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伏首拜陽明:15歲夢中作詩,56歲圓夢,連蔣介石也崇拜

2020-12-14 讀書讓人明智

導讀:

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取得了勝利後,召開了「慶功會」,日本方面被稱為「軍神」的東鄉平八郎興奮到手舞足蹈,他拿出自己的腰牌傳閱眾人,腰牌上整整齊齊的寫著七個漢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1949年,敗退臺灣的蔣介石終日鬱郁不得志。有下官建議,在位於臺北的草山建一座官邸供蔣介石修身養性,蔣介石大怒。在草山建官邸,這不是諷刺蔣「落草為寇」麼?但蔣介石內心也想建一座官邸,於是把「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以致敬自己的偶像王陽明。

最近很流行一段話,這句話一共八個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八個字也是源於王陽明創立的心學。

王陽明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聖人」,被後世所尊崇和膜拜。究其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因為他活明白了。

那麼,人這一生,如何才能算得上活明白了?

一、英雄主義氣質的王陽明-四十年前夢裡詩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這首詩是王陽明十五歲時所寫,詩句據傳為夢中所作。

參觀王陽明博物館,第一單元就是,立聖人之志,知行合一

「此予十五歲時夢中所作。今拜伏波祠下,宛如夢中。茲行殆有不偶然者,因識其事於此。」

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是馬伏波平定交趾凱旋歸來,在邊境上豎起一根銅柱,上刻六個大字:銅柱折交趾滅。這首詩所表明的,正是王陽明身上獨有的英雄主義氣質,十五歲的他豪氣直衝雲霄,夢想著成為像馬伏波那樣的英雄。

類似王陽明這樣的豪氣,我們或許在那個年齡段也曾經有過,但與王陽明不同的是,我們很快就泯然於眾人,而王陽明卻堅持著他的英雄主義氣質,最終功成名就,立下不世之功績,天下揚名。

1518年,準備充分的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發動叛亂,聲勢極其浩大。王陽明臨危受命,負責剿滅朱宸濠,但與朱宸濠手下兵多將廣,聲勢浩大不同。王陽明受命之初,其陣營顯得非常寒酸,兵力極少、謀士和武將更是直接沒有。但對於一個真正會用兵的人來說,兵力多少並不重要,而是要看怎麼用。

王陽明先是派少量的士卒施展疑兵之計,讓朱宸濠認為王陽明要強攻南昌,牽扯住主力,其後王陽明率領士卒與朱宸濠的部隊在鄱陽湖決戰。而當時寧王的部隊採用了鐵索連舟增加戰鬥力,於是王陽明趁機用火攻大破寧王大軍,平定天下。到了嘉靖六年(1527年),更是奉命徵討廣西思恩、田州的少數民族叛亂,他用實際行動完成了他的「伏波將軍」之夢,成就了他的英雄主義特質。

平定廣西之後。此時的王陽明已經五十六七歲,長期在廣西的徵戰已經耗盡了他太多的生命能量,再加上他身體本身就不算太好(肺部有舊疾),身體的承受已經抵達極限,於是他向朝廷陳述病情,請求回鄉,奈何朝廷批准的聖旨一拖再拖,遲遲不見下來。

二、天意弄人-或許一切都是40年前就已經註定

王陽明或許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或許是急切的想回到故鄉的山水之中,本來就歸鄉心切的心情更加急迫,便自顧乘舟向故鄉進發。

舟行至激流湍急的烏蠻灘,船夫告訴王陽明,前面就是伏波廟。王陽明大驚,趕緊停船上岸,拜謁了伏波將軍祠。拜謁伏波廟後,王陽明作了一首詩題為《謁伏波廟》的詩。

四十年前夢裡詩,此行天定豈人為!徂徵敢倚風雲陣,所過須同時雨師。尚喜遠人知向望,卻慚無術救瘡痍。從來勝算歸廊廟,恥說兵戈定四夷。

天意,或許一切都是天意。站在伏波廟前的王陽明,此時的心情是進退兩難的,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切皆是天命所定,一切都有天意在主宰,這大概就是王陽明當時心底的話。徵討廣西是,此前平定寧王叛亂是,時間一直追溯回四十多年前,那麼一生便都是。有一種人生境界,便是這回望來路,皆是天意。王陽明修煉一生,閱歷無數,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看到的就只是這個東西。那時他的心一定是無比寧靜的,生命就此實現了最終的安頓。

