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2020-12-12 明月天心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佛教常以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來讚嘆它們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本篇文章,小編就其中最經典的四句話分享給大家,若能參透,福報無量。

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句話也是佛門僧眾晚課放蒙山施食的偈頌。大概意思是說,如果眾生想要了解十方三世一切佛所說諸法的要義,就要觀照世間一切法的本質、本性,都是由眾生的心性所感召和造就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怎麼來的?要觀法界性,法界性是什麼?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即緣起性空。何為「緣」?一切唯心造。

世上所有物質,皆不是真實存在的,就連我們的身體也是虛空的,不可著相。萬事因緣和合,這個緣法也都是我們的心在起作用,我們內心是什麼樣的,事情就會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所以,修行不要在外在下功夫,要觀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做好心地功夫。

二、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也是佛門當中著名的《懺悔偈》,常用於佛前發露懺悔。人都是由業力牽引而來此娑婆世界,人以往所造的惡行惡念,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都是由我們的貪慾心、嗔恨心及愚痴無知所造成的,是從自身的身口意三業所產生的,一切罪業如今全部真誠悔過。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直接間接地造下一些惡業,結過一些惡緣,這些惡業會障礙我們的人生,消耗我們的福報,會出現許多逆緣,唯有懺悔消業,解冤結、化惡緣,才能轉逆為順、轉禍為福。懺悔不可流於形式,要發自真心、誓不再犯。

三、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兩句話說明了菩薩修行的方法,修行應當是如蓮花那樣,看似是從水中生長出來的,但最終離開了水;又像日月一樣,雖然是懸掛在半空中,但卻並不是住在虛空中不動。蓮花不能離開水,離開水就存活不成了,日月離開虛空也將不復存在,這就像眾生修行菩薩道一樣,不能離開眾生,要在六道中去真修,「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入世又怎能出世呢?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日月在虛空當中也要不停地轉動,不能停滯不動,世間萬物皆不是恆定不變的,因此不要被虛幻地方假相所迷惑,放下一切貪著妄想,才能獲得究竟的解脫和自在。這兩句話出自《普賢行願品》,前兩句為: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四、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是當年佛陀成道之時在菩提樹下感慨的話,佛認為一切有情眾生皆具有佛性,人人都具有如來的智慧和福德,人人都是未來佛,但是眾生愚痴,在煩惱妄想分別裡生迷惑和執著,被各種貪嗔痴慢疑等惡習障礙了心性,智慧無法顯現,故而無法證得佛果,只能在生死苦海裡顛簸,無法出離輪迴。

若凡夫能夠放下執著妄想分別,便與佛無礙,也能證得佛陀般那樣圓滿無漏的無上正等正覺。如同《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解脫就在覺悟的當下,就在我們的念頭裡。

佛法就是我們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一燈能破千年暗,一燈能破千年愚」,願大家多聽經聞法、增福開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相關焦點

