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垮掉」一詞的文化含義

2020-12-21 和訊

艾倫·金斯伯格與凱魯亞克。

《在路上》 作者:傑克·凱魯亞克 譯者:陳杰 版本:大魚文庫|湖南文藝出版社2020年1月

哥倫比亞大學

科瑞格斯摩爾西115號

巴納德學院

「城市之光」書店

六畫廊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是美國20世紀中葉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也是西方文學史上最為奇特的一個文學流派。對於許多普通讀者來說,「垮掉的一代」的吸引力似乎更多地來自於他們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而非他們的文學作品。然而,為什麼像《在路上》這樣的小說能夠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喜愛,而且還被列入文學經典著作的行列呢?即便是拿「垮掉現象」來說,爵士樂、吸毒和性放縱,這些與念佛修禪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是怎樣統一在「垮掉的一代」文學中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垮掉」一詞的含義(beat)。正如凱魯亞克的傳記作者查特茲(Ann Charters)所說,「垮掉」一詞「就像一把傘那樣展開,幾乎覆蓋一切」。作為「垮掉的一代」的共有特徵,「垮掉」這一關鍵詞,不僅反映了「垮掉的一代」反叛的生活方式和態度,而且還體現了他們精神追求的內涵。

簡言之,「垮掉」有三層含義:「垮掉」(beat down),指一種落魄和赤裸的精神狀態;「垮掉」(beatific),指狂喜、極樂、至福的精神狀態;「垮掉」(beat),指節拍、節奏、韻律。

「垮掉」含義之一

落魄和赤裸

「beat」是英文常用詞,意思繁雜,可作動詞、名詞和形容詞。它的常用意思包括:(動詞)擊垮、剝奪、耗盡;(名詞)節拍、節奏、韻律;(形容詞)厭倦、疲憊、困惑、一無所有。在「垮掉的一代」的語境中,學術界一般把「垮掉」的定義歸功於凱魯亞克。

在1948年「垮掉派」還處於地下狀態的時候,凱魯亞克對霍爾姆斯講到了「垮掉的一代」的定義:「我們像是一群生活在地下的人。你知道,我們的內心告訴我們那種『公眾』的生活是擺樣子的,是沒有用的。我們過的是一種『垮掉的』的生活方式——我的意思是,直面生活,直面自我,因為我們的確都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同時,我們厭倦這個世界一切形式和社會規範……我想你可能會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

霍爾姆斯在《這就是「垮掉的一代」》一文中對此作了進一步說明。這篇於1952年發表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是第一篇對「垮掉的一代」進行定義和說明的重要文獻。這篇文章和他同年出版的小說《走》(Go),使公眾第一次知曉了這個文學群體的存在,這是「垮掉的一代」走出地下的重要一步。霍爾姆斯在文中寫道:「這個詞……還指心靈,也就是精神的赤裸,一種只剩下意識時的感覺。簡言之,這意味著一個人被無情地推向了自我之牆。」

「垮掉的一代」在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的經濟危機中長大,又經歷了「二戰」的戕害,然後又在冷戰和核威脅的恐怖氛圍中生活,這使得他們一直處於一種「落魄」的精神狀態。但與像「一戰」後的「迷惘的一代」不同,他們不再糾結於理想的幻滅,因為他們本來就處於一無所有的精神「赤裸」狀態,唯一剩下的只有面對自己。按照霍爾姆斯的說法,「垮掉的一代」唯有「相信自己」一條路可走,因而他們才「以一種只有自己才知道的方式極端地肯定自我的生命」。於是,我們看到了他們與「迷惘的一代」最大的不同:他們是激情果敢的行動者,而非艾略特筆下那些無能的雖生猶死的「荒原人」。小說《在路上》中的一個片段非常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我們驅車離開,看到他長長的身影在夜色中漸漸隱退,就像在紐約和紐奧良告別時的那些身影一樣,我感到很難過:他們猶豫不決地站立在巨大的蒼穹之下,周圍的一切已然淹沒無蹤。去哪裡?做什麼?為了什麼?——睡覺。可我們這幫傻子仍矢志前行」。

