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想必大家都知道的吧,那你們知道美人魚最初的形象是什麼樣的嗎?
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有一個著名的銅像雕塑「小美人魚」,一直以來作為丹麥的地標性建築被人熟知,這個雕像就是以丹麥童話《海的女兒》為藍本製作的。
我們熟知的美人魚無疑是迪士尼裡那個可愛、美麗的形象,而在上個世紀30年代由Kay Nielsen繪製的「初代概念稿」,風格則與全球風行的形象大相逕庭。
從概念稿來看,《小美人魚》的畫風就有一些黑暗,Kay Nielsen將海洋描繪得充滿危險感,令人不安,海中生物的形象也是陰翳詭譎,小美人也是飄逸的長黑髮,墨綠魚尾,帶著白色花環。不禁讓人有些害怕...
那麼,這位Kay Nielsen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什麼他要這樣描繪小美人魚呢?
凱尼爾森( Kay Nielsen)是一位丹麥的插畫師,有人說他是對安徒生童話詮釋得最貼切的是丹麥插圖畫家。尼爾森也因與迪士尼的合作而聞名,他為此貢獻了許多故事草圖和插圖。
埃德蒙·杜拉克(圖左)、阿瑟·拉克姆(圖中)和凱·尼爾森(圖右)
他與亞瑟(Arthur Rackham)和艾德蒙(Edmund Dulac)並稱20世紀初繪本三巨頭,其中以他的風格最為另類前衛,經歷也是最為坎坷,這就讓姜姜想到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藝術之路沒有一帆風順!
Kay Nielsen於1886年出生於哥本哈根一個藝術之家,父親是達格碼劇院的總經理,母親是皇家宮廷劇院的名伶。
由於家庭的氛圍的影響,Kay Nielsen少年時期就十分酷愛繪畫,他很喜歡把自己聽到的神話故事畫下來,這是他縱情馳騁豐富想像力的一種方式。
18歲那年,他進入巴黎著名的茱莉亞學院學習,他最拿手的是天馬行空的神話插圖,濃鬱大膽的色彩和奇異怪誕的裝飾讓他筆下的人物神秘而又華麗。
26歲時,他回到家鄉,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機緣巧合,一名英國出版商看到後,請凱為童話故事《12個跳舞的公主》配畫插圖,這部繪本華麗而纖細,混合著繁複的裝飾風格和神秘的東方情調。就這樣,他的插畫生涯就開始了。
此書連同1914年的《太陽的東邊月亮的西邊——北歐童話集》、1924年的《安徒生童話繪本》和1925年的《糖果屋歷險——格林童話集》成為凱的「四大名著」。姜姜建議大家有機會去看看,一眼就能抓住你的眼睛!
Kay Nielsen用復古的色調展現了丹麥歷史上諸多重要又極具戲劇色彩的時期。而在他的插畫中除了莊嚴的歷史感,還帶有丹麥童話中美好幸福的敘事元素,是一個很多面,很有展現力的畫家。
他的插圖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一眼便能辨出。
大片留白、誇張變形、鮮明華麗的色彩;又隱含著許多像邪惡的似笑非笑的面容、猙獰的牽動的嘴角,隱秘的不軌的騷動、無力的姿態和中性的人物造型,奇異的花朵和鱗片狀的裝飾更是模仿得惟妙惟肖。
《太陽的東邊月亮的西邊》是他最出色的作品。
此前,北歐神話繪本幾乎是空白。他的插圖色彩陰鬱、畫面凝重,精準地表現出了北歐神話的憂傷氣質,巧妙地掩蓋了它們文字上的粗糙感,這些插圖甚至比故事本身更具生命力。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童話書都要配插圖的原因,因為單單的文字不一定能很好地表達出故事的情感。
作為一個丹麥人,Kay Nielsen覺得為《安徒生童話》配畫插圖是自己不可推脫的責任(可能這就是一種國家的責任感!)。他從1912年就開始著手準備,這些圖畫莊嚴而富有童趣,憂鬱而富有詩意。
《安徒生童話》能有今天的廣為人知,除了安徒生本人,Kay Nielsen也有非常大的功勞!
次年的《糖果屋歷險——格林童話集》也是精品,裡面的插圖比起前者,更怪異,蜿蜒蜷曲的枝蔓、冷峻銳利的線條、大膽突兀的色調、華麗濃重的氣質,與格林童話極其吻合,是此類繪本中的尖子。
然而圖書市場的不景氣,以及讀者對插圖風格的不認同令內向的畫家心灰意冷。
好在此時有活潑開朗的女孩烏拉相伴,衝淡了他的憂愁。1926年,凱與家境殷實的烏拉結婚,在丹麥過著舒適愜意的生活。
1930年,他畫的《紅魔——世界精品童話集》出版,這是凱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繪本。
尼爾森的一生,除了是插畫師,還是舞臺設計師、壁畫師和藝術指導師。
在進行插畫創作的同時,凱·尼爾森更多的工作還是為丹麥的劇院進行舞臺設計。20世紀30年代末,他來到加利福尼亞與好萊塢進行合作。之後經過朋友推薦,他開始為迪斯尼的《幻想曲》動畫片做原畫設計。
但他的作品一般表現的都是惡鬼、幽靈、骷髏等比較陰暗地獄風,跟迪斯尼的主線甜美風格不搭。1940年,他被解僱了。
藝術本身就是一種信仰、教育和奉獻,Kay Nielsen一生波折坎坷,卻將自己理解和情感附在了這些童話上,無形中對後代產生了啟發,實在讓人無法吝嗇敬佩之情。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配圖/姜姜
文字/姜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