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
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臺灣省學生入學考試
歷史試題分析與解答
執筆:徐老師(北京博飛)
一、試卷整體評價
2016年聯考歷史卷延續了14、15年的趨勢,且難度明顯增加。如選擇題對「民主黨派」的考察;材料題對「國人抗戰表現」與「西班牙統治的基本原則」的理解;問答題較偏、較小,較靈活,這無形中增加了考試的難度。但通過對聯考卷的解析,亦可發現2015年聯考歷史卷存在嚴重的不嚴謹之處,如材料題21,設問「抗日戰爭之初中國人民同仇敵愾進行抗戰的表現」中對「抗日戰爭」的理解存在極大的誤解之處。
二、試卷結構
與往年保持一致,沒有變化,時間:120分鐘,總分150分,三種題型:選擇題(20小題,60分)、材料分析題(2個小題,30分)、問答題(三選二,60分)。
三、考查內容
1、內容及其分值分布:
2、變化:
其一,從上表並結合2016年聯考真題來分析,考題分布基本不變;
其二,材料解析題更加注重對材料的分析,並加強了與所學知識的結合度,即加大了對學生理解、歸納材料的能力;
其三,問答題偏難,如第23題知識點過偏,考察對宋元時期棉紡織業以及黃道婆的記憶;第24題知識點過小,考察對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實行的經濟政策的記憶;第25題知識點過小且問法過於靈活,考察對二戰轉折性戰役背景的理解。
四、試題分析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商朝都城遺址「殷墟」出土了大量篆刻有卜辭的甲骨,「殷墟」位於今河南
A.鄭州 B.洛陽
C.商丘 D.安陽
【考查點】:夏、商、周的文化遺址
【解析】:選項A,商朝前期曾多次遷都,鄭州一度為都;選項B,在周時一度為都;選項C,商朝開國之君商湯定都亳,即商丘;選項D,殷墟遺址是20世紀20代挖掘的商朝後期遺址,位於河南安陽;故選項D表述正確。
【答案】:D
2.秦國在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
【考查點】:中國古代的貨幣
【解析】:選項A,為五銖錢,始於漢武帝,直至唐高祖;選項B,為半兩錢,始於戰國時期之秦國,直至秦末漢初,因其錢重難用而被棄;選項C,為開元通寶錢,始於唐高祖時期,成為歷代貨幣的標準範式;選項D,錯誤。因為中國古代的鑄幣以及書寫習慣都是從右到左;故選項B表述正確。
【答案】:B
3.230年,東吳派遣將軍衛溫率軍進入臺灣,臺灣當時被稱作
A.夷陵 B.澎湖
C.夷洲 D.流求
【考查點】:中國古代臺灣名稱的演變
【解析】:選項A,為三國時期湖北的一個地名,因吳蜀之間的夷陵大戰而聞名;選項B,為澎湖列島的簡稱,元朝時曾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是臺灣被納入中國疆域範疇的開端,元朝時期臺灣被稱作琉球;選項C,為三國直至南北朝時期臺灣的簡稱;選項D,為隋唐時期臺灣的簡稱;故選項C表述正確。
【答案】:C
4.唐中期,為解決財政困難,唐德宗任用楊炎改革賦稅制度,實行
A.兩稅法 B.一條鞭法
C.租庸調製度 D.攤丁入畝
【考查點】: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
【解析】:選項A,為唐德宗時期任用宰相楊炎廢除租庸調製度後採取的新稅制--兩稅法;選項B,為明朝張居正改革中整頓稅制的措施--一條鞭法;選項C,為北魏直至隋唐前期實行的以均田制為基礎的賦稅制度;選項D,為清朝雍正年間實行的稅法改革;故選項A表述正確。
【答案】:A
5.1127年金軍南下,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俘獲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史稱
A.靖康之變 B.靖難之役
C.土木之變 D.陳橋兵變
【考查點】:考察中國古代的政治事件
【解析】:選項A,為北宋末年金軍南下滅北宋的靖康之變;選項B,為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發起的推翻建文帝統治的靖難之役;選項C,為明英宗遠徵瓦剌而全軍覆沒的土木之變;選項D,為後周禁軍大將趙匡胤發起的旨在推翻後周的陳橋兵變;故選項A表述正確。
【答案】:A
6.明朝統治者為了加強皇權,授權「錦衣衛」掌管緝捕、刑獄之事,監視、偵查官民行為。負責指揮錦衣衛的是
A.宦官 B.皇帝
C.內閣大學士 D刑部尚書
【考查點】: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
【解析】: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只對皇帝負責,不受任何司法部門管轄,故選項B表述正確。而選項A,宦官執掌東廠;選項C,內閣大學士為內閣之文官;選項D,刑部尚書為六部之一刑部的首腦;
【答案】:B
7.一位清代官員在信中寫道:「舊黨之阻撓,八股試帖之無用、部議之因循牴觸、大臣之不明新學,上皆言之。」信中所說的「上」是指
A.鹹豐皇帝 B.同治皇帝
C.光緒皇帝 D.宣統皇帝
【考查點】:清朝晚期統治階層內部的派系紛爭
【解析】:抓住關鍵詞「舊黨阻撓」「八股無用」「部議抵制」「不明新學」,但「上」了解,而上代指皇帝,能夠理解、支持新法的只有維新變法時期的光緒皇帝,故C選項表述正確。
【答案】:C
8.1879年,康有為遊歷設有租借的上海等地後說:「彼族宮室橋梁道路之整,巡役獄囚之肅,舟車器藝之精,而我首善之區一切乃與相反。」這句話反映出
A.康有為維新變法的主要思想已經形成
B.一些知識分子認識到中西之間的差距
C.近代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
D.租界是西方列強侵華的橋頭堡和基地
【考查點】: 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過程
【解析】:抓住關鍵詞,康有為對作為租借的上海的評價--基礎設施之「整、肅、精」,而作為首都的北京相差甚遠,很明顯,1879年的康有為在器物層次上認識到中西之間的差距;選項B表述正確;而選項A,表述錯誤,其維新思想形成於90年代,側重於制度;選項C,表述錯誤,器物之優劣只是外在之表象,談不上理性;選項D,與題意無關;
【答案】: B
9.1927年,日本在「東方會議」上確立了「把滿洲從中國本土分裂出來,自成一區,置日本勢力之下」的侵略方針。為實現這一方針,日本製造了
A.九一八事變 B.華北事變
C.盧溝橋事變 D.八一三事變
【考查點】:日本侵華戰爭的相關史實
【解析】:抓住關鍵詞,「分裂滿洲」,滿洲即東北,只有選項A發生在東北,故選項A正確;選項B發生在華北五省;選項C發生在京津;選項D發生在上海;
【答案】: A