「垮掉」含義之二

至福

1954年夏天,凱魯亞克回到故鄉洛威爾,他在天主教教堂裡突然獲得一種啟示:beat這個詞不就是beatific(至福)的一部分嗎?查特茲在《凱魯亞克傳》中說:「對凱魯亞克來說,這兩者的關聯絕不僅僅是一個文字上的雙關,他現在不再拒絕孤獨和卑微感,因為他在其中看到了獲得拯救的可能性。」這個時候的凱魯亞克已經開始修習佛教,同時仍然受到天主教思想的影響。所謂「至福」,指的是天主教的「至福」或稱「真福直觀(beatific vision)」。真福直觀,作為一個天主教用語,指對上帝的直接認知,只有完全淨化的靈魂才能夠面見完美的天主。

對「vision」(景象、異象、幻象)的追求,在「垮掉的一代」那裡成為了對精神追求的代名詞。這是一種靈魂獲得超越,進入永恆體驗的圓滿境界。處於這意識狀態之中的人能夠「看見」超越時空的人與事物,在短時間中產生一種物理時間停頓、物理空間消失的感覺,頭腦中出現一種超驗的景象。在剎那間,時空倒轉,過去、現在、未來的界限消弭,頓然產生當下即是永恆的感知,他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是超越時空的永恆的一個部分,這使得他處於一種「狂喜」、「極樂」或稱「心醉神迷」(ecstasy)的狀態。

「景象」的產生靠的是直覺的體驗,它的基本意思是指人脫離理性狀態,處於一種受單一情緒(通常是極度喜悅)控制的狀態。而在宗教體悟中,它就是一種與宇宙無物合一的精神(心靈)體驗,也就是凱魯亞克所謂的「至福」狀態。

「垮掉的一代」對這種超現實的、宗教啟示式的「景象」的追求,最早見諸金斯伯格的「布萊克體驗」。1948年夏,金斯伯格在紐約哈萊姆居住的公寓裡讀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啊,向日葵》,突然間他仿佛聽到一個蒼老的聲音在吟誦這首詩。在恍惚中,他看見布萊克穿越時空的界限向他說話,而他則變成了向日葵:「我感覺整個宇宙成了充滿了光、天使、交流和信息的詩,我的頭頂好像被炸開,讓整個宇宙的一切同我的頭腦聯繫起來。」

不僅僅是金斯伯格痴迷於「景象」,在凱魯亞克的小說中我們看到,佛教、爵士樂、性與毒品都成為「垮掉的一代」獲得「景象」的手段和方式。《在路上》中的迪恩在博普爵士樂和性愛中到達了「極樂」,《達摩流浪者》中的雷·史密斯在佛教修習中到達了「極樂」。當然還有《在路上》中的那句名言:「一路走下去,我知道會遇到姑娘,會有奇景異象,會有一切;一路走下去,明珠會交到我手上。」

「垮掉」含義之三

節拍

「垮掉」的第三個含義是「節拍、節奏、韻律」。不難看出,這與「垮掉的一代」喜愛的爵士樂有關。

博普爵士樂的精髓是即興發揮。被稱作「即興重複段」的「riff」,除了把和聲作為基礎,它沒有既定的音樂形式和規範,獨奏者的面前沒有樂譜,他的頭腦中也沒有一個確定的音樂目標要去實現,他全憑自己對音樂的感悟、對人生的理解以及對現場氣氛的把握,來表達一種個人的、情感的、自由的、直覺的、純粹的、赤裸的真實。簡言之,博普爵士樂的精神就是獨創性、自發性、即興性和反叛性。

「垮掉的一代」從其生活方式、寫作的理念和技巧,到作品的主題和氛圍,無不受到博普爵士樂的影響。尤其是「垮掉的一代」文學的共有特徵——「自髮式寫作」——與爵士樂的影響密不可分。