  • 《華嚴經》中,這四句最為經典,若能參透福報不淺
    每次翻開《華嚴經》,都會有一種「不讀華嚴誤終身」的奇妙心境。更憧憬著若能在世上重活一遭,該有多好呀的無明妄想。《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它是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也是華嚴宗亦賢首宗的立宗之經,更是佛法中法界之根本經典,與《法華經》、《楞嚴經》並稱為經中之王,其地位不可小覷。而且這部佛經每一句偈頌都極為經典,雖然沒有涉及深奧的佛理,但句句直指人心,離苦得樂。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提及《楞嚴經》這部經書,在佛子中間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拋開經文傳入漢地的傳奇經過不談,歷代祖師對它的批註,以及「末法時代,楞嚴先滅」的教誡,就讓眾多佛子對它心馳神往。毫不誇張的說,此經涵蓋了禪、淨、律、密宗諸多法門,被各宗奉為最上寶典。
  • 《華嚴經》中最具靈性的兩個句子,讀懂智慧無量!
    佛經中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只要一個人,能深入經藏,就能得到如海的智慧。但是佛經浩若煙海,一個人,想要於眾多的經書中,找到最契合自己的佛經,很不容易。那麼,今天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華嚴經》中最具靈性的兩個句子,讀懂智慧無量!第一個句子:假使千百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華嚴經到底講述了什麼,本文一一告訴你!一、拋磚引玉《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 華嚴經:華嚴經讀誦完整版
    很多正在修行華嚴經的師兄們很想把華嚴經讀誦完整版下載到手機上,因為自己的時間受到了外界因素的限制,只能用手機看。問我把華嚴經讀誦完整版下載到手機上學習會不會減少福報,我們在這裡給各位師兄解釋一下,把華嚴經讀誦完整版下載到手機上是不會影響我們的修行的。
  • 佛教:人們最為熟知的3句經典,全出自這部佛經,悟透福慧雙增!
    我們都聽說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句至理名言,可是你知道它出自於哪部經典嗎?它的出處其實就是佛教的《華嚴經》。《華嚴經》在佛教經典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相傳這部經可是佛陀開悟後宣講的第一部經書,因為經中奧義太過高深,一度被雪藏在龍宮。
  • 佛教中「華嚴三聖」、「西方三聖」、「東方三聖」,指的都是誰?
    常聽人說佛教裡有諸多佛菩薩,比如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等,供奉在寺院殿堂裡的佛像也大多是這幾尊佛菩薩,但有人說有些規模比較大的寺院供奉的有諸如「華嚴三聖」、「西方三聖」、「東方三聖」等佛像,他們都是誰呢?可能許多人並不知道。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佛說造塔功德經》云:「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的道理也很簡單,懂得「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明白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
  • 佛教的主要經典包括哪些
    佛祖說那麼多不過是為了度盡眾生的顛倒妄想,證入華嚴境界,但佛法對於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無非兩重:更美好的眾生;更美好的世界。對於個人的現代意義無非三層:身體健康;心理平衡;精神升華。現在談下佛教主要經典佛經《華嚴經》、《金剛經》、《心經》、《楞嚴經》、《阿彌陀經》、《圓覺經》、《地藏經》、《維摩詰所說經》的要義。
  • 論佛的法身報身化身
    ,壽命非常長久,而佛的真身常住不滅,壽命無量,大般涅槃經形容為,金剛不壞身,如來之身,猶真金剛,色如琉璃,真實難壞,凡有身相,都不離報化之身,化身佛為隨世間身,報身佛,為界外受報殊勝之身,只對十地菩薩說法,沒有大因緣的凡夫是見不到的,大因緣的凡夫指的是悟到法身的因地佛,每個人都是因地佛,只在於覺或迷。
  • 如何修行善法,培植福報,佛說了四句偈語,受益匪淺!
    而這些文化都是歷經幾千年歷史文化傳承,如儒釋道三家文化中的佛家文化,雖然是古印度傳入我國,但是在古聖賢者的精進努力下,與我國的儒道思想結合,也被稱為中國化後的佛教。佛教文化,倡導人們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思想,以自利利他為的因果觀,留給我們更多的善愛思想,真正是利益眾生。佛家說從善積德有福報,福報人人本有,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當下,培植福報。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佛教|妙法蓮華經|長阿含經|...
    諸位應知曉,念經不是超度亡魂,佛法在人間,而是度人向善度己向善,你讀經,你心裏面不會起惡念,自然就「諸惡莫作」;你念佛菩薩的教訓,這是最善,再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十部經典佛經,看看各位都讀過幾部?
  • 佛教中的西方三聖、東方三聖、華嚴三聖,指的都是誰?
    對佛法比較了解的人或者常到寺院禮佛的人肯定都聽說過這幾個佛教名詞:西方三聖、東方三聖、華嚴三聖。他們指的都是誰呢?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您普及一下這個佛教常識。首先咱們來說說「西方三聖」。「三尊」,是佛教安置佛像的一種形式。三位聖者共同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這極樂世界的教主,觀世音菩薩是其左脅侍,大勢至菩薩是其右脅侍。除此之外,阿彌陀佛還是觀世音菩薩的老師,我們看觀世音菩薩聖像的頭頂上總是頂著阿彌陀佛聖像,就是這個原因。「西方三聖」是佛教淨土宗的專修對象,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修持淨土法門,往生極樂世界。
  • 湖北鹹寧大乘禪寺華嚴法會灑淨儀式圓滿
    儀式結束後大眾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宗賢法師) 2018年11月1日下午15時,鹹寧大乘禪寺第六屆華嚴護國息災21永日大法會灑淨儀式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信眾約兩百餘位隨喜參加法會,共沾法喜。
  • 弘法寺隆重舉行華嚴共修大會 印順大和尚主法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深圳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領眾主法,殿內外上千四眾弟子虔誠誦讀大乘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梵音齊唱「華嚴字母」,稽首禮佛。共修、共學、同參同悟華嚴大經。研討義理,增長智慧,積聚福慧資糧,發大乘心,如入因陀羅網境界。 上午八點,華嚴法會正式開始。
  • 《華嚴經》044(第一五卷)下〔終極版〕
    「微細悅澤常應時」,如果眾生的福報夠的話,龍王會及時地降雨,在該降雨的時候降雨,而且降下的雨是微細的,是讓萬物感覺舒適的,是能潤澤萬物的,而且時機剛剛好,下的雨量也是剛剛好。這清淨的雨水,就可以長養眾多的花以及種種的果樹和藥草,可以成熟農人的種種莊稼。      如果眾生的福報夠,龍王肯定會在該降雨的時候降雨。所以,如果風雨不順時的話,不能責怪龍王,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 佛教: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和福報的大小嗎?
    佛教:布施的質與量,會影響到功德和福報的大小嗎?布施,是佛教中的經典術語。布施是一種行為,是指將自己的金錢、實物分享給別人,尤其是那些有需要的人。在大乘佛法中,布施的種類有三種,一種是財布施,一種是法布施,另外一種是無畏布施。不過,對於眾生而言,一般最常見的還是財布施。不過,在進行財布施裡,往往也有些人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認為布施的東西越多,質量越好,所得到的功德和福報也就越大。相反,功德和福報也會變小。那麼,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經典的故事吧!
  • 佛教:布施如何才能獲得福報?最簡單有效的五個方法!
    在諸經藏之中亦是告知大眾「因果自受」,他人當下能取得很大成就,皆是因過去世的種種「善因」,方能在當下世收穫種種「善果」。這個善果,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福報」。對於布施,不由多說。大家都有去做過,但效果如何「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在行布施所獲福報的基礎之上,行布施的方式方法也有不相同之處。從而導致了布施所獲福報大小也不相同。
  • 佛經中增福報的經典,玄學易經唐老師告訴你!每個人都有福報
    藏族佛教修道要有法財侶地,這裡頭就是一個福報問題。很多人為了生存,到處奔波,根本沒有時間誦經,更沒有福報來吃素。吃素的人,普遍力氣不足,幹不了重活。那要怎麼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關於福報,有長短之分。比如你供一朵花,花雖然很好看,但只能保存幾天。福報就存幾天。如果造一尊佛像,佛像能保存幾百年,你福報就留個幾百年。
  • 整個佛教的精髓,就是這四句話,一定要牢記!
    這四句話,對於學佛人來說,非常重要,很多人學佛,不知從哪裡開始,不如先看一看這四句話,因為這四句話,每一句都是佛教當中的精髓,了解這四句話,對自己認識佛教,學習佛法,會有很大的幫助。第一句話:先要了解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