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黛西。
記得初中時家裡學校有些遠,我常常是騎單車上學,路上有條汙水溝,上面有座很陡的拱形橋。
夏天的時候,每次總要使勁蹬著踏板才能上坡,黏黏的汗液貼著衣服,非常難受。
好在下坡路好走,就算不用踩,也能騎得很快。
相比上坡的吃力,下坡路這種毫不費力又舒服的爽感,誰都愛。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高中咬著牙辛苦爬坡三年,爬上大學後,不到一年時間就飛速墮落、摔得慘痛的原因。
當我們貪戀快感,下坡滑到谷底時,想爬回原來的高度,需要付出比之前多得多的努力,這個過程真的很難。
那我們該如何及時止損,以防自己走向下坡路呢?
有以下3點。
避免貪戀於「平庸忙碌」
太閒的人,清醒著墮落,而太忙的人,沉浸在表面努力中,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走下坡路,這才是恐怖之處。
黛西剛實習做新媒體時,親身經歷過這種體驗。
那時早上6點起,晚上9點多到家後還加班加點,周末沒空休息,感覺過得特別充實,這種年輕奮鬥的精神,自己看了都感動。
工作前期特別順利,稿子能1-2天出一篇。然而越到後面越費勁,三四個月後,4-5天才出一篇,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
奇了怪了,怎樣突然之間,我就不優秀了?
很多大學生也有同樣疑問,在校時為了鍛鍊技能,明明每天在各社團中忙得團團轉,等到校招時才發現,能拿得出手的東西,甚至還沒待在宿舍打打遊戲,順便學學ps的同學強。
認真工作、參與組織社團活動,本身是很好的成長方式,但為什麼越往後越技不如人?
因為我們到達了成長瓶頸期。
當你被剝奪著大量時間,忙到沒時間去學習擴展其他領域,比如看好書、聽好課、學技能等。
每天只做著重複性、同質化的事情,很可能會導致「成長的邊際貢獻」逐漸遞減,簡單點說,就是能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你還一味地向外掏幹肚子墨水,消耗著存量,當然會力不從心,愈加挫敗。
所以,當你忙到,完全沒有個人時間去休息學習時,請開始警惕起來。
要知道,我們的知識存量如同一座池子,裡面的水是有限的,當我們瞎努力時,就在一勺勺往外撒水,若不及時找渠道填補水量,時間一久,池子枯了,我們只能跟著哭。
持續的學習,才能帶來持續的增量成長,想要避免走下坡,只有一個辦法:
將「存量思維」轉為「增量思維」,投資自己,保證每天有時間去多元化學習。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放棄了表面努力的加班行為,每天晚上8點到10點雷打不動地學習,去認真拆解爆文,和很多夥伴一起討論選題、標題技巧、學習質量不錯的運營課程。
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了現在,才能讓我不斷輸出新觀點、新乾貨,假裝靈感永不枯竭的樣子哈哈。
太忙或太閒的人,忽視時間管理的作用,總受困於「第一象限」的事情,只想著把手上的事情完成,導致越活越倒退;
而真正厲害的人,會把大量時間,用來投入「第二象限」的事情,比如學習/運動,哪怕每天只一點點進步,時間也會把他們推向高位。
02.
當你只想靠「打壓」取勝他人,而不是與人強強聯合,取得雙贏時,要小心了。
在博弈論中,有三種遊戲:
正和遊戲:願意分享合作,結果雙贏;
負和遊戲:無限對抗,結果雙輸;
零和遊戲:很強的勝負欲,結果你贏我就輸,或反之。
很多人都執著於「零和遊戲」: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秀,喜歡追逐優越感,被人超越非常焦慮。當他們看到好的學習資料、 精進渠道、逆襲方法時,會暗暗自喜吃著獨食,想著要被人發現了,那不是虧大了嘛!
所以黛西每篇文章下面,都會有不少人評論說:這篇文章太好了,我要偷偷藏起來,根本不捨得分享出去!
如同一位小袋鼠在後臺的留言:
我很理解這種心理,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圓桌派》是通過朋友安利,我才知道的,她虧了嗎?
