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華臺灣義勇隊:大陸唯一由臺灣人組成抗日隊伍
原金華市臺辦主任金振林介紹,這是大陸唯一由臺灣人民組成的抗日隊、第一次有組織的大規模抗日運動,並且是人數最多、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支抗日隊伍。 到1942年金華淪陷,三年內,臺灣義勇隊對日軍連續發起多次軍事襲擊行動,還建立了抗戰期間第一家臺灣醫院,對抗日做出重要貢獻。
-
臺灣義勇隊:回「唐山」抗戰去!
臺灣義勇隊少年團團員在訓練。(資料圖片) 編者按:臺灣人民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抗戰時期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胞同仇敵愾,共同奮戰,抵禦外辱。 崇安走出的義勇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當時,祖國大陸的臺胞主要散居在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其中以福建為數最多,約有兩萬人。抗戰爆發,日本當局迫令臺胞回臺,其中一部分人選擇回臺灣,一部分人則堅持留在祖國大陸。
-
尋訪臺灣義勇隊的抗戰記憶
中新社福州8月26日電 題:尋訪臺灣義勇隊的抗戰記憶 作者 林春茵 葉軍民 「復疆」。廈門南普陀後山崖上,由臺灣義勇隊隊長李友邦在日本投降當天所書的這二字摩崖石刻,至今昭示著70年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之時,臺胞「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壯志終於實現。 「否定臺胞抗日,是完全罔顧歷史事實。」
-
李友邦和臺灣義勇隊的故事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10月25日,「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主題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在主題展上,「復疆」二字格外醒目。這裡展出的是在臺籍抗日將領李友邦的領導下,臺灣義勇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大陸同胞一起奮勇抗敵、攜手並肩的光輝事跡。
-
揭秘抗戰中的臺灣義勇隊:同日軍說日語宣傳反戰理念
抗戰時期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胞同仇敵愾,共同奮戰,抵禦外辱。臺灣義勇隊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在中國抗戰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秉持「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信念,投身祖國抗戰,其抗日足跡遍及閩浙贛等地,影響遠及東南亞。
-
臺灣義勇隊及武警退役老兵賴武華的情結
遺憾的是,他們的事跡在我大陸和臺灣的社交圈裡,知道的人極少。這個本應被廣為銘記的群體,這段見證兩岸一家共御外辱的歷史,在當下本可作為增進兩岸交流,凝聚兩岸情感的重要紐帶,卻因不被廣為人知而無法發揮作用,甚至可能就此湮沒於歷史。於是我就想,幫助臺胞臺屬融入龍巖生活,並讓他們了解這個群體,了解這段歷史。再通過他們帶回臺灣,進而讓兩岸青年共修抗戰史,同走抗戰路,加強兩岸情感連接,豈不是更有意義。」
-
省臺聯積極協助安排臺灣義勇隊後人參訪金華臺灣義勇隊紀念館
10月5日上午,國慶中秋雙節假期第五天,金華市酒坊巷84號臺灣抗日義勇隊紀念館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參觀者,他們是當年義勇隊成員王逸客先輩的孫輩後人,來自福建漳州的王陽紅一行4人。王陽紅的曾祖父王逸客、祖父王震西、伯公王震東、叔公王震南等皆為當年臺灣義勇隊成員,曾祖父王逸客的墓碑安放在紀念館內。
-
浙師大學子尋訪金華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與子同袍驅日寇
不知當年出身臺北望族的李友邦將軍,幾經戰火洗禮、流離,選定這座浙中民宅作為臺灣義勇隊、少年團的成立地時,是否也想到了臺北老宅裡的那口井? 「井與井之間水脈相通,海峽兩岸血脈相連。」今年年初曾跟隨金華市臺辦組織的「臺灣義勇隊和少年團尋訪團」前往臺灣實地尋訪的孫海告訴記者,他在臺北李友邦故居看到那口老井時,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這樣的感觸。
-
訪臺灣義勇隊紀念館:方寸天地間的臺胞抗戰史
上世紀30年代,臺灣義勇隊就是在此成立。時光流轉,舊址被修繕成了紀念館,而曾經的戰火紛飛,也已沉澱在一卷卷文書、一件件物什之中。 前世:臺灣人民活的抗戰史 9月3日,秋雨不歇。早上9時許,金華古子城內,四位銀髮老人撐著雨傘,邊走邊向路邊的店家打聽酒巷坊84號。老人們叩開了酒坊84號院落的門,成為今日臺灣義勇隊紀念館開館後迎來的第一批客人。
-
