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末,家裡待不住,又來到阜新市北的舊貨市場。
這裡是一個很大的空場閒地,於是成了市民們的舊貨市場,每到星期六和星期日,上午會有多人來擺攤,賣些雜七雜八的東西。
但是雖然叫舊貨市場,真正的老物件並不多,需要慢慢的找和看,這個過程就是淘吧,以前如果可以沙裡淘金,那眼下看看能不能沙裡淘鐵。
雖然老東西不多,但總有一些有趣的物件讓你眼前一亮或者停下腳步,琢磨一下。
最先看到的是一個奇特鐵夾子,我開始以為是夾老鼠,但拿起來一看不那麼簡單,捕鼠有點大。
邊上一個老頭正在吃力地打開設置,我問「這是夾兔子的吧?」,賣家說「不管兔子還是野雞,小動物夾住就跑不了,現在山裡野味多,買幾個試試?」我勸他還是別賣這玩意,只賣夾耗子的就可以了,野生動物要愛護,賣家說賣完不進了。
在一個賣雜貨的攤前看見一個小墊子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賣家說是「山楂籽」,他說兒子去年買的,放車裡沒有用幾次,車就賣了,他就拿到這裡,賣10元。
對這坐墊興趣不大,但他盤一個手串讓我眼前一亮,這不也是山楂籽嗎?怎麼粘在一起做了手串,他說是自己做的,已經盤了半年,不想賣,看看,下的功夫有效果了。
終於看到一個老物件:熨鬥。賣家老太太說這是日本人留下的,她聽說是日本軍官熨大衣的。
這類早期熨鬥我見過一些,基本都是中間可以放一些炭,但這個特別之處,竟然有一個煙囪,似乎是一邊熨衣服,一邊加炭燒火,如果不是野外,室內還真的難以承受。
雖然年代久遠,但整體做工粗糙,不像日本人做的,應該是早期小作坊的產品。鑄造完成後,也沒有仔細打磨過,老太太要200元。
這個東西叫「棒槌」,過去漿洗被褥後,用它把布料夯實,用法把漿洗的床單被套放在一塊平整的石頭,反覆的敲打,這一做法應該全國通用,也是古已有之,這一對要50元。
而「棒槌」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傻和缺眼兒,說誰是棒槌,一定和你急眼。
終於看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先是一個小石頭刻的杯子,上面有「雞」字。這東西不是老物,用什麼石頭我不清楚,但賣家只要5元錢,一時好奇買了。
接著我又看到兩個小木杯,賣家要20元,不肯還價。他說不知道是什麼時候的,家裡傳下來的(其實說家裡傳物是這裡賣家的標配語言),但我覺得這是日本的。
木杯製作很精細,不認識什麼木頭,但是整體完好,沒有裂紋,也沒有傷痕,而自然的包漿似有似無,老物件,沒錯,買下。
接著看到是一個線板,這個東西過去也是家家有的,有的線板還是尺子,以前常聽說針線盒、針線包,而我們這裡叫「針線板」,這個要10元。
還有一面已經破成三瓣的小鏡子也要十元,拿起這鏡子看,不覺感慨,用膠布粘了幾處都捨不得丟掉,看出當年是多麼愛惜它,在物資匱乏而又貧困的時期,這鏡子的破裂會讓主人多心疼、多麼不舍啊。
最後看到的舊物是這個鐵「砧子」,這是砸小件鐵器用的,賣家說是日本人留下的,但我看這鐵器上有很多傷痕,剛性不夠,懷疑不是日本鋼,我曾在朋友處看到一個用日本鐵軌製作的小鐵砧子,非常精緻,面上也很抗打擊,沒有一絲傷痕。
賣家要150元,我給50元,沒有成交,不後悔。
最後我拎著買的三個小杯子往回走了,其實並沒有完全逛完,一共花了25元,從出入家門算,前後用了兩個小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