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生,應是可以隨時停下來緩慢行走的一條路,而不是一條只講求速度的高速公路。」
今天大部分人都希望一旦駕車開上人生道路,便只求速度,只踩油門,忘記減速和剎車。於是開著開著,有時甚至連自己來時的目的也忘卻了,更是忽略了沿途的美妙風景。
可是不要忘記,人生需要減速、剎車,人生需要不斷準備減速、剎車,才能使自身的生活與心態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裡。
踩油門使我們獲得速度,但學會減速、剎車則讓我們獲得更好的掌握和控制車子的能力。
最美好的人生,不是一個速度不斷加快的人生,而是不斷自我完善與學會體悟生活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
慢下來的人生
使你更智慧
相信很多人最近一次讓自己的生活慢下來的時間,是今年過年後的疫情期間。很多人近幾年甚至十幾年,才有這樣一次使自己生活慢下來的機會。
於是他們便幡然醒悟,原來生活並不是每天只有快節奏才能生存,並不只有快節奏才是充實的人生,原來慢下的生活更加充實,而且能使人冷靜思索,於是很多人感嘆道「慢下來後,我都覺得自己變聰明了。」
慢下來,不僅是一種心態,還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活美學。慢下來的人生,讓你更加智慧地思考人生,哪怕是思考與處理生活中的瑣事,你都變得更加有耐心地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智慧、更圓滿的解決問題。
生活不只有工作和奔波
更有詩和遠方
生活不只有工作和奔波,更有詩和遠方。放下手中忙不完的工作,放下內心的浮躁與「早已被填滿的空虛」,找一個安靜的角落,哪怕周末在家讀書、品茶、聞香、打坐、放空思緒,你都會發現,整個世界明朗萬千,世界之廣闊,遠遠非是你我所能想像的。
很多人說「詩和遠方」的說法很文藝,覺得這是無法達成的理想境界。而所謂的文藝青年去旅行,也難達及「詩和遠方」的境遇。其實這並不難,關鍵是看我們的內心,是以何種心態來看待「詩和遠方」。
一位學僧和禪詩的對話
越急,反而越慢
古時一位學僧曾問道於一位禪師,
他說:「師父,以我的資質多久可以開悟?」
禪師說:「十年。」
學僧又問:「要十年嗎?如果我加倍苦修,需要多久開悟呢?」
禪師說:「那得要二十年。」
學僧很是疑惑,於是又問:
「如果我夜以繼日,不休不眠,只為禪修,又需要多久才能開悟呢?」
禪師說:「那樣你將永無開悟之日。」
學僧驚訝道問:「為什麼?」
禪師說:「如果你只在意禪修的結果,又如何有時間來關注到自己的內心呢?當你只看結果,無法靜下心,那反而永遠也無法得到那個結果啊。」
我們又何嘗不是這位學僧。當我們太過注重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結果時,我們往往容易迷失自己,也很難去體會與感受來自生活中的點滴幸福。
越急,反而越慢。相反,慢下來,才會讓我們更加從容、更加專注的做好每一件事。
為此,禪師才勸誡學僧,凡事切不可急躁冒進,戒除急躁,真正靜下心來,看清自己的內心,看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當真正萬緣放下之時,也便可得到那「最究竟的快樂」。
放慢生活的節奏吧,再將心量放大、放寬,你將會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感知自心,從而從繁忙的枷鎖中掙脫出來,從而更加明了人生的真諦。
編輯 | 伊豆
圖片 | 網絡
責編 | 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