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被授予臺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被授予臺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9-10-1111日記者獲悉,為銘記臺灣同胞為抗戰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位於浙江金華市區酒坊巷的臺灣義勇隊成立舊址被授予全國首個臺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金華繁華的古子城內,坐落著一處幽靜的院落。上世紀30年代,由臺灣同胞組成,直接參加祖國抗戰的數量最多、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支抗日隊伍——臺灣義勇隊就是在此成立。其創始人就是著名臺籍抗日將領李友邦。
-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開館 抗日誌士成"故鄉"貴客
中新社金華十月二十日電 題:昔日抗日誌士 今成「故鄉」貴客——訪原臺灣少年團團長王正南 作者 王惠 李豔 「臺灣義勇隊」紀念館今天在浙江金華隆重開館,飛舞的彩旗將應邀赴會的海峽兩岸抗日誌士的思緒重新拉回到那個血雨腥風的戰火年代,其中有一位老人格外心潮澎湃。他就是原臺灣少年團團長、現任湖南省臺聯會名譽會長的王正南。
-
臺灣義勇隊少年團成員曾東昇:曾在廈門中山公園慶臺灣光復
臺灣義勇隊少年團成員曾東昇:曾在廈門中山公園慶臺灣光復 2015年10月26日 15:53:11 來源:東南網
-
系列報導《我眼中的31條》之四:歡迎臺灣教師來大陸任教
系列報導《我眼中的31條》之四:歡迎臺灣教師來大陸任教。一起來聽聽臺灣同胞是如何說的。「坦白講我覺得這個好處受惠比較大的應該是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博士和教師。」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臺籍教師田蘊祥如此對記者說道,他是2008年12月在法國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回臺灣,在東吳大學擔任了4個月的博士後工作後,到武漢大學任教。
-
「臺灣人眼中的大陸」系列圖片引熱議 網友笑談「大陸人眼中的臺灣」
《臺灣人眼中「貧窮」的大陸》系列圖片出爐後,引發觀察者網讀者諸多討論。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部分臺灣人的思維似乎停滯了,他們仍然用一種刻板的眼光來看待大陸。一些大陸網友指出,這種刻板印象不僅令人「啼笑皆非」,同時也反映了臺灣的現狀:經過臺媒一系列高度意識形態化的宣傳和報導,一些臺灣民眾已經無法觸摸到這個時代的脈搏。
-
臺媒:大陸拍美食令人驚豔 臺灣節目應深入報導
臺媒:大陸拍美食令人驚豔 臺灣節目應深入報導 2014-10-14 11:23:38> 臺灣電視媒體喜歡拍攝美食節目。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就跟許多臺灣政論節目一樣,一窩蜂粗製濫造雷同的美食節目,幾乎泛濫成災。每個美食節目,都可以看到主持人大口咬了滿嘴食物,還要從嘴角擠出「偶一西」、「很Q」、「彈牙」、「爆漿」、「美味直衝腦門」等千篇一律的形容詞,觀眾邊看邊流口水、還要替主持人擔心食物會不會從口角飛出。
-
咕咕派臺灣潮流美食風靡大陸 引臺灣TVBS電視臺專欄報導
原標題:咕咕派臺灣潮流美食風靡大陸 引臺灣TVBS電視臺專欄報導 臺灣TVBS電視臺《中國進行式》欄目組一行走進北京,專題介紹大陸第一的臺商雞排加盟典範——咕咕派。 最近的新聞可謂是談雞色變,總是讓人不得不想起H7N9,大陸疫情的蔓延雖然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多少還是令人擔憂。
-
臺灣漁船冒險救起大陸船員,藍綠紅如何報導?
根據臺媒昨天報導,搜救責任國菲律賓「即向我請求協助」,臺灣的搜救指揮中心隨即啟動救援機制,在漁業署協調下,徵得周邊距離約2小時航程的臺灣「閩發漁」漁船(以下稱「漁船」)馳援,順利救起貨輪上全部船員。當天10時10分,臺灣漁船率先抵達現場,克服現場風力8級、浪高3米的惡劣海況,於12時將遇險船員全部安全救起。新華網14日報導說,「此次臺灣漁船參與救援大陸船員,再次體現了兩岸同胞守望相助的骨肉情」。 綠媒自由時報今天的報導稱,「永」輪是中國民間散裝航運公司擁有船隻,設籍航運樞紐國家巴拿馬。
-
臺灣首份專門報導大陸新聞的報紙《旺報》創刊
新華社臺北8月11日電 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創辦、以報導大陸動態為主要內容的《旺報》11日在臺北創刊,成為臺灣第一份專門報導大陸新聞信息的報紙。 《旺報》以小型報8開版問世,平日發行5大張40版,周日則發行4大張32版。
-
臺灣新北市為「抗日俠侶」李友邦夫婦樹立銅像
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致電錶示祝賀,希望藉由此項盛事,緬懷先賢義勇事跡,表彰忠藎愛國情操。 蘆洲李氏古宅建於清朝,為傳統閩南風格的大型三合院,共7廳56房。浮雕安放在古宅大門入口處,基座銘刻李氏夫婦事略及李友邦召集抗日同志開會時牆上必掛的「復疆」兩個大字。
-
《臺灣導報》連續報導四川攀西地區
2015年新年伊始,臺灣媒體《臺灣導報》就以走訪四川錦繡天府系列大篇幅專刊連載的形式,對四川省進行了深入的報導,反響良好。 此次系列報導時間從2015年1月2日至9日連續8天,每天一版聚焦四川特別是攀西地區經濟、社會、民生、民族、文化、旅遊等情況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