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由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聯合國人居署共同舉辦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發布暨國際研討會,正式在線上舉辦。
在這場會議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和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正式出爐。
近日,UP君仔細研究了這份報告,發現雖然成都在這份全球城市排名中表現並不突出,和我們以往在很多榜單裡名列前茅有點不同,但報告中許多有趣的知識點,可以讓我們在比較中,學習到新的城市競爭力維度,發現成都有哪些不足之處。
在解讀報告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這份報告的背景。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Global Urb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進行的一項合作研究,重點關注城市競爭力、城市土地和市政金融。
該項目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中國社科院-聯合國人居署聯合課題組首席城市經濟學家倪鵬飛博士和聯合國人居署戰略司知識管理與創新局高級經濟學家Marco Kamiya先生牽頭,多位全球知名學者和優秀專家參與,歷時整整一年聯合研究而形成。
報告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證調查,建立了衡量全球1000多個城市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的指標體系。同時,選取全球城市發展的重要問題作為主題報告進行深入研究,旨在通過城市競爭力的評估,促進聯合國2030年議程的實施。
從2015年起已先後成功出版5部報告,其中《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2019)》於第74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於聯合國紐約總部發布,《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2020)》於第10屆世界城市論壇(WUF10)期間於阿布達比發布。
看到這裡,我們已經知道這份報告後面的機構看起來還是專業、權威的。因此,在讀報告之前,我們還需要了解它的研究背景。
這份報告的主題,是「全球城市價值鏈 —— 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並給出了四點依據。
a、探尋世界百年未有之變局需從城市體系時空演化看世界體系;
b、人類文明是在一定空間下通過交互作用不斷正向創造的價值;
c、全球城市及其體系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及容器;
d、全球歷史城市價值鏈精確刻畫全球城市文明的時空演進。
報告還指出,決定全球城市及價值鏈文明的不僅僅是技術,而是:
a、人類需求和智慧是全球城市及價值鏈演進的永恆動力。
b、空間環境及其變化決定全球城市及價值鏈的時空演進。
c、技術創新是決定全球城市及價值鏈體系演進的根本動力。
d、政治權力始終左右著全球城市及價值鏈體系的時空演進。
e、自由貿易不遺餘力地擴展著全球城市及其價值鏈體系。
f、思想文化始終並將日益壓倒性影響全球城市價值創造。
相較於往年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年度報告有些特殊。
第一,首次嘗試從城市可持續競爭力視角測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以及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目標(SDG11)的實施進展;
第二,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以矩陣形式分解提煉SDGs和SDG11目標內核的理論框架,並以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指標為主體,構建了一個統一的、適用於城市維度監測SDGs以及SDG11進展情況的指標體系;
第三,首次對全球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進行了全樣本評估。
那麼,什麼是「SDGs」與「SDG11」?
SDG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聯合國制定的17個全球發展目標,指導2015-2030年的全球發展工作。
不同的目標都有相應數字,比如「無貧窮」目標為SDG1,「零飢餓」目標為SDG2,對應方式下表彩色部分可見。
SDG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目標。
為什麼 「 可持續發展 」 如此重要?
報告指出:全球中心城市是全球發展的火車頭,通過引領全球的城市,進而引領世界發展,不僅創造核心價值還決定著價值全球分配,因而放大了影響全球的功能,但它們始終面臨可持續的挑戰。
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 大家最關心的全球各大城市表現如何。
報告將SDGs實現程度分為5個大類 —— 非常接近、比較接近、稍有距離、較大距離、很大距離。
全球城市SDGs實現程度整體呈現 「 橄欖 」 型分布,實現程度 「 非常接近 」 和 「 很大距離 」 的樣本城市僅佔比10%,1006個城市SDGs整體平均得分為0.624。
報告指出:中國內地城市整體處於 「 稍有距離 」 狀態。在優質教育(SDG4)、清潔能源(SDG7)等方面相對滯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還需要很大努力。
SDG得分超過0.7的中國內地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廣州、上海、杭州、南京、武漢、成都、西安、廈門、合肥、青島、重慶等,這些城市正從 「 比較接近 」 狀態向 「 非常接近 」 狀態靠近。
而各大洲典型國家在實現程度及其分項目標上問題有別。