自髮式寫作,顧名思義,就是讓思緒自發地、不受阻礙地溢出而形成文字。不受阻礙是指不受到理性反思和邏輯思考的「加工」,其實質就是自由和真實,正如凱魯亞克在《孤獨天使》中寫到的那樣:「不要停頓,不要思考,只管寫下去,我想聽到你發自內心的聲音。」同在博普爵士樂中一樣,自髮式寫作強調寫作的「即興性」。凱魯亞克認為那種即刻迸發的思緒是彌足珍貴的,因為它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聲音,是最真實的、最純粹的。「純粹」是《在路上》中頻頻出現的詞彙,它意味著沒有受到文化傳統「過濾」,它是自然的,是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的。相反,當它一旦暴露在理性反思審視的目光下,它就會被篡改、被規範,以至於失去自己的「本來面目」。金斯伯格用呼吸的節奏來決定詩句長短的寫作手段,也是強調用最自然的、沒有理性幹預的方式直接呈現原初的思想。

凱魯亞克後來在《孤獨天使》中對「節拍」進行了總結:「一切都匯入到節拍之中——這就是垮掉的一代,這就是節拍,這就是不斷持續的節拍,這就是心臟的節拍,它敲擊著,敲向整個世界,敲出過去的真相,像是遠古時期,奴隸們划著船打出來的節拍;或者是僕人們轉動著紡錘發出來的節拍……」

「垮掉」的歸宿

對信仰的渴求

「垮掉的一代」的核心和實質就體現在「垮掉」這一術語的三重含義之中,它既反映出「垮掉的一代」的生存處境,又反映了他們的極端生活方式,以及在這種生活方式中蘊含的精神追求。

精神的「赤裸」是「垮掉的一代」的基本生存狀態。它一方面意味著在一個價值虛無的社會中,他們處於一種精神的「落魄」狀態,另一方面則意味著他們在一無所有的精神「赤裸」中可以用一顆赤誠和袒露的心靈去追求和創造理想和信仰。換言之,「赤裸」既是「垮掉的一代」的基本精神狀況,又是他們精神追求的前提條件。金斯伯格十分看重「赤裸」或「裸露」,並多次在公眾場合「身體力行」。1959年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垮掉』的關鍵是你被弄得落魄到一種赤裸的狀態,然後你就能夠看見一個景象中的世界。」對此,肖明翰教授在《金斯伯格的遺產——探索者的真誠與勇氣》一文中指出:「『裸露』就是要把自己——包括使用非常的方法——從社會、宗教、世俗觀念等各式各樣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還原其『存在的真實』。」

霍爾姆斯在《這就是「垮掉的一代」》中寫道:「關注信仰的失落是『迷惘的一代』的特徵,對於信仰的渴求才是『垮掉的一代』的特徵。」在凱魯亞克的作品中我們看到,《在路上》中的「嬉普士」的精神「落魄」終於在《達摩流浪者》中的「達摩流浪者」那裡獲得了精神上的升華,從而達到了精神的「至福」。正如金斯伯格所說,凱魯亞克向我們表明,落魄(beat)和黑暗是通往至福(beatific)和光明的前奏。在一個缺少真正的信仰和生活價值,同時又處於生存危機的社會時代中,唯一的出路是相信自己,在生命之路上跟隨自己的「節奏」,在極端的生活體驗中肯定生命並獲得精神的升華,到達「至福」的境界。因此,「垮掉」的三重含義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一個彼此關聯的統一體。這就是「垮掉」作為精神的「落魄」和「赤裸」、生命的「節拍」,以及「至福」之境的深刻含義之所在,也是「垮掉的一代」採取的極端生活方式的必然性和內在邏輯性之所在。

貫穿「垮掉的一代」文學的是在一個價值虛無的世界裡尋找意義的主題。從一個更加廣闊的時代語境來看,「垮掉」精神的「落魄」和「赤裸」就是在價值虛無的世界中人的命運的真實寫照。從精神的「落魄」和「赤裸」,到在自由地創造自我中(「節拍」)尋求精神的超越「至福」,這就是「垮掉的一代」的追求的全過程,也就是永恆、不朽的「垮掉」精神之所在。

