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取得了勝利後,召開了「慶功會」,日本方面被稱為「軍神」的東鄉平八郎興奮到手舞足蹈,他拿出自己的腰牌傳閱眾人,腰牌上整整齊齊的寫著七個漢字「一生俯首拜陽明」。
1949年,敗退臺灣的蔣介石終日鬱郁不得志。有下官建議,在位於臺北的草山建一座官邸供蔣介石修身養性,蔣介石大怒。在草山建官邸,這不是諷刺蔣「落草為寇」麼?但蔣介石內心也想建一座官邸,於是把「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以致敬自己的偶像王陽明。
最近很流行一段話,這句話一共八個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八個字也是源於王陽明創立的心學。
王陽明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聖人」,被後世所尊崇和膜拜。究其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因為他活明白了。
那麼,人這一生,如何才能算得上活明白了?
一、英雄主義氣質的王陽明-四十年前夢裡詩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這首詩是王陽明十五歲時所寫,詩句據傳為夢中所作。
參觀王陽明博物館,第一單元就是,立聖人之志,知行合一
「此予十五歲時夢中所作。今拜伏波祠下,宛如夢中。茲行殆有不偶然者,因識其事於此。」
詩中所描述的景象是馬伏波平定交趾凱旋歸來,在邊境上豎起一根銅柱,上刻六個大字:銅柱折交趾滅。這首詩所表明的,正是王陽明身上獨有的英雄主義氣質,十五歲的他豪氣直衝雲霄,夢想著成為像馬伏波那樣的英雄。
類似王陽明這樣的豪氣,我們或許在那個年齡段也曾經有過,但與王陽明不同的是,我們很快就泯然於眾人,而王陽明卻堅持著他的英雄主義氣質,最終功成名就,立下不世之功績,天下揚名。
1518年,準備充分的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發動叛亂,聲勢極其浩大。王陽明臨危受命,負責剿滅朱宸濠,但與朱宸濠手下兵多將廣,聲勢浩大不同。王陽明受命之初,其陣營顯得非常寒酸,兵力極少、謀士和武將更是直接沒有。但對於一個真正會用兵的人來說,兵力多少並不重要,而是要看怎麼用。
王陽明先是派少量的士卒施展疑兵之計,讓朱宸濠認為王陽明要強攻南昌,牽扯住主力,其後王陽明率領士卒與朱宸濠的部隊在鄱陽湖決戰。而當時寧王的部隊採用了鐵索連舟增加戰鬥力,於是王陽明趁機用火攻大破寧王大軍,平定天下。到了嘉靖六年(1527年),更是奉命徵討廣西思恩、田州的少數民族叛亂,他用實際行動完成了他的「伏波將軍」之夢,成就了他的英雄主義特質。
平定廣西之後。此時的王陽明已經五十六七歲,長期在廣西的徵戰已經耗盡了他太多的生命能量,再加上他身體本身就不算太好(肺部有舊疾),身體的承受已經抵達極限,於是他向朝廷陳述病情,請求回鄉,奈何朝廷批准的聖旨一拖再拖,遲遲不見下來。
二、天意弄人-或許一切都是40年前就已經註定
王陽明或許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或許是急切的想回到故鄉的山水之中,本來就歸鄉心切的心情更加急迫,便自顧乘舟向故鄉進發。
舟行至激流湍急的烏蠻灘,船夫告訴王陽明,前面就是伏波廟。王陽明大驚,趕緊停船上岸,拜謁了伏波將軍祠。拜謁伏波廟後,王陽明作了一首詩題為《謁伏波廟》的詩。
四十年前夢裡詩,此行天定豈人為!徂徵敢倚風雲陣,所過須同時雨師。尚喜遠人知向望,卻慚無術救瘡痍。從來勝算歸廊廟,恥說兵戈定四夷。
天意,或許一切都是天意。站在伏波廟前的王陽明,此時的心情是進退兩難的,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切皆是天命所定,一切都有天意在主宰,這大概就是王陽明當時心底的話。徵討廣西是,此前平定寧王叛亂是,時間一直追溯回四十多年前,那麼一生便都是。有一種人生境界,便是這回望來路,皆是天意。王陽明修煉一生,閱歷無數,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看到的就只是這個東西。那時他的心一定是無比寧靜的,生命就此實現了最終的安頓。
智者的一切言行,皆是開示。王陽明的天意,告訴我們的到底是什麼呢?太多太多,人生的況味,全在這兩個字裡。歸結起來,則無非就是兩個字:天意。
三、一場影響後世的對話與那些因果及天意的背後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復徵思田,將命行時,德洪與汝中論學。汝中舉先生教言:「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嘉靖六年(1527年),王陽明守孝期滿復職,奉命徵討廣西思恩、田州的少數民族叛亂。出徵前,錢德洪與王汝中討論學問,王汝中舉出王陽明的話說:「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錢德洪問:「這句話怎麼理解?」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
王汝中說:「這恐怕也還沒有說盡,如果說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的,意念也應該是無善無惡的意念,良知也應該是無善無惡的良知,物也應該是無善無惡的物。如果說意念有善惡,那麼心的本體就還有善惡之分在。」
德洪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格、致、誠、正、修,此正是復那性體功夫,若原無善惡,功夫亦不消說矣。」
