,則在展會這個小社會裡,見證著澳門人的成長。
「人生這一樣東西很多可能性,都不是說有一定的標準,在我羨慕人家的時候,覺得我是不是當年做過錯誤的選擇的時候,其實最後都證明我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
第二集:《潮流》
時代迅猛向前,新媒體,電子競技這些新時代產物也在澳門這座城市埋下了種子,孕育著新的機遇。
7月13日,澳門城市大學電競代表隊,正前往香港,他們將代表澳門去香港參加英雄聯盟校際杯港澳區的8強賽,此前他們是通過澳門本地的重重比賽後脫穎而出的。
下午五點,比賽在香港的一家電競館正式開始,進入八強的隊伍有七隻是香港的電競隊,本輪澳門城市大學的對手是香港科技大學。
林穎聰:其實我覺得超可惜的,你一個澳門隊伍打到決賽的時候,突然之間說不能打,這個機會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其實到香港,到哪裡比賽都一樣,你帶澳門隊就等於,是以澳門人身份出去打,一定會抱有自己澳門要贏的這種心態。
六毫子,本名陸志豪,是澳門一家新媒體公司的老闆,今年26歲。創業6年,他的公司在18個社交平臺的粉絲總數已超過500萬,員工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
這裡是舞臺劇的演出地點,香港浸會大學禮堂,現場來了近1000位觀眾,原本計劃只演四場,因售票情況太過火爆,六毫子臨時決定在演出最後兩天各加一場演出。
澳門的市場已經是沒有辦法,已經是那麼小了,那我們怎麼去大一些的市場去做大一些。先不要想賺錢,我們也想多一些人看到我們的作品。
時代前進的浪潮催生著新興行業的發展,也為澳門這個城市描繪出未來和願景。
第三集:《歸來》
整個澳門只有32.8平方公裡,人口不到70萬。在這樣的一個小規模城市裡,很多行業都受到了規模的限制,曾經去外地留學的專業人才漸漸選擇回到澳門,他們在澳門的發展怎麼樣呢?
陳雅莉,澳門青年導演,今年31歲。
晚上7點,她正在為澳門回歸20年的一部獻禮短片進行彩排,為了展現澳門街道的美,她將挑戰一個十分鐘的長鏡頭,這意味著拍攝和表演都無法中斷。
陳雅莉曾經在2012年來到北京學習和工作,當過5年的北漂一族。
陳雅莉:閉上眼睛想到我的北京,是哪一個畫面呢,我會想到是那個秋天,北京的秋天,因為澳門沒有秋天的,北京秋天黃葉很乾燥,然後我開著那個小電動,然後從望京出發,一直開到東直門,然後到東直門,我朋友說你那麼厲害,開很久嘛,就是很自由的那種感覺,對於未來完全不知道的,沒有錢吃飯,但還是很開心。
莫昇萍是澳門一位醫學影像學者,今年38歲,現為澳門大學科技學院和健康科學院副教授。
經過在臺灣、美國兩地10年的求學生涯後,2010年莫昇萍回到澳門進入澳門大學工作,2012年在學校的支持下,她創辦了澳門首個生物醫學影像實驗室。
莫昇萍:回到澳門,我們的生活品質就直線往上升,感謝澳門大學給我很大的自由度,本來這個醫學影像的專業是澳大之前所未有的,基本上我們從零開始。
第四集:《根在澳門》
在澳門有一個獨特的族群,把澳門當做他們的根。他們被稱為土生葡人。1999年澳門回歸時,一部分土生葡人去了葡萄牙,還有很大一部分選擇留在了澳門。目前大約有1萬土生葡人生活在澳門。他們為什麼選擇留下?他們在澳門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杜俊瑋
澳門土生葡人
杜俊瑋是目前獲得獎項最多的澳門歌手,今年41歲。他的一場小型演出正在澳門的一家Live House上演。
杜俊瑋:因為有些人說你可不可以做一些錄音的那種,講葡萄牙語可不可以,我說我試試看吧,我先念給我媽聽,她說你的音好不像葡萄牙,你的音好像西班牙語,所以我就沒有再,沒有想在我的歌曲裡面加葡萄牙語在裡面。
林子龍
澳門土生葡人
林子龍今年43歲,現在是一名公務員 。林子龍的生活離不開足球 ,在工作之餘他擔任澳門足球總會的顧問,也是一家業餘足球俱樂部的會長。
林子龍:我從小就是跟我媽媽長大,我媽媽就是一個典型的華人,但是我上學是去葡語學校,身邊都是葡萄牙人,和土生葡人,我在家裡面,我感受不到我有一個土生葡人的生活習慣,當我慢慢長大見我身邊有一些很典型的土生葡人。他們在家都是經常說葡語,土生葡語,他們很少用中文說話,基本上都是在吃這個土生菜,我覺得他們是不是比較土生葡人?
在澳門回歸第20年再次回首,發現越來越多曾經離開的土生葡人,漸漸回到澳門定居,生在澳門,土生葡人的根也留在了澳門。
第五集:《傳承》
現代社會,節奏快,文化多元,信息量大,似乎正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漸行漸遠。但是在澳門,恰恰有一群年輕人,不愛科技愛唱戲,不愛賺錢愛公益。
澳門的一間排練室,正在進行緊張排練的是青少年粵劇班的孩子們。一周後他們排練的粵劇《天門陣》將在澳門的永樂大戲院正式公演。
正在發脾氣的是粵劇老師鄧志明,過兩天就要演出了,而他最頑皮的學生江垚希還是記不住臺詞。
鄧志明:這我第一年來的時候,我罵兩句他就哭了,我排戲很嚴格的,都怕我,我一不說話他們都靜下來了,很怕我的,排完戲之後,踢槍的這個腿都腫了,都哭,哭完再排。
江垚希:同學會覺得我很奇怪,他說老年人會喜歡的東西,為什麼我會喜歡。可能我是覺得粵劇的頭飾比較漂亮。
蘇子軒,今年30歲,剛剛成為澳門口述歷史協會的一名訪談員。
蘇子軒進行他的第一個訪談任務
蘇子軒的採訪對象是在澳門有著57年搭棚經驗的趙師傅。
蘇子軒:趙師傅他們這種傳統行業都面臨著,手工行業、傳統行業都面臨著一個傳承的問題,真的會消亡。那我們可以通過我們口述歷史,幫他各種形式的保留下來,這不就是歷史的意義嗎?
口述歷史協會是由澳門理工學院的副教授林發欽在2008年創立,至今已出版了40多種口述歷史叢書,培養了100多位口述歷史訪談員。
林發欽:我們今年專門做了澳門人的那個國慶記憶,去完一些老前輩,能夠問到五十年代以來,澳門人怎麼去慶祝國慶。有一個很重要的記憶,在圖像上顯得非常重要,坊間廣為傳頌我們會搭建國慶的排樓,在這些排樓裡面搭建,每一年都會很有特色的。
新的熱血,讓古老的歷史在一直向前的時代中延續下來,他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歷史記憶,更是澳門人對家的情感。
下周將為您帶來《我和澳門》--澳門回歸20周年下集:
第六集《守護》
第七集《極限挑戰》
第八集《老吾老》
第九集《世界舞臺》
第十集《紐帶》
編輯:蘇珍妮、撕紙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