「垮掉的一代」文化地標

哥倫比亞大學

「垮掉的一代」的開始。

1943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往年有些不太一樣,學校的大部分地方讓給了海軍進行訓練,大批年輕男子選擇參軍入伍。哥倫比亞大學的招生數量也因此大幅下滑。在這種環境中,招收進來的學生中,就有一批對國家正在進行的戰爭毫無興趣,只是想來聽聽特裡林、韋弗等教授的文學課,同時流連於學校外的街區和酒吧的年輕人。在這一年的哥倫比亞大學,艾倫·金斯伯格和盧西安·卡爾等人相遇,一同參與聚會的還有威廉·巴勒斯、瓊·沃爾默、大衛·卡默爾等人。這是「垮掉的一代」最初的圈子。

在圈子的交際中,他們的人脈範圍不斷擴大,朋友介紹朋友,再介紹其他大學的同學加入進來。幾個月後,凱魯亞克也加入到了這個圈子中。

科瑞格斯摩爾西115號

瓊·沃爾默的公寓,也是在「垮掉的一代」初期男性與女性成員共享的聖地,也背後來的人稱為「安樂窩」。

搬到115號公寓居住的瓊·沃爾默將自己的居所變成了派對場。這個圈子裡的年輕人成群結隊地來這裡,在瓊·沃爾默等人的指引下嘗試寫作,受苦,吸毒。在1945年,這裡成為了他們心靈港灣。也是在這個地方,瓊和威廉·巴勒斯開始同居,凱魯亞克開始認識尼爾·卡薩迪,各自的人生軌跡開始發生了變化。在當時,不少參與其中的大學生也會選擇搬出宿舍,在外面租住公寓。他們選擇的地方都是114號或116號——總之都離瓊·沃爾默的公寓不遠。

巴納德學院

巴納德學院是享有文科盛名的女子學院。凱魯亞克的女友之一、「垮掉的一代」回憶錄作者喬伊斯·詹森曾經描述,當時的巴納德女子學院就像一個象牙塔,「校園就像一個城市花園,外面看不出來,除非你走進大門站在牆內,那些牆神秘地建立起一種遠離塵世的錯覺」。但隨著校外交際圈的擴大,哥倫比亞大學生們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原本就沉迷文學的少女們。「垮掉的一代」的女性詩人愛麗絲·考恩也是出身於巴納德學院的學生。她入學的時候便身穿魔法師一般的裙子,氣質與這座學院的其他女生截然不同。

在聯誼會上,女生們跳起了查爾斯頓舞——一種極為追求即興與節奏的舞蹈。節拍的和音讓兩所大學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他們共同模仿著20年代咆哮與吶喊的傳統。此時,這個圈子還沒顯示出太多與「垮掉」一詞相關的跡象。

「城市之光」書店

為了擺脫在媒體上沸沸揚揚的「哥倫比亞大學醜聞」,也為了找到朋友尼爾·卡薩迪,凱魯亞克開始朝著舊金山出發。「垮掉的一代」的最初成員們都希望離開紐約,在遙遠的一側發掘新的生活,南海岸成為他們嚮往的所在。

在與卡薩迪來往的幾個月裡,尚未成為詩人的艾倫·金斯伯格沿著馬路散步,發現了一家在他眼中稱得上完美的書店——城市之光。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城市之光書店是第一家只出售平裝書的書店。與眾不同的經營模式迅速吸引了「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們。

2001年,舊金山市政府將城市之光列為官方文化地標,作為「垮掉的一代」重要的聚集地,城市之光在今天也成為了追隨者們的朝聖之所。

六畫廊

今天的六畫廊已經變成了一家餐館,只有門口的一塊紀念標牌證明著曾經發生的事情。

1955年10月7日,在舊金山並不起眼的馬納裡街道上,艾倫·金斯伯格等人組織了一場讀詩會。沒想到,當時在一個陰暗畫廊中開展的「新詩人之夜讀詩會」,會成為美國文化上的裡程碑事件,並由此展開了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

艾倫·金斯伯格在現場朗讀了自己的長篇詩歌《嚎叫》,另外參與六畫廊讀詩會的人還有肯尼斯·雷克斯羅斯(唯一認識所有垮掉一代成員的人)、尼爾·卡薩迪、傑克·凱魯亞克、麥可·麥克盧爾、菲利普·惠倫、加裡·斯奈德。值得一提的是,惠倫和斯奈德都是性格極為內向羞澀的人,惠倫的詩歌多以佛陀禪意為主題,加裡·斯奈德的詩歌則用詞謹慎,偏愛自然風光。但在讀詩會上,性格不同的成員們都找到了釋放自我的空間。由此可見,「垮掉的一代」並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一味癲狂。它以逃避政治,以赤裸方式面對真實自我為最終目的,它所接納的人生形式也是多樣的。