智者的一切言行,皆是開示。王陽明的天意,告訴我們的到底是什麼呢?太多太多,人生的況味,全在這兩個字裡。歸結起來,則無非就是兩個字:天意。

三、一場影響後世的對話與那些因果及天意的背後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復徵思田,將命行時,德洪與汝中論學。汝中舉先生教言:「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嘉靖六年(1527年),王陽明守孝期滿復職,奉命徵討廣西思恩、田州的少數民族叛亂。出徵前,錢德洪與王汝中討論學問,王汝中舉出王陽明的話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錢德洪問:「這句話怎麼理解?」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

王汝中說:「這恐怕也還沒有說盡,如果說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的,意念也應該是無善無惡的意念,良知也應該是無善無惡的良知,物也應該是無善無惡的物。如果說意念有善惡,那麼心的本體就還有善惡之分在。」

德洪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格、致、誠、正、修,此正是復那性體功夫,若原無善惡,功夫亦不消說矣。」

錢德洪說:「天命之謂性,心的本體是上天賦予的本性,原本就是無善無惡的,然而性相近,習相遠,有人習染了不同的東西,意念上便看到善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正是要回復天性本體的功夫,如果說原本就無善無惡,那就不需要說這番功夫了。」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良知」二字

是夕侍坐天泉橋,各舉請正。先生曰:「我今將行,正要你們來講破此意。二君之見,正好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我這裡接人,原有此二種。利根之人,直從本原上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湍的,原是個未發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人己內外一齊俱透了。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功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汝中之見,是我這裡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裡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於道。若各執一邊,跟前便有失人,便於道體各有未盡。」

當天夜晚,兩人陪同先生一起坐在天泉橋上,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請先生指正。

王陽明說:「我馬上要走了,正要你們來把這四句話講透。你們兩位的看法,正好可以相互補充,不可各執一邊。我開導人的方法一直就有兩種:天資聰穎的人,直接從本原上領悟,人心的本體原本就透徹,原本就是個『未發之中』,聰明的人只要領悟了本體,便有了功夫,人與己,內與外就都貫通透徹了。資質較差的人,心中難免會受到習氣的幹擾,心的本體受到蒙蔽,所以就叫他們在意念上切實去下為善去惡的功夫,功夫純熟之後,心中的雜念都去乾淨了,心的本體也就明白了。汝中的見解,在我這裡是用來開導天資聰穎的人的。德洪的見解,是我這裡開導天資較差的人的。你們兩人的觀點相互補充運用,無論天資高下,都可以引導入道。如果各執一邊,當下便有好多人不能入道,對於道也不能窮盡。」

既而曰:「已後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難遇。本體功夫一悟盡透,此顏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只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著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此個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王陽明接著說:「以後與朋友講學,千萬不要丟掉我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要按照我這四句話,隨人所需進行指點,自然就沒毛病,這本來就是上下通透的功夫。天資聰穎的人,本來也很難遇到,要把本體功夫一下子悟透,顏回、程顥也不敢當,怎麼能輕易指望要求別人呢?人都有習氣沾染,不教人在良知上切實地下為善去惡的功夫,只是懸空去想個本體,一切事情都落不了地,不過養成個虛寂喜靜的毛病,這不是小毛病,不能不提早說清楚。」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這一天,錢德洪、王汝中都有所領悟。

1527年的這場對話,是王陽明一生所學的具體體現(這段對話也被記載於《傳習錄》中)。「知善知惡是良知」,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便落在「良知」二字。良知二字,落在實處,便是「此心的安頓」。

「天意在因果,因果在自心」

本文所講,王陽明十五歲所作的詩與從廣西歸來拜見伏波將軍,其實並不神秘。十五歲的王陽明本身就有些學問,再加上他的英雄主義特質,讀了馬伏波的故事,於是在夢境中化合出一個映射著理想的情景,如我們的夢境一樣,都是真實內心的顯現。

後來四十餘年後拜謁伏波廟,看起來玄,只不過也是通過自己的矢志不渝、艱苦磨礪,把這條英雄的路趟出來了,把英雄的理想實現了,有真實指向的只是他與馬伏波相似的經歷,伏波廟也許只是一個巧合下的寓言和象徵。

我們年少時也曾有過夢想,但我們局限於自身的才能,局限於現實中的環境,沒有實現這些理想。而王陽明畢生之志與心血都在聖賢之路與英雄之路上,所以他最終能成為聖賢與英雄。

結語:

王陽明十二歲時所立之志,與十五歲時所做之夢,便破譯了他一生命運的密碼,儘管是後知後覺。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天意昭然了,當初的王陽明雖不自知,卻憑著守住自己的本心,便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這對我們是個重要之極的啟示,打開命運密室的鑰匙就在這裡,能守住本心,終究能在本心指引的路上行進,就能把握命運。

