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無論去哪裡旅遊無非都是吃喝玩樂,但擁有悠久歷史的泰國,除了陽光、沙灘、海島、夜生活以外,其獨特的文化同樣也充滿著魅力。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泰國的大城,這是一種承載著泰國王朝的歷史、輝煌的一座城,這裡是千年古城,滿是寺廟的城市。
大城是大城府的首府,不過準確來說其實應該叫做Ayutthaya(音譯為阿育他耶),因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記載的不落之城——阿育他耶而得名,梵語的意思是不可破滅之城。
1350年,泰國烏同王建立大城府,東西方各國使臣都前來拜訪,各國商人也紛紛來此經商,大城府一片繁榮景象。但後來緬甸好戰,入侵泰國,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1767年,大城府被緬甸軍隊攻破,一直飽受緬甸所帶來的摧殘,直至緬甸軍隊撤離泰國。泰國重新走向興旺發達之後,定都吞武裡,後來又遷都曼谷。大城府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但是在那裡,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歷史遺蹟和故事。當年淪陷的古城如今已成為泰國最重要的旅遊地點之一。
烏通王(拉瑪鐵菩提一世雕像)
大城府的首府大城嚴格來說只是一座小城,但是寺院一座挨著一座,共有40多座。
瑪哈泰寺是大城最早建成的高棉式佛塔之一,不過現在只剩下底部的基座,從圍繞四周的佛塔上依稀可以看到當時以灰泥裝飾的痕跡。
瑪哈泰寺的主塔是高棉式的佛塔,曾經倒塌又重建,後因緬軍入侵,寺內滿目殘缺,到處可見斷垣殘壁和被洗劫破壞後的痕跡。
寺內最著名的景點是位於入口處的樹纏佛頭,閉目含笑的佛頭被菩提老樹根纏繞,是泰國七大奇蹟之一。
關於樹抱佛頭的傳說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被緬甸軍隊洗劫破壞時,佛像上的佛頭被敲掉滾落到菩提樹下,幾百年後佛頭便與樹根渾然一體。
佛頭在菩提樹中掛著淡淡微笑,仿佛看盡一個王朝的風雲變幻與世事興衰,流露出那洗盡了鉛華的安詳及與世無爭的容顏。
如果想要拍下佛首的影像,注意一定要蹲下來以示尊重,因為在泰國佛教文化習俗中,人的頭是不能高過佛首的。
帕司山碧寺位於大城古王宮的遺址內,是大城王朝時期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寺廟。這裡曾經有一座16米高的立佛,表面覆蓋有足足250公斤的金箔,後被入侵的緬甸軍隊破壞,著實讓人惋惜。三座由底至頂逐漸變細呈環狀的鐘形佛塔是這座寺廟的標誌,其中各存放著一位國王的遺骸。雖然寺廟遭到破壞,立佛被熔,但置身於此,仍能感受它的氣勢依舊。與曼谷玉佛寺齊名的帕司山碧寺,也因其特殊的歷史地位,被教科文組織譽為「吳哥窟第二」。
由烏通王所建的崖差蒙空寺可以說是大城最古老的寺廟了,其中以寶塔和臥佛最為出名。來這裡參拜的遊客算是大城眾多寺廟裡相對較多的了,而在泰國拜佛與國內還是有所不同,除了上香以外還可以以禮佛貢品代之,或者只是虔誠得跪在佛像前許願也是可以的。
相傳在小臥佛前許願,許願過後如果能將硬幣貼在臥佛腳底而不掉落,願望就會實現。
這裡不是大城最大、最古老的寺廟,但是它的修葺工作做得算是最好的,所以可以走進寺中建築去一探究竟。其中寺內地穴拱形圓頂上的壁畫是泰國目前為止最古老的壁畫。
塔米卡拉特寺算得上是大城最美的寺廟了,其中八邊形的佛塔四周環繞著一圈守護獅子,最是引人注目,而據說這被圍繞的佛塔的建築時間比大城的歷史還要早。
除此以外,在大城還有其他眾多的寺廟,比如:
不過在大城還有一個必去之地,那就是...
建於17世紀的邦芭茵夏宮是皇家夏季行宮,曾經遭到緬甸軍隊的破壞後又經歷了重修。行宮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泰國式、緬甸式、中國式、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與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特點,其中的天明殿是中式建築中最精緻的一座宮殿,採用了中國南方傳統建築的木結構,屋脊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等裝飾。
(轉載自泰國旅遊諮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更多精彩等你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