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野麻灘
作者 | 何璞瑜
印象野麻灘
孤徑塞關連石門,層巒丹渥紫霞翻。
桃源梨棗悠濤水,錦繡山鄉數野村。
在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最西頭,有個名為野麻村的行政自然村,地處景泰縣、平川區、靖遠縣兩縣一區交界處,三面環山一面環水,黃河穿村而過,是黃河紅山峽段最核心區域,紅山峽是橫貫靖遠縣、平川區和景泰縣的紅山峽流域,是絲綢之路橫跨黃河通向西域的古渡群地帶,也是歷史上中原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政權的過渡地帶。
野麻村由野麻,空心樓,白楊林三個社組成,水泉鎮管理,三個社均依河而居,空心樓社在黃河東岸,白家林與野馬灘在黃河西岸;空心樓上遊為水泉鎮大黃灣村,下遊為靖遠縣石門鄉的蓆子水、炭窯、壩灘等,白家林上遊為水泉鎮大黃灣村小黃灣社,下遊為野麻灘社;野麻灘下遊與石門鄉棗刺灘、景泰龍灣毗鄰。三個社以及上下遊兩岸居民靠羊皮筏子及鋼絲扯船渡河來往。通往野麻灘野麻村道路有兩條,其一在水泉鎮尖山北有一條通西域古絲綢之路,現已成為走靖遠石門的水泥硬化縣鄉公路,在沙流水路往北約五公裡處,名為九龍山,向西的大柳溝便通往野麻村。另一條是靖遠壩吳公路約十餘公裡處,有一條向東的沙溝路便通野馬灘。
野馬灘村為平川區最低點,僻居一隅,如深閨少女,鮮為人知。全村256戶,996人,水澆地面積730多畝。民居錯落有致,雞犬之聲,波濤細語,恬然應和,植被良好,天藍水清,空氣清新,人傑地靈,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歷史悠久,恍若世外桃源。這裡有黃河風情,有空心樓長城,有吊溝烽燧,有野麻巖畫,有丹霞地貌,有石林風光,有地震遺址,有土坯古村落;地勢險峻而奇特,山峰疊嶂,各色相間。其野麻地震帶遺址是固原大地震等多次地震形成的長達十幾公裡的地震峽谷景觀,且有數處風化形成的紅沙巖石天然浮雕,人文價值高,獨特性強。這裡農產品有:香水梨、紅棗、杏子還有各種梨,及頗有規模的養殖場。在這裡展現出一幅幅西部獨特的天然畫卷,宛若一巨大的天然氧吧,是一塊亟待開發的旅遊休閒勝地。
原生態野麻古村
獨美滄波奇僻隘,四時夕照嫋煙輕。
耬犁悠韻心彌潔,世外桃園醉客程。
野麻灘村民出行非常困難,不是涉水就得翻山。如果黃河汛期時間長,船隻無法擺渡;尤其野麻社的村後山路成為村民唯一的出路,到平川要繞道50多公裡。以前這裡原本沒有路,順著旱砂河而走路,尤其來到滑倒坡,就得跋涉羊腸小道,村民的畜力架子車到這裡,就得把架子車拆卸,往返多趟把架子車連同貨物扛到山那邊,然後重新組裝前行。自2007年後逐漸才開闢道路,但是一遇洪水砂河依就躑躅難行,近年由於極端天氣頻繁發生,野麻村隨時都面臨黃河洪災的威脅,去年八月份我與永正農牧公司老總楊國利好友,去野麻灘時,正值汛期,野麻村委會大樓、文化廣場浸泡在水中,村委大樓門口用砂袋封堵,以防洪水進入,群眾戲稱「水上公園」,暴雨引發的洪水並把村上兩條護壩衝垮,淹沒良田數百畝。野麻灘這種四季如詩、河流如歌、給人帶來的是靜如天籟的古樸原始情調,尤其遐邇聞名的野麻古巖畫,給人帶來的是無限遐想,常常引得國內外遊客及巖畫愛好者不辭辛苦前來目睹神秘的風釆。
平川野麻,有人說是野馬灘,兩種說法史地專家近年爭論不休,近日我從一篇文獻得知,維爾語"其蓋麥旦",意為"野麻灘″,是否是從維爾語中延續而來?以前這裡駐紮過維爾族人?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輾轉甘肅的古代民族很多,其中有西戎、月氏、烏孫、匈奴、氐、羌、鮮卑、吐谷渾、吐蕃、党項、回鶻等,甘肅現在除漢族外,還生活著回、藏等16個世居少數民族。
