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5機場將迎來「刷臉」出境,7月投入使用
「 有 AI,更便利」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法務省將在主要機場簡化訪日外國人的出境手續,今年內在羽田、成田、中部國際、關西國際和福岡五個機場訪日的外國人已經可以通過面部識別技術進行出境審查的通關門。通過比對護照 IC 晶片中的面部照片與當場拍攝的照片,確認是否為本人。
此外,除了上述5個機場外,其他機場也已經引入了面部識別門,預計不久後將會解禁。據報導,日本法務省將為擴大使用面向日本人的面部識別門而修改省令,計劃最早在今年7月使外國人出境時也能夠使用面部識別門。目前,該技術的使用對象為以旅遊等90天以內短期停留的在留資格前往日本的外國人,出境人無需事先註冊。
此前,不少訪日外國人對通關排隊時間長有所不滿,引入人臉識別技術將大大縮短出境的等待時間。
中國首個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標準發布,涉及13項評測內容
「 未來可期 」
在亞洲消費電子展首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牽頭,百度 Apollo 等參與制定的《智能網聯汽車信息安全評價測試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發布,這也是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的信息安全評測標準。
據介紹,該《規範》由產界學界共同制定,在產業界,百度聯合一汽集團、北汽新能源、長城汽車、福特中國,在學術界,協同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等院校協同參與評測體系建設。
《規範》基於風險轉化概率、風險可能計算、風險影響計算等多個評測模型,將對智能網聯汽車的汽車中央網關、移動終端等共計13個單元進行評測,並最終對 OTA 安全、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等6大維度進行安全測評。
人類控制機器人手遠程操作,傳感器帶來真實的觸摸感
「 千裡之外的遠程操作 」
近日,在 MARS 2019會議上,四個公司共同展示了一套遙控手臂和手,讓操作員感受機器人手觸摸物體。
它採用了 SynTouch 的 BioTac 仿生觸覺傳感器,其工作原理類似於人類指尖,還有 Shadow Robot 公司的靈巧手,以及來自 HaptX 的觸覺反饋和先進的動作捕捉技術。操作者能夠拿起並移動一個小球,在幼兒玩具上堆疊環,甚至堆疊紅色 Solo 杯。
仿生傳感器模仿人類觸摸的感覺,機器人指尖與物體和表面相互作用。公司網站將傳感器描述為在堅固的核心頂部使用彈性液體填充的皮膚,傳感器可以檢測力、振動和溫度,所有關鍵電子元件都保護在核心內部。
它有一定的延遲,但對於新手用戶來說,它的靈活性看起來和學齡前兒童差不多。
AI 「清道夫」,或能解決樹葉堆積導致的鐵路延誤問題
「 為你開路 」
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由於火車線路上的落葉導致的延遲或將成為歷史。
藉助安裝在駕駛艙的攝像頭,可以觀察到前行路線的情況。人工智慧將根據路面植物情況,預測樹枝倒下、樹葉掉落的概率,以提前規避風險。AI 還會觀測植被的侵蝕情況,檢查葉子的顏色並判斷樹葉是否會落在鐵軌上。
落入鐵路軌道的鬆散的樹葉一直困擾著依賴公共運輸工具的英國上班族,這個問題被認為是致使鐵路晚點的重要原因之一。
MIT 模擬器設計具有各種功能軟體機器人
「 百變有形 」
為了能讓機器人操作各種任務,計算機科學家經常使用被稱為物理模擬器的系統來反映機器人行為將如何反映在現實世界中。然而,當涉及由柔性可變形材料製成的軟體機器人時,這些模擬器不能很好地映射實際情況。
這是因為可變形物體的基本物理定律要複雜得多,這也需要更多的算力來實現模擬。來自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專為軟體機器人設計的新型模擬器,該模擬器能逼真地模擬各種機器人設計和形態,例如爬行機器人和四足跑步機器人,解決這一問題。未來,還將開放針對塑料、布料或剛性材料等的適配。
AI 能更好地診斷色素性皮膚病變
「 呵護你的健康 」
國際皮膚影像協作組織(ISIC)與維也納醫科大學(MedUni Vienna)共同組織了一項國際討戰,將511名醫生的診斷技能與來自77個不同機器學習實驗室的139種計算機算法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 AI 能更好地診斷色素性皮膚病變。
維也納醫科大學皮膚病學系的 Harald Kittler 團隊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建立了一個超過10000張圖像的資料庫作為機器訓練集。每個參與者必須從1511個圖像的測試集中診斷出30個隨機選擇的圖像。結果是明確的。雖然表現最優異的人類醫生在30例案例中正確診斷出18.8例,但表現最好的機器算法可以達到25.4例正確診斷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