撰文/陳杰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

相關焦點

  • 「垮掉」一詞的文化含義
    對於許多普通讀者來說,「垮掉的一代」的吸引力似乎更多地來自於他們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而非他們的文學作品。然而,為什麼像《在路上》這樣的小說能夠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喜愛,而且還被列入文學經典著作的行列呢?即便是拿「垮掉現象」來說,爵士樂、吸毒和性放縱,這些與念佛修禪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是怎樣統一在「垮掉的一代」文學中的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垮掉」一詞的含義(beat)。
  • 垮掉派與後垮掉派是頹廢派,還是疲脫派?
    李文俊先生寫了一篇長文,首次評介垮掉派這個流派,以筆名「戈哈」發表在1957年的《世界文學》上。根據他的回憶,他們在翻譯BeatGeneration時請教過錢鍾書先生,錢先生提及過Beat-詞的宗教含義Beatitude,但對「垮掉」這一譯文沒有提出疑議。他們開始時在內部發行,1962年以石榮、文慧如的筆名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節譯本。
  • 「垮掉的一代」文化地標
    而哥倫比亞大學生們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巴納德學院原本就沉迷文學的少女們,這其中就有女性詩人愛麗絲·考恩。此外,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城市之光書店與眾不同的經營模式迅速吸引了「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們。1955年10月7日,在舊金山並不起眼的馬納裡街道上,艾倫·金斯伯格等人在陰暗的六畫廊組織了一場讀詩會。顯然,這些地方都記錄著曾經發生的事情。
  • 「垮掉的一代」文化地標
    此時,這個圈子還沒顯示出太多與「垮掉」一詞相關的跡象。「垮掉的一代」的最初成員們都希望離開紐約,在遙遠的一側發掘新的生活,南海岸成為他們嚮往的所在。在與卡薩迪來往的幾個月裡,尚未成為詩人的艾倫·金斯伯格沿著馬路散步,發現了一家在他眼中稱得上完美的書店——城市之光。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城市之光書店是第一家只出售平裝書的書店。與眾不同的經營模式迅速吸引了「垮掉的一代」的成員們。
  • 「慎終如始」一詞的含義
    「慎終如始」一詞的含義 2020年05月06日 15:2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哪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沒有!
    也許有人知道「垮掉的一代」這個詞的出處,但還是有很多人只是跟風提到這個詞,卻不知道這個詞真正的出處。為了把這個所謂的「垮掉的一代」說明白,就把這個詞的出處講清楚。垮掉的一代最初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
  • 「中國」一詞的含義,比你想像中豐富得多
    當然,周武王口中的「中國」含義肯定不同於現在代表我們祖國的「中國」。在整個先秦時期,「中國」一詞的內涵,都在隨著語境的不同而不斷變化,遠不像今天這樣,有一個大家公認的含義。它可能指的是首都,天子居住的城池。《詩經·大雅·民勞》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以中國和京師互稱,正好說明它們倆含義相同。
  • 文化:酷,不僅僅是一個詞,更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
    半個多世紀後,這個詞的情感風格和文化聲望仍在上升,其含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它最初的含義。20世紀30年代開始,cool開始出現在美式英語中,作為一種非常隨意的表達,意為「非常好」。這種用法也將說話者與主流文化區分開來。隨著「酷」一詞越來越受歡迎,它的各種含義也隨之激增。
  • 解密:「中國」一詞含義經歷的曲折的變化
    「中國」詞義考  「中國」是一個耳熟能詳的詞語,然而,「中國」的含義卻經歷了曲折的流變—— 明末來華傳教士艾儒略(1582 「中國」一詞出自漢語古典,是一個今人耳熟能詳的詞語,然而從古代到近現代,其詞發生了深刻的內涵演變和外延拓展。它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外交會的產物。這種曲折的流變體現在:從古代的「城中」義到「天下中心」義,進而演為近代的與世界列邦並存的民族國家之名。
  • 墮落或自由,為何《在路上》被譽為「垮掉一代」的迷惘《聖經》?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這一個名稱最早是由凱魯亞克提出的,beat這個詞有疲憊、潦倒之意,凱魯亞克將它與音樂中「節拍」的概念相聯繫,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歡騰、幸福。事實上,「垮掉的一代」是「迷惘的一代」的對照。