並沒有,甚至穩賺不賠。
看完後我會和她深入探討節目內容,在互換信息的過程中,總能碰撞出很多新穎的觀點,這樣的收益比單單看節目,要大多了。
正如一句話所說:
「集思廣益」是最了不起的能耐,人們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產生獨自一人十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聯想。分享,能讓1+1>2,而獨食,只能=1,且是片面化、帶有偏見的1。很多人之所以不願分享寶藏,往往是怕自己把秘訣都分享出來了,別人變成了自己的競爭對手,用實力甩自己一條街。
所以當大家看到我分享公眾號運營過程時,是驚訝的。
黛西會害怕大家超越我嗎?並不會,甚至很想被大家超越。
因為每一次給大家分享有用的知識,都在變相考試,讓我修正和檢查知識庫存,更有動力去增大庫存量,與和大家交流中又不斷發現認知盲區,不斷知識升級。
大家學到了,我也看到了一些新的角度,從而再去研究,這就是「正和遊戲」。我們一起做大了知識的蛋糕,大家都能吃得到,我也吃得更飽,達到完美雙贏。
與其沉迷於「零和遊戲」,不如放下「獨狼思想」,開始去學會分享和學習:
看到比自己厲害的,不盲目嫉妒,而是虛心請教,仔細觀察他人長處;
看到落後自己的,不甩臉色、擺架子,而是盡力幫助,用「輸出倒逼輸入」的方式,讓彼此同步優秀。
這是一場良性競爭的長跑,不論是領先者還是追趕者,彼此堅持督促,才能跑出更好的成績。相信盟友的力量,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能走得很遠。等大家變厲害後,記得還要來看我啊哈哈。
03.
當你產生:「自己就是這個命,生活只能這樣了」的想法時,要特別注意了。
黛西經常收到這些迷茫的疑問:
工程專業想做新媒體,專業不對口怎麼辦?
學商務英語,有必要學編程嗎?
很想學習跳舞畫畫,但是0基礎怎麼辦?
當我勸導一句,他們能找到十句「不敢作為」的理由回應我,明明還沒開始做,就產生一系列的思想變化:我不會,好像很難——我不敢,要是努力了沒用怎麼辦——我不要了,現在就挺好的。這類人把自己困在安全區裡,看到有人成功了就羨慕,遇見有人失敗就鬆一口氣,自己卻從來沒有行動。1) 沒有「清零」的勇氣
喜歡用過去的「存量認知」,判斷未知領域的對錯。
比如畢業後看到不對口的工作,只會想到:我不是這個專業的,我不適合。
我很負責地說一句:學校學的90%內容, 工作上都用不到。
況且專業只花了4年時間學習,往後的人生還有幾十年時間,試問一下,4年專業會限制一輩子的發展嗎?往往是不會的。
不敢試錯,反而是最大的差錯。一個人要有願意「清零」的勇氣,才有重新開始的選擇。
不管在校成績多優異,出了社會之後,同樣是職場小白,最開始做的都是重複性的底層工作,能產生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距的,只有學習力。
所以,別高估專業的影響,你需要的,是在清零之後,開始圍剿式學習,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成為別人眼中原地崛起的大神。
2) 害怕受挫的打擊
有顆易碎的玻璃心,聽不得逆耳的聲音, 只要一次失敗,就全盤否定以前的成績。
當成績考砸、領導批評、工作失誤,他們會上演特別豐富的內心戲:
怎麼會有我這麼笨的人?她們不一定是不喜歡我了!我可能適合這個崗位,我不配……打住,醒一醒,有罵聲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因為你可以更好。倘若周圍只有誇獎聲,我們反而會得意忘形,看不到自己的弱點,找不到進步的方向,逐漸被人超越。
別太害怕受挫,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允許有犯錯的機會,要知道,怕輸的人贏不了。
3) 愛抱怨周圍環境
遇到事情,第一反應不是思考個人原因,而是把責任推卸給他人/環境:
抱怨家裡太吵,靜不下心學習;
抱怨考試太難/老師不會教,沒考上好大學;
抱怨宿舍奇葩太多,整天亂了好心情。
這類人容易成為情緒的奴隸,抱怨完後只好打開抖音王者麻痺自己,以此逃避問題。有句話說得不錯:「你現在的生活,也許不是你想要的,但一定是你自找的。」
想要改變,只有行動:
家裡太吵就去圖書館;
大學不好就自學,B站有很多像李永樂的好老師等著你;
厭煩宿友奇葩,就打造自身名片,進入更高級的人脈圈子。
當生活把你逼入困境時,你該做的,不是一味抱怨,而是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沼中拔起來,得到勝利的自由。04.
正在走下坡路的人,視野越來越窄,會以為生活沒有選擇。然而真相是:
生活有大把可能性,只是我們畏畏縮縮、戰戰兢兢、自哀自怨,才失去了全部改變的機會。
人生就是一場賭博,每天都在重新洗牌,誰也不知道這次能抽到什麼牌。
唯一能確定的是,直接棄牌出局的人,永遠也甩不出一對漂亮的王炸,再也不能「殺得別人措手不及」。
如果你正在走上坡路,那恭喜,同時希望你避開以上3點,不要毀了手上的好牌。
如果你正在走下坡路,沒關係,停下來養精蓄銳後,開始往上爬。
畢竟,每一個低谷都是全新的起點。
畢竟,時間還長,只要不服,我們便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活動還剩4天)
大家有過哪些精進誤區
又是如何改變的呢?
本期福利書籍
活動規則
聯繫獲獎者並包郵送出書籍哦~
作者:黛西,90後女生,一個激進的自我精進者,想帶你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