『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道理,講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在文末給大家推薦一下王陽明全書,好讓大家時時重溫經典,在成功的路上能如王陽明一般,在沒有路的時候也能趟出一條路來。

僅需要59.9元,你的人生和事業很可能因此而改變,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天意的背後,是「此心的安頓」,是矢志不渝、艱苦磨礪,更是「良知」二字。願大家讀完這二本書之後能有所收穫,也願大家能趟出一條自己的路。

全文完,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守仁
    導讀:一生伏首拜陽明——王守仁「一生伏首拜陽明」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對王守仁如此評價。今日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王守仁的生涯事跡。是什麼讓他成為了心學的代表,成為了明朝最偉大的人沒有之一。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十二歲就寫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蔽月山房》,這首詩看似像一首打油詩,但是富含哲理無窮,山和月亮到底哪一個更大?這個十二歲少年給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的答案。「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就這樣聰慧的王守仁在一次與父親出關辦公後決定了第一個人生願望,做一名為國效力的武將,平定邊患。
  • 王陽明11歲作28字詩,達到悟道水平,預示未來,26年後應驗
    王倫一時高興,詩興大發,也想作一首以表心中快意,但一下子又被難住了,一時想不起能應此美景的佳句。正當王倫難為情的時候,11歲的王陽明對爺爺說:「爺爺,給我筆。」頓時,王倫和眾人愣住了,難道你也會作詩?眾人萬沒想到,一個11歲的孩子竟有如此高瞻遠矚,奇幻的意識。這首詩中,不僅山和月因每個觀賞者的心境不同,而呈現出大小之別;並且詩詞境界已經超過了世俗,達到悟道之人的水平,充滿了禪詩的意趣。就如,菩提偈菩一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陽明究竟厲害在哪?《夢想帝王》手遊給你答案
    王守仁,幼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先生,這後人大都稱他為王陽明以表尊敬。用俗氣一點的話說,王陽明稱得上是明朝的全民偶像。如今,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在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大中華文化圈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至今仍然有著不小的積極意義。
  • 一生伏首拜陽明——(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心學創始人。明成化八年(1472)浙江餘姚一位震爍古今的人物誕生了。王華非常注重孩子的培養,給王守仁請了很多老師當家教,十歲的王守仁以經開始讀四書五經了,他悟性超強,舉一反三,聰明程度讓老師們倍感驚訝,可老師們越來越覺得王守仁有些不對頭,於是找王華反映,這守仁不好好讀書,偷偷的跑去舞槍弄棒,讀兵書,思緒天馬行空,稀奇古怪的問題一大堆,還寫一些看不出來是什麼意思的東西,並拿出王守仁的一首詩給王華看。
  • 從無敗績的戰神,創建一聖學流傳至今,蔣介石用他的名字為山改名
    時至今日,眾多的企業家、名人大咖仍在認真研習他的聖學——「陽明心學」,蔣介石因崇拜他,還用他的名字,為山改名;日本明治時代的「的「軍神」東鄉平八郎,更是在自己的腰牌上刻下:「一生低首拜陽明」七個字,時刻激勵自己。這位飽受讚譽的儒將就是明朝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
  • 有句話叫「一生伏首拜陽明」,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他的名字叫王守仁,號陽明,是明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軍事家。與大多數的文人不同,他不僅精潤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夠統軍徵戰,甚至都做到了極致,每戰必勝,堪稱全勝將軍。這樣的人才即便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曾國藩、蔣介石、 東鄉平八郎…… 王陽明的心學在現代是近些年才開始受到推崇,但在日本,通過明朝一個叫了庵的和尚,日本貧弱的現狀出現歷史拐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在亞洲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強國,有說法稱,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受陽明心學的影響。 那麼,王陽明到底是何方神聖,他的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日本人最崇拜的三個中國人,王陽明、徐福和蔣介石
