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的黃河,沿途匯集 400 多條支流和近 2000 條溝澗溪川,穿越崇山峻岭,一路奔騰,飛沙攜浪,橫貫中原大地,匯入茫茫大海。黃河,是中華文明永續不絕的生命之河、文明之河。
2019 年秋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鄭州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時光流轉,越過冬春兩季,出彩路上再出發。2020 年夏天,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將交出怎樣的 " 黃河 " 答卷 ?
黃河流域首個以黃河、黃土、黃河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地質公園
夏日,鄭州市西北方向 20 公裡外的黃河之濱,岸邊垂柳依依,作為九曲黃河上的一顆 " 明珠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迎來了新的一天。偶有清風徐來,不緊不慢地催促著遊人的腳步,大多時候,人們在臨河廣場佇立,遠眺黃河,拍照或者錄視頻,總是願意多停留一會兒。
黃河國家地質公園,是黃河流域首個以黃河、黃土、黃河文化為主題的中國國家級地質公園。
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的臨河廣場,向上遠眺,可看到山地與平原在此分野的桃花峪,這就是黃河中下遊的分界線、黃土高原終點,以及地上 " 懸河 " 的起點。在這裡,滔滔黃河掙脫邙嶺束縛,向東奔流進入渤海。
從 2019 年 9 月以來,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迎來了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
——這裡,第十一屆全國民族運動會民族大聯歡活動盛大開幕,56 個民族、近萬名運動員齊聚母親河畔,唱響民族大團結之歌 ;
——這裡,見證了一次更名,該公園所屬的 " 鄭州市黃河生態旅遊風景區 ",在去年年底更名為 " 鄭州黃河文化公園 ",正式迎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
——這裡,是 2020 年央視春晚直播分會場舞臺,在炎黃二帝巨塑前,滾滾黃河波濤翻湧、波瀾壯闊,黃河布景驚豔數億觀眾,人們仿佛置身於黃河邊,感受著 " 黃河之水天上來 "……
啟動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工作,將謀劃一批 " 黃河 " 項目
" 近一年來,我們堅持『生態優先、文旅融合』的發展理念,全面對園區品質形象進行提升和謀劃。" 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管委會副主任杜振宇表示,圍繞黃河文化,園區已經定下了幾個 " 小目標 "。
杜振宇介紹,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建設,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已基本具備了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條件," 園區已經啟動了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的工作,並成立專門申報組織推進,參照世界地質公園標準,啟動規劃地質公園提檔提升工程,目前初步方案已經完成。"
為解決園區 " 有說頭、沒看頭、沒玩頭 " 的情況,杜振宇表示,現在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將在黃河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上下大力氣。
為此,園區正在與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積極對接,對黃河區域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進行分專題研究,形成系統研究成果,讓黃河文化 " 活 " 起來。同時,積極爭取承辦國家、省市舉辦的黃河文明國際、國內論壇及節會賽事,提升黃河文化公園影響力,讓黃河文化 " 動 " 起來。
此外,杜振宇還透露,下一步將與智庫或營銷策劃公司合作,深入研究黃河文化載體、表現形式,將黃河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 結合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完善旅遊業轉型升級方案,圍繞方案謀劃一批項目,儘快落地實施,讓黃河文化『實』起來、『活』起來。"
越來越多遊客來黃河博物館打卡,博物館也進行多處改造升級
" 黃河博物館『熱』起來了。" 黃河博物館館長王建平說,從去年 9 月 18 日到年底,這 3 個多月的時間,到館參觀人次超過 5.2 萬,團隊近 900 批次,接待人數和批次均超過往年同期 6 倍以上。
黃河博物館成立於 1955 年,是我國第一座河流博物館,也是最早成立的以黃河為主題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博物館以 " 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 " 為主題,展示了母親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面對劇增的觀眾量,黃河博物館又增聘了 3 名講解員。為應對這股迅速掀起的 " 遊覽熱 ",黃河博物館從內外兩方面都進行了提升。
據王建平介紹,在外觀上,增設了 " 黃河博物館 " 樓體館標,便於遊客留影 " 打卡 ",而且,該館標帶有夜景展示功能,在夜裡也不忘 " 刷刷存在感 ",明顯的標識可以讓更多人知曉此處。
河南商報記者注意到,黃河博物館的園區環境也已經改造升級,改建了 " 遊客休閒廊道 "、修繕了 " 大禹治水雕塑 "、重新安裝了 " 鯉魚噴水雕塑 " 等,使配套休閒環境得到提升。
規劃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初步選址已確定
外觀變得更加有辨識度,而博物館內部,則藏著一個大驚喜。
走進二樓展廳,鎮館之寶 " 鄭工合龍處 " 碑赫然出現在眼前,此前,這件國家一級文物一直存於該館碑廊。
鄭工合龍處碑,記述的是清代最大一次堵口事件,歷時一年時間 ( 1887~1888 年 ) 。這次堵口工程花費白銀 1200 萬兩,佔清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稱 " 鄭州大工 ",工程首次使用水泥、電話、鐵製軌道運土車等,開了近代在黃河上引進新型材料和先進技術之先河。
隨著疫情的好轉,黃河博物館已經於 5 月 18 日恢復開館,觀眾再來博物館,便可以和這件珍貴文物進行 " 零距離 " 接觸了。
王建平表示,計劃 8 月底以前編印完成《博物館裡看黃河》科普圖書,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獻給觀眾。
目前,黃河博物館陳列展覽功能還在持續提升改造中,正在向水利部立項申請 " 黃河博物館展覽提升改造工程 ",初期預算為 2800 多萬元。
隨著改造的完成,未來,觀眾通過黃河自然景觀、文化景觀和歷史場景," 穿越 " 歷史時空,感受更加真實的黃河故事。
此外,王建平透露,館裡正在積極參與黃河國家博物館規劃建設工作," 新館初步選址在文化路與黃河大堤交會處東南角,靠近自然黃河,博物館建築外觀、功能劃分、展陳框架及陳列內容等還在謀劃中,舊館予以保留,將和新館一起共同展示好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
來源:河南商報 編輯:沈晨
【來源:河南商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