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段時間我特盼著好運來臨,盼著盼著就沒戲了。我已經習慣在逆風中前行,以為這就是生活的常態。
有時我會花時間觀察周圍的人,看他們在走運時的高興樣,比如打撲克時抓到王炸,下棋時連贏九盤,搖車牌時搖到4個9,報考時低分進了985重點大學……我悄悄分享了他們的快樂,也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態度和境遇。我發現人在走運時看不出太多東西,反而是人在倒黴時會驚現出人的本性人品,喜出望外有時不如痛定思痛。倒黴,往往與失落、鬱悶、挫折、消沉、衰敗等等負面情緒和負面因素相通。如果可以當然是安慰幫助他們,有些人能很快走出來,有些人沉淪下去一生就毀了。
2、
倒黴,最開始是叫「倒楣」,是有故事的。當年科舉考試盛行時,考生家裡會立一個旗杆,大家一看這種旗杆就知道這家有人要參加考試了,很多親朋好友就等著分享喜悅和快樂,稱這旗杆叫「楣」
鄰居老孫家的孫山看完榜單回家,然後有人就問:孫山啊,你考的怎麼樣?俺家唐小虎呢……
孫山微微一笑說: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理想很豐滿,結果很黃連,老唐家的「楣」放倒了,這就是名落孫山的由來。立「楣」是明朝以後的事,明朝名落孫山的考生家人會把「楣」放倒拖走,這也就「倒楣」。因為失落氣運差後來叫順了變成「倒黴」。
倒黴時刻,往往能看出一個的性格和人品。有些人會怨天尤人,憤世嫉俗,看什麼都不順眼。如果這是短期內的情緒波動,其實也沒什麼,走出情緒低谷,堅強的人會走得更穩健。如果長期在「倒黴」那個緒中徘徊,兩眼看不到希望之光,那雞飛狗跳的人生就開演了。很可能好運來臨時也把握不住,陷入「倒黴」循環中,毀了一生……
3、
在《道德經》看來,福禍相依,陰陽平衡,當你在「倒黴」時刻還能壓下苦痛笑對人生,好運可能就在前方等著你。按著「倒楣」的標準,明朝王陽明家的「楣」倒了兩次,終於考中又被奸臣所害流放他鄉,在龍場窮困潦倒之際他忘掉煩憂解碼一切衰運悟道,恰似《道德經》的「聖人無心」,反而成就了心學宗師;
李時珍「倒黴」三次沒有消沉,潛心學醫懸壺濟世,《本草綱目》惠及普天下,就是《道德經》的上善若水啊,利萬物而不爭,已不是一般的狀元可比;
唐伯虎家的「楣」被強制放倒,因作弊嫌疑從此無緣考場,但他寄情詩畫行走在民間,是《道德經》的和光同塵啊,智慧的光芒跨越了時光,他終究成為書畫大師;李白祖先是流放罪犯,按著唐朝規矩罪犯後代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他家「楣」根本沒機會豎起來,大家都知道李白的結局,太白詩仙不是亂叫的。他的一生認證了《道德經》的「曲則全,枉則直。」
4、我們假定這世界是陰陽兩個層面平行世界,走運的你和不走運的你生活在這兩個層面中。在走運的陽光層面,你意氣風發,指點江山,揮灑激情汗水。在不走運的黑暗層面,你心情鬱悶,到處碰壁,流淌的是自己的淚水。你確定你總在陽光下嗎?黑夜要教會你閉上眼睛。在《道德經》解密的宇宙中,福禍基本是平衡的。
有人意識到不走運可能是自己不夠完美,朋友,你應該知道完美是不存在的。《道德經》告訴我們,「大成若缺,大直若屈。」
這意味著,不能所有好事都讓一個人攤上,也不是一個人終生都沒有走運逆襲倒黴的機會。觀察或者安慰幫助那些不走運的人,你可能收穫不一樣的結果。有的人倒黴了也懂得善待他人知恩圖報,有的人可能索取無度背信棄義……
能與《道德經》合拍的人,明白宇宙的「道」,也明白走運的自我並一定強過倒黴的自我。
因為在黑暗中你還有一顆能平衡光明與黑暗的心,在倒黴時刻也能想一些高興的事安慰自已和別人,這非常厲害,比簡單的走運成功更重要。或許看到與我們不一樣境遇的各種人生,如同我們自己行走在不同的生活故事中。讀《道德經》,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