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是人類最初的味覺體驗。
在生活中,甜是如此普遍,觸手可及。從菜餚到點心,甜都作為一味,深入其中。
在中國文化中,甜,代表著幸福、美滿。它被老百姓廣泛應用於人生的重大時刻。
孩子臉上的微笑是甜的,戀人悅耳的聲音是甜的,令人愉快的瞬間是甜的,幸福溫馨的生活也是甜的。
與其他美食類紀錄片不同,SMG紀錄片中心「王碩工作室」負責拍攝製作的《甜蜜中國》以甜味食物為載體,用鏡頭記錄中國人在奔向小康路上的生活故事,和他們的甜蜜追求。
由於受疫情影響,在2020年2到3月份中,整個項目的進度受到嚴重影響。
疫情剛有好轉後,節目團隊便立即啟動,著手策劃和聯絡工作。
在6到7月中,節目組6個導演「車輪大戰」,攝像團隊分為AB兩路同時出發,經常同一天能有三個導演同時在外地出差。
兩個月接連不斷的密集拍攝,保證了六集,每集5個故事的拍攝量。拍攝地方包括內蒙古、甘肅、吉林、廣東、雲南、貴州、四川、長三角地區等全國20多地,全部超高清4k拍攝。
整個節目組克服了非常多的挑戰,力爭節目能按時播出。在後期製作中,節目組反覆思考,不斷打磨,努力將故事完美地呈現出來。
《甜蜜中國》宣傳片
從10月6號開始,《甜蜜中國》開始登陸東方衛視。10月6號到11月10號,每周二晚10點左右播出。
整個系列分為六集,每集40分鐘。
第一集:「甜蜜的獲得——萃取」;
第二集:「五味的碰撞——融合」;
第三集:「繽紛的生活——繽紛」;
第四集:「街頭的邂逅——尋覓」;
第五集:「收穫的喜悅——美好」;
第六集:「幸福的日子——圓滿」。
10月6號晚上21:30分,第一集《甜蜜的獲得》將登錄東方衛視。
第一集導演陳秀君,瘦弱的身軀承擔了很多重任。任務究竟有多重?一起來看她的幕後創作手記。
《甜蜜中國》第一集:甜蜜的獲得
文:陳秀君
口中有甜,生活才有甜蜜。
在這個大時代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甜蜜,一點一滴的甜蜜匯集起來,就是中國人在小康路上追求的美好而平淡的大幸福。
我不是愛吃甜食的人,但即便如此,在疲勞沮喪時我仍會選擇吃一點甜,好像從中真的能獲取力量,我想,也許這就是人們對甜欲罷不能的原因。
牧蜂人的故事是導演胡文浩老師做前期調研的,當時他把這個故事交付給我時說過一句話:「主人公王延署也許不能讓老婆在物質上有多豐裕,但可以帶她一年四季都在有花海的地方生活,這是屬於他們小夫妻的浪漫。」
這句話讓我很動容,我覺得這就是普通老百姓平凡又樸素的浪漫,他們很苦,卻樂觀又勤勞,只要有一小點的甜,他們就可以幸福無比。
很感謝我的剪輯師兔兔,是她一遍遍從素材中找尋那些感人的閃光點,勾勒出這個動人故事,讓它不負胡導的初心,讓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勞動人民的平凡與堅韌。
牧蜂人在油菜花田裡收集蜂蜜
梅州的麥芽糖是很早就確定好的故事,我去拍攝時正值酷暑,溫阿伯耐著灶臺旁四十幾度的高溫給我們做糖。
從早上五點開始淘米發酵,到晚上十點家人們吃到赤糖衝蛋,麥芽糖的糖香在客家古村裡瀰漫了一天,小孩們都聞香而來,我想這就是糖帶給人的最初悸動。
因為這次拍攝,主人公溫阿伯的子女孫輩都從各地趕回老宅,幫我們張羅拍攝,是我們拍攝中最得力的「家族製片團隊」。
在客家人的觀念裡,「家」與「根」牢不可破,是他們出走再遠也可以回去的地方。
溫阿伯在切麥芽
義烏紅糖是超出我預估的一個故事。
拍攝時發現,僅僅拍攝製糖根本完成不了義烏由紅糖發跡這個歷史背景的講述,後來隨著調研的深入,我發現主人公的師父有重走敲糖之路的打算,兒子又正在進行「紅糖復興」的畢業設計。
三代人正好可以串起義烏髮展的整個歷史,於是才有了這個有厚度的故事。
到衢州重走敲糖路遇到四十年前的老鄉
甜菜的故事略有遺憾,因為我們錯過了播種,也趕不上收割,好在7月份去時甜菜長勢正旺,一望無際的菜地生機勃勃,足以用震撼來形容。
額爾古納有內蒙最美的草原,和俄羅斯遙遙相望,盛夏擁有各種綠,片子校完色後,一直在灰度模式中掙扎的剪輯師:哇,原來這麼美啊!
一望無際的甜菜地
羅漢果的故事本來沒有的,但和總導演商量後還是決定放一個有科技含量的故事。
從羅漢果中提取的羅漢果糖是三高人群和肥胖人群也能享用的,我們想讓甜蜜的感受惠及每個人,在追尋甜蜜的路上,每個人都享有獲得快樂的權利。
山裡拍羅漢果遇到雷陣雨,攝像們打上了赤腳
寫了這麼多,好像每個故事都劇透了點,因為我覺得大家或許不會去看電視,但我還是希望把這五個故事帶給大家,哪怕只是看一下這篇介紹,因為他們值得。
謝謝因故事而相遇的朋友們,也謝謝團隊裡一路相伴的小夥伴,希望這個片子能成為大家關於甜蜜的一個美好記憶。
《甜蜜中國》
10月6日-11月10日
東方衛視 每周二晚22:00
▼
原標題:《甜蜜中國:尋找14億人安心快樂的人生時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