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我國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在這裡不僅歷史文化璀璨奪目,自然風光也聞名中外,全市有AAAAA級的旅遊景區多達5個,這超出全國99%的城市(僅次於重慶、北京和蘇州,列全國第四位),西安、上海、廣州、成都、杭州等著名旅遊城市皆比不了,甚至比很多省都多,龍門石窟、白雲山、老君山、雞冠洞、龍潭大峽谷每一個都非常不錯。
洛陽是渝帆非常喜歡的一座城市,已經先後兩次前去遊玩,除了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秀美的美景以外,當地的人民也非常熱情。聽說我要去洛陽,認識的朋友就約好到時要帶我去哪裡玩;剛到洛陽,在社交網絡上發了一條動態,很快就收到200多條評論,全是歡迎語及推薦去哪裡玩的,看了讓人滿滿的感動。
這次去洛陽,主要的行程還是體驗「雲巔秋遊白雲山」的活動,遊覽了著名的白龍大峽谷、蘆花谷、九龍玻璃橋、白雲湖、森林氧吧,還在凌晨3點多起床去爬了玉皇頂、拍攝日出,欣賞到了層林盡染、五彩斑斕的白雲秋景。
在白雲山期間,我們聽說山下不遠處有一座千年古寺遺址,而且在這座古寺遺址的周邊環繞著大量的千年古銀杏,於是在當地朋友的引導下,我們來探訪了這座傳說中的古寺——五馬寺,據當地朋友介紹,五馬寺原名烏曼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音相近,改為五馬寺。烏曼寺曾是伏牛山一帶的一座著名寺院,始建於唐朝,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達到最盛。明末毀於戰亂,清代有所恢復,但規模影響已經小了很多,寺院有座清代所建的大殿,在上世紀80年代被村裡賣給私人後拆毀,如今寺院所處之地已經建起了民房。
五馬寺村現存一座古塔,俗稱烏曼寺塔,又稱「十方海會普同之塔」。此塔為六角形七級密簷式實心磚塔,一層塔身嵌有塔額,塔額上有「十方海會普同之塔」「嘉靖壬寅年」(1542年)字樣,但不知是被盜還是被人收藏,現在塔額處空空如也。從塔額文字可知,這是一座眾僧合葬的「普同塔」,修建於1542年,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塔上長滿了荒草,有的地方雖有少量後期修復的痕跡,但總體還是顯得極為古樸,滿是光陰雕琢的印記。
在古塔的四周,有許多高大的古銀杏,有的上面掛有保護性銘牌,樹齡最長的超過2300年,顯然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銀杏群,其規模和歷史不遜很多名聲在外的古銀杏村,比如雲南騰衝、廣東南雄、湖北隨州等,只是五馬寺這處古銀杏群養在深閨無人識。
現在古寺雖已不在,但伴著古寺而生的大量古銀杏卻成了每個秋天最美的風景。
不知道大家留意沒?很多古寺都有銀杏樹,知道是什麼原因嗎?因為銀杏被很多外國人稱為「中國的菩提樹」,據說它是與佛教有密切淵源的植物,就像菩提樹一樣。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古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山的一顆大樹下,大徹大悟成佛的,此樹便被稱為菩提樹。後來,每個佛教寺廟都要求至少種植一棵菩提樹。在南亞一帶的佛國裡,尤其是寺廟中,都廣植菩提樹,佛門弟子視其為「佛門聖樹」。
然而,菩提樹是熱帶、亞熱帶的常綠植物,所以在中國北方很難自然成活。中國的寺院中也有種植菩提樹,據傳南朝天監元年(502年),智藥從天竺攜來樹苗種植於廣州光孝寺。六祖慧能就是在樹下剃度受戒,相傳這是中國第一棵菩提樹,中國其他處的菩提樹都是由光孝寺分植出去。
因為菩提樹並非隨處可見,所以唐代高僧就以適應性強、秋季滿樹黃葉的銀杏樹取代菩提樹,在我國各地佛教寺廟廣為栽植。因為銀杏是我國保存下來的古稀珍貴樹種,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被譽為植物中的「活化石」。銀杏也是最長壽的樹種之一,有「壽星樹」之稱。其樹體高大雄偉,最能襯託寺院寶殿的莊嚴肅穆。同時,銀杏葉同菩提葉一樣,葉片潔淨素雅,有不受風塵幹擾的宗教寓意。且到了秋天銀杏滿樹黃葉,與僧人袈裟顏色融為一體,十分莊嚴美觀,這便是為何我國佛教名寺總有銀杏樹栽植的原因。
在五馬寺古銀杏的下面,掉下了大量的銀杏果,被當地人像垃圾一樣掃在一旁,堆成一堆一堆的,渝帆目測多達數噸,感覺挺浪費的,要是能好好收集起來,經過簡單的處理便可以對外銷售,白果本身就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材,何況還是千年古銀杏所結,藥用價值想必更高。
我們去到五馬寺的時候天色已晚,錯過了最美的觀賞時間,不過秋風吹過,金黃的銀杏葉紛紛揚揚,如金蝶紛飛,落在地上,似毛毯般圍鋪在樹的周圍 ,滿眼金黃,分外絢麗,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