也有人認為野麻村河東有個"麻山",而取名為"野麻灘″?這裡河灘以前盛產大麻?關於野麻灘我見最早記載是明嘉靖26年當時地圖標有"野麻灘″。
有人稱野馬灘,因在其上遊緊連的三灘境內有個地方叫瞭馬灘,瞭(音liáo),平川、靖遠方言中有探望、管護、處理之意,瞭馬灘即探看、狩獵野馬之地。在大浪山西的銀灘村附近也有個飲馬井的地名。又據百度百科:野馬灘為黃河峽谷中少見的衝積盆地,四面為奇峰疊嶂緊緊包圍,東側黃河奔湧而過,形似一巨大的弧形,拱衛著全灘。自西漢而降,每為各民族放牧軍馬的理想牧場,水草豐美,不防逃逸,相傳動輒有野馬與軍馬嬉戲,故名野馬灘。
據《靖遠新志》載,「壽祿山起伏至黃河之西為米家山,人言山中多野獸可獵食。自西番窯、曾家灣、尾泉、腦泉、大石峴以及野馬灘、尾川口皆屬米家山脈。」可見米家山區早先為多野獸可獵食的牧區,這裡也稱"野馬灘″。也有人說,野麻灘原野馬灘,即野馬出沒之地,明以後,黃河兩岸種植賁麻,野馬絕跡,野麻叢生,野馬轉字野麻灘。也有人認為最早確實稱"野馬灘",後改"野麻灘",因早該地人口稀少,地理封閉獨特,先民將牧群驅趕進山,任其遊食,人不跟群,僅在石階溝飲河水處查點牧群,名「打野」;有時確把山中野馬、石羊之類野生動物誘惑而來,野馬與家畜混飼;即今仍野麻村居民有牧羊之家仍有這種"打野"習慣,在石階溝溝口、脹水灘處常有禽獸嬉戲或飲水,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聞有人在冰面擒獲石羊;之所以改為野麻灘,是感覺把人居住的地方稱"野馬灘",似乎不雅,便索性改為"野麻村「
關於野麻灘到底是"野馬灘"還是"野麻灘"還有待商榷。現我粗淺介紹一下野麻黃河巖畫。
野麻灘黃河巖畫
仙才留影牧耕畫,惹得賓朋睹豔容。
絕塞懸崖千仞秀,古村幽谷樸淳濃。
巖畫是人類繪畫的萌芽狀態,或鑿刻或磨繪於巖石,則稱之為巖畫。巖畫多以人、畜、禽、獸、物等為內容表達先民狩獵、遊牧、農耕、戰爭、生殖及圖騰崇拜等生活印跡及信仰,以可讀可解的圖形或奇異神幻的符號凝結先民對歷史、人生、世界、審美、理想、未知的認知,是人類原生態文化的寫真,記載了文化的起源。
世界範圍內已被記錄的巖畫圖形超過3500萬個,它們分布在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時代包括自舊石器時代至近代這樣一個十分漫長的人類文化發展時期。國內關於巖畫的記載,最早見於公元五世紀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其後在一些歷史文獻和地方志中有零星記載。目前,中國已有20個省、自治區、特區的134個縣(市、區、旗)發現巖畫。省內已在靖遠縣、玉門市、甘南裕固族自治縣等8個縣市發現巖畫。
白銀市的靖遠縣、平川區、景泰縣屬黃河流域,地貌多樣,巖體不同,風格迥異,其巖畫主要在黃河沿岸或距黃河較近,巖面多為紅砂巖,巖體軟,易於作畫。野麻黃河巖畫的發現,使平川區成為省內第9個、全國第135個發現巖畫的縣(市、區、旗)。野麻黃河巖畫就在野麻村境內,東距水泉鎮水泉村(國道109線)15公裡,南距紅山峽口黃灣下村8公裡。位於黃河紅山峽谷黃河西岸,米家山系大浪山東麓,在哈思山之南,尖山之西北,該山為丹霞地貌,屬祈連山餘脈,山峰俊俏,地勢險要,屬黃河紅山峽段,這也是為何稱為黃河巖畫的原因,但進入大浪山則是廣闊的土山丘陵地帶。