此外,1006個樣本城市中,僅有1.8%的城市在SDG11方面完成度 「 非常接近 」 。全球城市在SDG11方面平均得分為0.69,整體進展處於 「 還有距離 」 。
再看中國 —— 中國城市在SDG11方面的平均得分為0.695,略高於國際平均水平。在291個樣本城市中,123個城市處於 「 比較接近 」 階段,佔比42.26%,包括青島、大連、成都、重慶、杭州、南京、無錫、合肥等;168個處於 「 還有距離 」 階段,佔比57.73%。
報告包含了《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報告(2020-2021)》,報告指出:科技新貴闖進前十,多個發達的中小都市區闖入前二十。
同時,過去5年,亞洲、歐洲、北美洲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穩步一同上升,南美、非洲、大洋洲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則相對下降。
全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前20強分別為 ——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5年前中國 「 5城上榜 」 的表現,今年國內城市的經濟競爭力並不亮眼。
人才方面
報告指出:信貸市場融資便利度、資本市場融資便利度、學術論文指數、專利申請指數、青年人才比例指數、勞動力總數指數作為當地要素,是影響城市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其中,資本市場融資便利度、專利申請指數和年輕且高素質人口指數對當地要素競爭力影響最大,年輕且高素質的人口影響最明顯,其高低決定當地要素競爭力的高低。
當地要素競爭力前20強城市分別為 ——
當然,城市吸引人才,除了政策,還有居住環境。
報告指出:優良的生活環境既是對人類住區的基本要求,也是創業的重要保障。環境質量依然是全球城市面臨的共性挑戰,新興經濟體生活環境整體水平急待提升,且各分項指標均存在較大分化。
全球生活環境前20強城市分別是 ——
中國城市無一上榜,有些遺憾。
營商環境方面
報告將營商環境分為 「 軟環境 」 與 「 硬環境 」 。
軟環境主要是指一個地方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關的政務、政策、法制、市場與人文等發展 「 軟環境 」 。而硬環境則包括交通便利度、電力充沛度、網絡信息傳輸速度、機場設施指數、自然災害指數、航運便利度等6個方面。
其中,全球城市營商軟環境整體上呈現北美洲、亞洲和歐洲三足鼎立的格局,且中美兩國主導營商軟環境頭部城市。中國共5個城市進入 「 營商軟環境前20強 」 。
相對而言,全球城市間的各項硬體環境差異在縮小,但機場設施在各項指標中較為突出,網際網路設施的狀況對於營商活動的影響越發重要,全球城市在網際網路設施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中國城市中僅上海進入 「 營商硬環境前20強 」 。
全球聯繫競爭力
全球聯繫度,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包括航空聯繫度、金融企業聯繫度、科創企業聯繫度、網絡熱度、科研人員聯繫度和航運聯繫度,其中前三項為決定全球聯繫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報告指出:在逆全球化和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全球聯繫面臨巨大挑戰,可能成為全球城市競爭力的主要短板。
2020年全球城市聯繫度指數前20的城市,也都是全球科技和金融中心 ——
報告包含了《全球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報告(2020-2021)》。報告顯示,亞洲城市顯著提升,2020-2021年度,亞洲城市在全球可持續競爭力前200名中的數量,對比5年前由60個城市,提升為66個城市,在6大洲中提升幅度最大。
全球可持續競爭力前10強的城市分別是 ——
東京、新加坡、紐約位列前三的格局沒有變化;香港、舊金山、巴塞隆納和深圳均有上升,其中深圳進步尤為顯著。
看完整體,我們再看分項報告。
經濟活力方面
經濟活力是評判一個城市經濟發展能力和潛力的重要指標,其指數涵蓋經商便利度、產權保護度、青年人才比例、經濟增長率及勞動生產率五個分項指標。
經濟活力前20強城市分別是 ——
經濟活力較強的城市主要以經商便利度指數較高和年輕且高素質人口指數較高的新興城市為主,全球城市呈現出多中心化的發展格局,中國城市中僅深圳上榜。
環境韌性方面
城市發展質量是環境韌性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全球城市在環境汙染度和生態多樣性上得分較低,提高環境汙染治理水平和維護生態多樣性是提升全球城市環境韌性競爭力的關鍵。
環境韌性前20強城市分別是 ——
報告顯示,部分規模小、但發展質量高的中小城市在全球脫穎而出,中國僅香港上榜。
社會包容方面
開放度是決定全球城市社會包容的關鍵因素,社會包容是城市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社會包容前20強城市分別是 ——
全球城市社會包容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亞洲,有17個城市上榜,日本城市表現突出,而中國上榜的5個城市中,有4個都位於臺灣地區。同時,全球社會包容最強的城市主要是一些規模相對較小城市,非全球化大城市。
科技創新方面
科技創新前10強城市分別是 —— 東京、北京、紐約、倫敦、首爾、波士頓、舊金山、上海、芝加哥、西雅圖。
所有頭部城市不僅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也是全球的綜合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而從要素上看,科技企業是全球科技創新的最重要的因素。
最後,我們再聚焦中國城市的表現。
從全球各項20強榜單來看,中國的291個樣本城市中,只有北京、上海、香港、臺北、深圳等城市有著較為突出的表現。
但如果把範圍擴大到「百強」,其實中國其他城市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
全國前10城市均處於全國前100
▼
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前10強城市分別是 ——