    儘管如此,日本人還是很崇拜中國的,最起碼這三個人在日本得到最高禮遇的崇拜。一、徐福徐福在日本的地位毋庸置疑。相傳秦始皇為長生不老,派徐福帶領3000童男童女去尋找仙方,沒想到這一去杳無音訊。大多數人都認為徐福與這三千童男童女去了日本,成了日本天皇,創造了日本文明。
  •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
    王陽明做一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成真,夢境成現實王陽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實際上,不但劉伯溫預言了朱元璋的夢,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心學,在15歲時曾有過1個怪夢,夢中作一預言詩,41年後預言如願以償,夢鏡成現實。王陽明心學,又稱王守仁,幼時時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
  • 王陽明在石洞悟道,430年後張學良被軟禁此處,蔣介石題四個大字
    後因到5歲還不能開口說話,幸得高僧指點,爺爺為其改名王守仁,隨後不僅可以開口講話,還出口成章,被譽為神童。又因他曾在故鄉築室陽明洞,修身悟道,並悟出佛、道兩家之不足,所以世稱王守仁為王陽明、「陽明先生」。
  • 仰慕伏波將軍,效仿終軍:15歲的王陽明,足以令整個朝代汗顏
    當時的通行證是用帛製成,上面有字,分作兩半,出入關時查驗,如果兩半通行證能對上就放行。 可是終軍不要通行證,他說:"大丈夫四遊,必取功名,出關何用此物?"說完就丟下通行證而去。 03王陽明令朝代汗顏 王陽明15歲時,和父親同遊居庸關。
  • 他被稱日本「軍神」隨身帶七字腰牌熱愛中國:一生伏首拜陽明
    總而言之,東鄉平八郎雖然一生打過無數勝仗,但總歸來說都是侵略性的戰爭,不值得被人提倡,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他始終是一個侵略者,是罪人。但是東鄉平八郎卻十分喜愛中國文化,他深受王陽明學說的影響。東鄉平八郎有一塊貼身的腰牌,平時不給任何人看。在一次慶功宴上,眾人起鬨,想看看這塊腰牌。
  • 【陽明心學】王陽明究竟有什麼厲害之處?中國五千年兩個半聖人為何...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朝的心學大師。他從出生就異於常人,他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他,還因為祖母夜夢仙人,乘雲而來,給他取名叫王雲。
  • 我的姥爺:一生不拜聖人,不識一丁,卻會吟詩作對
    遇到不懂詩、不會作對子的人,他反而小氣的緊,甚至吝惜拿出來給人家看。現在想來,姥爺是希望把他的詩集送給真正懂得欣賞的人吧。否則,他怎麼會從一個目不識丁的少年郎變成一個可以吟詩作對的儒雅老人?《詩聯小集》自 序生於窮等家庭,年方五歲,家父天亡,幸有奶奶撫養成人,一生不拜聖人,不識一丁。
  • 歷史上過目難忘瞬間:蔣介石宋美齡接見安倍的外公,日軍強行讓女孩...
    【希特勒雙手緊緊握住隆美爾,看兩人的微表情好逗啊】1929年10月,隆美爾被派往德雷斯特步兵學院任教官,在此期間,隆美爾著作了一本《步兵攻擊》戰術書,這本書被稱為有關步兵的最好教材,恰逢當時德國軍國主義高漲,隆美爾的書十分暢銷,隆美爾因此成為德國青年崇拜的偶像
  • 56歲的王陽明用一生告訴你:沒有意義的人生,空活百歲,又有何用
    王陽明也叫王守仁,子號陽明先生,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於明世宗嘉靖七年去世了。王陽明用自己56歲的一生告訴世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即便是短暫的,也是閃耀的,沒有意義的人生,即便是長久的,也是沒有用處的。
  • 陽明書屋:蔣介石為自己打造的文史檔案歸宿
    編者按:「陽明書屋」,原名「中興賓館」,總面積約15公頃,位於北投區湖山段一小段371地號,經陽明園花鐘旁順坡蜿蜒,別稱「總統路」的中興路林蔭夾道而上1.8千米,即可達這坐落於七星、大屯、紗帽等山及淡水、基隆兩河所簇擁的陽明書屋。中興賓館是蔣介石親自參與設計的行館,是全臺灣最後一座,也是面積最大的蔣介石行館。
  • 10歲考上高中,15歲考上北大,25歲臥軌自殺,遺書留下九個字
    ,抒情朦朧詩派的詩,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談一個天才詩人,海子 海子的一生可以說是幸運,也可以說是不幸的,他是生長在農村的孩子,但是依舊還是不能掩蓋他本身的才華跟光芒,從小就比平常人聰明,十歲那年他就靠著自己考上了優秀的高中,在他15歲那年是他展現光芒的開始
  • 90歲娶17歲女子,一生娶12個老婆,蔣介石到他家取經:我身體硬朗
    90歲娶17歲女子,一生娶12個老婆,蔣介石到他家取經:我身體硬朗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燦若星河,名人輩出,能人無數,也因此更加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楊原本只是國民黨的一位上將,前前後後參加了多場戰役,蔣介石都曾向他取經探討經驗。儘管戰績滿滿,但他最令人樂道的還是他的私下生活。他的事跡傳播很廣,連蔣介石都曾驚訝而過問過此事。蔣仔細問他這件事,他回答說自己身體很好。聽完這番回答,二人都開懷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