野麻灘黃河巖畫群帶分布共6處70多幅,總面積51平方米。包括人體、人像等人物形象及羊等動物形象,以狩獵、農耕、家庭等內容為主,均為巖石等尖硬工具在光滑的巖壁表面鑿刻而成。圖案內容豐富,線條簡練粗獷,真實再現了黃河兩岸遠古先民從事狩獵、祭祀等人類生產、生活的場景,是甘肅境內史前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014年被白銀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最著名的一處巖畫在野馬灘的柳溝土臺子,又叫脹水灘的一塊石壁上,這是山崗上唯一平整的石壁,這塊石壁面向著東南方向,石壁下是由南而北奔騰不息的黃河,與人們近年在岸邊順河而修的水泥路;石為紅砂巖,面南背北,勢隨山坡,與山體間有裂縫;巖面約成平行四邊行狀,石壁高約7.5米,寬約4.4米,為自然斷面,平整無裂縫,成立牆狀,人畜不可攀,右上角和左下角各有一巖眼,位於同一垂線,上眼口徑約17-18cm,下眼口徑為10cm;巖面久經風雨,呈黑褐色,巖體下方有鹼蝕;巖畫在石壁的下半部分,畫面保存完好。
根據畫面可以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面由幾幅人像組成,幾個大人頭像,還有一個小孩,這似乎是一個家庭的象徵;右面則是人頭和一些動物組成,動物大多為牛。有一幅畫面是農耕圖,畫面上三頭牛並排而行,一個人站在後面揚著胳膊,似乎在耕種;巖畫共有圖像24幅,其中人體像10幅,人頭像5幅,動物像8幅,器物像1幅,另有磨跡1處。整幅畫看似零亂,依其創作內容,可分為家庭、狩獵、農耕三部分;從整體看,這幅巖畫可解為早期先民一農牧結合家庭生活的全部寫真,農耕兼狩獵,自給自足,這或許就是先民理想中的小康生活之規劃。
家庭圖:該圖位於畫面的左上方,由6幅人體像組成。圖核心為一男性,人體刻畫完整,頭部碩大,軀體細小,平頂,軀幹敲鑿成長三角形,右臂伸張上揚持物,或斧或弓,左臂彎向腰,該男人好似預備抽箭搭弓,又好似持斧而立,身材魁梧,形象威嚴,呈王者風範,尤如族長或部落首領人物。男子右有上下二人,上者體小,磨刻成形,頭部渾圓,腹部肥大飽滿有墜感,手臂平展,下肢分叉;下者刻畫體大,圓頭,胸腹圓大,下肢分叉,兩人應為女性,腹部肥大飽滿有墜感且像孕婦;男人和女人之間有上下兩人,劃刻頭部均成倒三角形,頭面無器官,軀幹成線,無上肢,下肢短小,應為倆小孩。男子左上方一人,如拽小孩玩的"豬尿脬",頭像感觀良好。該圖好似一夫兩妻妾三小孩,共計6人,恰似一家人。
狩獵圖:該部共有9幅圖像,其中動物像5幅,人體像2幅,人頭像2幅。五隻動物三左兩右,磨刻,左三隻動物體型小,似羊只;右上一隻動物頭有大角,長尾,似鹿類;右下只動物體軀較大,前肢短小,脖頸長伸,似奔跑中的鹿類。動物群的右側並立倆人,劃刻,頭大軀小、短四肢,位左者圓頭碩大,刻大口嘴,無耳;位右者較小,方頭,天際眼,點嘴,兩人右手均持物;方頭人上方有一頭像,圓面、鑿眼、嘴。該圖中,狩獵者對動物群成包圍之勢,動物已有察覺,右上那隻鹿成急走狀,右下那隻鹿成驚跑狀。
農耕圖:位於畫面的右下部,該圖共有9個圖像,其中動物像3幅,人體像2幅,人頭像3幅,器物像1幅。該圖核心是三隻動物像,磨刻,位置上下排列,整齊劃一,動物頭部高揚,四肢蹬勁,尾巴後展有力,陽具碩大,其形緊湊,體態矯健,走姿有力。動物後緊跟一人,磨刻軀體,右手揚起似持鞭,左手後伸似扶犁。動物圖上方一橢圓頭像,面瘦。該圖右上位立一人,陰刻軀體,兩臂平伸,左手持物,陽具明顯;該人右下一方頭像,鑿雙眼。三隻動物頭部位置下有鑿痕,因鹼蝕嚴重,保留面小,疑為動物頭頂部。
原始時代北方民族因地理生態之原故,屬草原遊牧文化,北方類巖畫以狩獵、遊牧居多,技法為器石鑿刻為主,粗獷寫實,野麻黃河巖畫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交匯之沉澱。靖遠、平川、景泰位於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匯處,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過渡區域,而野麻作為"雞鳴兩縣一區",其家庭、狩獵、農耕圖是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交匯碰撞的記錄,野麻黃河巖畫是典型的北方類。