從5年變化來看,由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前10強城市總體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處於降低狀態,但仍然均在全球前100強以內。
總體來看,在291個中國城市樣本中,106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處於降低狀態,有18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全球排名處於上升狀態,綜合而言,總體上升了6.5名。
當地要素全球排名:
多數城市較具競爭力
▼
中國多數樣本城市的當地要素已處在較具競爭力的水平之上。深圳(2)、上海(6)、北京(11)、香港(18)、廣州、臺北、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均處於全球前50強。
中國城市中,全球前100強以內共19個城市,全球前200強以內有50個城市,全球500強以內有183個城市,總體處於領先地位。
生活環境競爭力:
整體排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房價
▼
中國城市在生活環境方面的平均得分為0.586,僅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共有15個城市躋身生活環境全球前200。其中,港澳臺城市排名靠前,大陸城市中上海與廣州排名領先。
報告指出:中國城市整體排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房價較高,但一、二線城市在健體休閒設施指數、文化設施指數及歷史文化指數方面表現較好,所以依然處在前列位置。
營商軟環境競爭力:
42城躋身全球前200強
▼
中國頭部城市營商軟環境較具競爭力,但整體分化較大,共有42個城市躋身全球城市營商軟環境前200強,11城躋身全球前50。
整體來看,城市之間分化程度較大。
營商硬環境競爭力:
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
雖然中國的營商硬環境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依然存在很大的質量提升的空間。共有19個城市位列全球前200名。
整體看來,中國城市的營商硬環境平均得分僅為0.438,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的0.504,在全球前500的城市中,中國僅佔18.2%,而歐盟佔據73.2%,依然存在較大質量提升的空間。
全球聯繫競爭力:
高於全球均值
▼
中國城市全球聯繫競爭力的均值為0.440,高於全球均值0.344。共47個城市進入全球聯繫競爭力前200強。
其中,上海位居全球聯繫的榜首,香港、北京、廣州、深圳、杭州、天津、青島、西安、南京、廈門、成都、大連均進入全球前50,這些城市的金融企業聯繫度均在全球具有較大優勢。
可持續競爭力:
頭部城市呈上升發展趨勢
▼
中國頭部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呈上升發展趨勢。
但中國城市內部差距較大 —— 291個樣本中,5個城市躋身全球前50,9個城市躋身全球前100,同時157個城市位於全球500名以後,佔比約54%。
另一方面,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出現分化加劇。從5年變化來看,159個城市排名上升,佔比54.63%;130個城市排名出現下滑,佔比44.67%。
經濟活力:
呈自東向西遞減的空間分布格局
▼
中國城市總體經濟活力呈金字塔型分布,年輕且高素質的人口成為造成城市間差異的主要原因。共有15個城市躋身經濟活力全球前100,排名前200的有44個,排名前500的有181個。
從中國200強城市分項指標看,各城市的經濟增長水平最為接近,但年輕且高素質的人口差距最為明顯。在空間布局上,深圳經濟領銜發展,前200強城市呈自東向西遞減的空間分布格局。
環境韌性:
東西向差距大於南北向差距
▼
中國少數城市已經躋身全球環境韌性競爭力前列,進入全球環境韌性競爭力排名前200強的有:香港、深圳、澳門、臺北、東莞、中山和新竹7個城市。高環境韌性競爭力城市主要集中在東南部自然環境良好、經濟發達的地區,特別是東莞、中山和新竹等中等規模城市強勢逆襲。
中國城市環境韌性競爭力由東往西、由南往北梯次遞減,但東西向差距大於南北向差距。此外,環境汙染度平均得分最低,大幅度落後於其他維度。
社會包容:
高於全球均值
▼
中國城市社會包容均值為0.669,高於全球均值0.622,存在一定的優勢。但開放度均值為0.241,低於全球均值0.308,開放水平低、分化顯著影響中國城市社會包容提升,深化對外開放是中國城市提高社會包容的關鍵。
科技創新:
北京、上海、香港排名領先
▼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的平均水平(0.269)低於全球平均(0.316),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分項指標來看,科技企業、高等教育和文化設施指數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科技創新分項指標均值和變動幅度差異較為顯著。
全國共有32個城市躋身全球科技創新競爭力前200強,北京、上海、香港排名領先,相對優勢在增強。
///
無論從全球城市排名還是國內城市排名來看,排在前列的中國城市依然是北上廣深與香港、臺灣等一線省市。而全球綜合排名第107的成都只在當地要素、全球聯繫競爭力、經濟活力三個方面表現相對突出,但排名在中國城市中相對靠後,甚至與同為 「 中國新一線城市 」 的南京、杭州、蘇州、武漢等城市都有一定差距。
即使是在最引以為傲的 「 生活環境 」 方面,成都也未能有較好的表現。但我們也相信,在建設 「 公園城市 」 這條路上走在前列,並且大力打造 「 三城三都 」 的成都,在未來能夠創造更好的成績。
另一方面,成都仍在鞏固自己的優勢,比如系統提出發展新經濟,大力引進科技企業,大力發展新經濟、新金融產業。此外, 「 雙機場城市 」 的成型,無疑也將提升成都的全球聯繫競爭力。
在 「 突破自我 」 這件事上,成都,一直在努力。
最後的最後,奉上全球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排名前200名的城市榜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