  • 大家知道「宗教」一詞的來源和含義嗎?中國只有「宗」和「教」!
    大家知道「宗教」一詞的來源和含義嗎?中國只有「宗」和「教」!當然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通常有文明的伴隨,這些文明已經成為了歷史,到如今現在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詞的來源和含義是什麼?下面小編就這篇文章和,大家來探討一下宗教一詞的來源和含義,它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 他們真的是「垮掉的一代」嗎?
    成長於這一時代的青年人甚至被稱為「沉默的一代」,他們傳統、守舊,多虔誠地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導致保守主義大行其道。保守主義催生了挑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亞文化青年群體,他們以其特有的桀驁不馴的行為方式,對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發起強烈的衝擊和挑戰,進而被稱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 「中國」一詞的含義,比你想像中豐富得多!
    當然,周武王口中的「中國」含義肯定不同於現在代表我們祖國的「中國」。在整個先秦時期,「中國」一詞的內涵,都在隨著語境的不同而不斷變化,遠不像今天這樣,有一個大家公認的含義。它可能指的是首都,天子居住的城池。《詩經·大雅·民勞》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
  • 弟子一詞有什麼深層的含義
    弟子這個詞是「弟」字和「子」字的組合。弟子的含義我們都知道,與學徒,徒弟,學生差不多,但是也有細微的差別,差別那些方面,需要從弟和子兩個字的具體含義來說明。弟和子組成弟子一詞有兩種不同的解讀。第一種解釋。「弟」是次序,次第意思。
  • 「文明」一詞的含義
    「文明」一詞的含義 2009年02月18日 17:02  來源:大河文摘報
  • 美國垮掉的一代
    美國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是二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儘管「垮掉的一派」基本上是一個純粹的文學流派,但這一流派對整個西方文化的影響卻是強大而深遠,其影響力不僅僅體現在幾個作家或作品上。
  • 中國一詞的最初含義是原指洛陽一帶,彰顯其厚重歷史文化底蘊
    一、《河圖洛書》彰顯洛陽厚重歷史文化底蘊河圖洛書彰顯了洛陽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易·繫辭》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尚書·序》載:「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治,由是文籍生焉。」
  • 什麼是文化?淺談文化一詞
    插圖來自網絡「文化」一詞:在我國的出現可追溯到西漢時期「文化」既是文治教化、禮樂典章制度,這種理解在我國一直保持到近代。 而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其意義顯然與古代的不同,它是十九世紀末,通過日文轉譯從西方引進來的。當時,對這個詞沒有下定義,人們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來使用「文化」一詞。據分析,當時的含義大概有三;一、與「文明」同義;二、廣義的,包括精神和「文明」兩個方面的內容;三、狹義的,單指精神方面的內容。發展到今天。
  • 「喪曲天后」吟唱的垮掉一代,如何拯救一個垮掉的你
    有樂評人說,她的音樂就像是普通人在研究美國文化時讀到的教學大綱。有普林斯頓,有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有金錢與榮耀,有生活和死亡。但Lana Del Rey所吟唱的五六十年代,實際上,是「垮掉」的。 「喪曲天后」Lana Del Rey愛寫詩。
  • 無賴派與垮掉的一代
    無賴派——墮落與天真Depravity And Innocence當各國都開始進行戰後重建與反思,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在經濟和文化層面都受到了巨大的打擊,軍國主義所帶來的慘痛結局讓這個國家嘗盡了苦果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在1948年提出了「Beat Generation」一詞,意為社會習俗已經「垮掉了」、「陳舊了」,後又被用於歸納二戰後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的年輕詩人、作家。他們被稱為「垮掉的一代」或「疲憊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