如:大浪山脹水灘巖畫中有人物、頭面、畜、獸、器物等圖案,描述了先民生活生產、農耕狩獵等情景。狩獵的方式是群體圍攻、棍石擊打;整幅畫面蘊含蠻荒時代,祈求物產豐富、家庭(族)長久傳承的美好願望。畫面技法分鑿、磨、刻三種;雄渾縱勁、厚重敦實,如人體、動物軀體比例不協調,簡勾軀廓,粗獷古拙。農耕圖在北方類巖畫中很少見,該圖中前三畜並列,後一人持鞭扶犁,是北方地區典型的「二牛抬槓」春耕秋犁圖,北方地區使役騾馬耕犁田地,春耕秋犁,在使役畜力時,為防騾馬體弱兩畜並一駕耕作;但也有人認為這幅農耕圖是一個部族的遷徙場景,部落中老人小孩在一邊走,青壯年趕著牛群在後面慢慢而行。
藝術創作有時代性,即某一歷史時期特定環境下人類社會生產發展、意識形態一側面的藝術再現,同樣野麻黃河巖畫是先民自身生活、生產情景的真實紀錄。人類經歷漫長的演變進化進入到新石器時代,這時人類社會處于氏族公社時期,經濟生活從採集、狩獵向農業、畜牧業過渡。野麻黃河巖畫所述經濟形式是農業、狩獵並舉,或是農耕雛形期。畫面中男性生殖位置突出,表明男性社會地位高,其社會形態為父系氏族社會。從歷史地理看,巖畫處位於該文化分布在黃河紅山峽段,北距半山文化景泰張家臺墓地(東距黃河6公裡)約70公裡水路。關於|11野麻巖畫的創作時代,有關專家依巖畫表述的經濟形式、社會形態及其歷史地理等三方面淺作揣測,表明野麻巖畫與馬家窯文化同期,估其鑿刻於公元前3300前-前2050年,最遲不晚於齊家文化早期即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說在齊家文化早期(公元前2000年)就有先民在這裡生息繁衍,但確切斷代還需專家們進一步考證。
巖畫印證、記載著創作時代的歷史,是先民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歷史"膠片影像″,訴說著哪個年代的故事,昭示悠悠歲月,傳承輝煌的華夏遠古文明,為了解甘肅悠久的歷史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近兩年隨著靖遠大兵道巖畫、靖遠山水溝巖畫的發現,黃河巖畫點的不斷增加,黃河巖畫研究與宣傳也陸續展開。2019年7月中俄兩國中古時期巖畫考古研討會在甘肅舉行,7月3日與會專家學者前來靖遠吳家川、平川野麻灘進行考察,本人有幸也參加了該國際考古研討活動。該活動是由俄羅斯國家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考古學與民族學研究所、蘭州城市學院西北方言研究中心、甘肅方言研究所、西北師範大學《絲綢之路》雜誌社、中國甘肅網聯合舉辦的中古時代巖畫考古學研究。那次考察活動在返回途中,考古專家在通往九龍山溝還意外發現一處"獨石巖畫"點。可見在其境內巖畫點豐富,堪稱黃河巖畫帶一點不為過。2019年第4期《絲綢之路》為巖畫專輯,刊登了有關專家關於甘肅巖畫的專題論文,本人一幅巖畫攝影也僥倖成為封面。
相信通過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白銀平川的原生態古村落將會成為旅遊休閒度假的最佳之地,古村落的人民生活水平將越來越美好!黃河巖畫必將成為甘肅黃河文化新亮點,也將使甘肅的遠古文明走向世界!
何璞瑜 甘肅靖遠人,喜歡寫作、攝影及地方史地研究,撰寫了數百萬字散文、詩歌,近年在省、市各類媒體上發表了百餘篇頗有價值的文章;尤其對白銀境內巖畫的發現與宣傳,黃河文化的挖掘,以及農業科普宣傳等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領導、師友、讀者等的好評。
來源:平川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