錢德洪說:「天命之謂性,心的本體是上天賦予的本性,原本就是無善無惡的,然而性相近,習相遠,有人習染了不同的東西,意念上便看到善惡。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正是要回復天性本體的功夫,如果說原本就無善無惡,那就不需要說這番功夫了。」
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就是「良知」二字
是夕侍坐天泉橋,各舉請正。先生曰:「我今將行,正要你們來講破此意。二君之見,正好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我這裡接人,原有此二種。利根之人,直從本原上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湍的,原是個未發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人己內外一齊俱透了。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功夫熟後,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汝中之見,是我這裡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裡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於道。若各執一邊,跟前便有失人,便於道體各有未盡。」
當天夜晚,兩人陪同先生一起坐在天泉橋上,各自陳述自己的觀點,請先生指正。
王陽明說:「我馬上要走了,正要你們來把這四句話講透。你們兩位的看法,正好可以相互補充,不可各執一邊。我開導人的方法一直就有兩種:天資聰穎的人,直接從本原上領悟,人心的本體原本就透徹,原本就是個『未發之中』,聰明的人只要領悟了本體,便有了功夫,人與己,內與外就都貫通透徹了。資質較差的人,心中難免會受到習氣的幹擾,心的本體受到蒙蔽,所以就叫他們在意念上切實去下為善去惡的功夫,功夫純熟之後,心中的雜念都去乾淨了,心的本體也就明白了。汝中的見解,在我這裡是用來開導天資聰穎的人的。德洪的見解,是我這裡開導天資較差的人的。你們兩人的觀點相互補充運用,無論天資高下,都可以引導入道。如果各執一邊,當下便有好多人不能入道,對於道也不能窮盡。」
既而曰:「已後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難遇。本體功夫一悟盡透,此顏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只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著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此個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王陽明接著說:「以後與朋友講學,千萬不要丟掉我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要按照我這四句話,隨人所需進行指點,自然就沒毛病,這本來就是上下通透的功夫。天資聰穎的人,本來也很難遇到,要把本體功夫一下子悟透,顏回、程顥也不敢當,怎麼能輕易指望要求別人呢?人都有習氣沾染,不教人在良知上切實地下為善去惡的功夫,只是懸空去想個本體,一切事情都落不了地,不過養成個虛寂喜靜的毛病,這不是小毛病,不能不提早說清楚。」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這一天,錢德洪、王汝中都有所領悟。
1527年的這場對話,是王陽明一生所學的具體體現(這段對話也被記載於《傳習錄》中)。「知善知惡是良知」,王陽明一生的學問最後便落在「良知」二字。良知二字,落在實處,便是「此心的安頓」。
「天意在因果,因果在自心」
本文所講,王陽明十五歲所作的詩與從廣西歸來拜見伏波將軍,其實並不神秘。十五歲的王陽明本身就有些學問,再加上他的英雄主義特質,讀了馬伏波的故事,於是在夢境中化合出一個映射著理想的情景,如我們的夢境一樣,都是真實內心的顯現。
後來四十餘年後拜謁伏波廟,看起來玄,只不過也是通過自己的矢志不渝、艱苦磨礪,把這條英雄的路趟出來了,把英雄的理想實現了,有真實指向的只是他與馬伏波相似的經歷,伏波廟也許只是一個巧合下的寓言和象徵。
我們年少時也曾有過夢想,但我們局限於自身的才能,局限於現實中的環境,沒有實現這些理想。而王陽明畢生之志與心血都在聖賢之路與英雄之路上,所以他最終能成為聖賢與英雄。
結語:
王陽明十二歲時所立之志,與十五歲時所做之夢,便破譯了他一生命運的密碼,儘管是後知後覺。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說明天意昭然了,當初的王陽明雖不自知,卻憑著守住自己的本心,便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這對我們是個重要之極的啟示,打開命運密室的鑰匙就在這裡,能守住本心,終究能在本心指引的路上行進,就能把握命運。
『知之匪艱,行之惟艱』
道理,講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在文末給大家推薦一下王陽明全書,好讓大家時時重溫經典,在成功的路上能如王陽明一般,在沒有路的時候也能趟出一條路來。
僅需要59.9元,你的人生和事業很可能因此而改變,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天意的背後,是「此心的安頓」,是矢志不渝、艱苦磨礪,更是「良知」二字。願大家讀完這二本書之後能有所收穫,也願大家能趟出一條自己的路。
全文完,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