10.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政府對外關係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A.改訂新約,實現關稅自主 B.廢除了英美等國在華治外法權等特權
C.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D.中國政府代表出席日本無條件投降儀式
【考查點】:中國近代外交史
【解析】:抓住關鍵詞「抗日戰爭時期(1937.7--1945.8)」,選項A,為1929年國民政府經濟建設時期;選項B,為1943年,屬於抗日戰爭時期。故選項B正確;選項C,為1927年國民大革命時期;選項D,為1945年.9.2抗日戰爭結束之日;
【答案】:B
11.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民主黨派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其中主要以海外人士為主的民主黨派是
A.中國民主同盟 B.中國民主建國會
C.九三學社 D.中國致公黨
【考查點】:中國近現代的民主黨派
【解析】:選項A,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工作的高級知識分子組成;選項B,主要由經濟學界人士組成;選項C,由科學家和高級知識分子組成;選項D,由華僑和僑眷組成。故選項D正確。
【答案】:D
12.毛澤東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這次談話是在
A.北伐戰爭時期 B.土地革命時期
C.抗日戰爭時期 D.解放戰爭時期
【考查點】: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點
【解析】:「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是毛澤東1946年在延安接待美國記者安娜時提出的,旨在表明國民黨不得人心,很明顯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選項D表述正確。
【答案】:D
13.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形象的說:「現在我們能造些什麼?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由此可見我國當時
A.輕工業比較發達 B.農業有較大進步
C.重工業十分落後 D.工農業發展失調
【考查點】:新中國初期的工業化
【解析】:抓關鍵詞,我們能造的「桌子、椅子、茶壺、麵粉、造紙」屬於輕工業,不能造的「汽車、飛機、坦克、拖拉機」屬於重工業,前後比照,凸顯了中國建國初期的重工業極其落後,選項C表述正確。選項A,雖對,但不是本題之核心;選項B、D表述錯誤,與題意無關。
【答案】:C
14.一份《新聞簡報》中寫道:「廣東連縣星子鄉田北社水稻畝產6萬多斤的大衛星,廣西環縣又放出了13萬斤的衛星來。」這則報導反映的時期應是
A.農業合作化時期 B.「大躍進」時期
C.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D.「文化大革命」時期
【考查點】:新中國建國後錯誤的探索
【解析】:抓關鍵詞,「兩廣水稻畝產數萬斤,大放衛星」,很明顯屬於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選項B表述正確。
【答案】:B
15.18世紀末,法國軍民高唱《馬賽曲》走上前線抗擊外敵入侵,取得了瓦爾密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發生在
A.吉倫特派統治時期 B.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
C.雅各賓派統治時期 D.拿破崙統治時期
【考查點】:法國大革命
【解析】:抓關鍵詞,「馬賽曲」「瓦爾密戰役」發生在代表工商業大資產階級的吉倫特派,故選項A表述正確。選項B,代表大資產階級、自由派貴族;選項C代表中小工商業者;選項D,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
【答案】:A
16.「每個人,只要他不違反正義法則,就可以完全自由的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就可以完全自由的以自己的勤奮和資本與其它任何人即任何階層的人的勤奮和資本相競爭。」提出上述自由放任主義的是
A.弗蘭西斯·培根 B.亞當·斯密
C.霍布斯 D.伏爾泰
【考查點】:世界近代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
【解析】:抓關鍵詞,材料表述的是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興起後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由亞當·斯密提出,故選項B表述正確;選項A,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代表;選項C,為啟蒙運動時期的英國代表;選項D,為啟蒙運動時期法國的領袖人物。
【答案】:B
17.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形成的新的工業群包括
A.電力工業、電器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
B.紡織工業、機器製造業、鐵路運輸業、煤炭工業
C.紡織工業、電力工業、汽車工業、石油工業
D.機器製造業、鐵路運輸業、電器工業、石油工業
【考查點】:第二次工業革命
【解析】:第一次工業革命從棉紡織業發端,以機器製造業、鐵路運輸業為主,故選項B、C、D表述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從電力工業發端,以電器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為主,故選項A表述正確。
【答案】:A
18.1830年,原棉幾乎佔美國出口的50%,其中大部分運往英國,而在運往英國的原棉中76%來自美國南方各州。棉織品一般佔英國出口的48%,其中輸往美國的佔33%。據此可知
A.棉花是內戰前美國經濟的支柱
B.奴隸制是南方棉花種植園的基礎
C.對外貿易是英國經濟的生命線
D.英國工業革命與美國南部種植園經濟有密切關係
【考查點】:近代英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關係
【解析】:抓關鍵詞,「1830年」表明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的原棉主要運往英國,英國的棉織品主要運往美國,表明英美兩國之間經濟聯繫非常密切,故選項D表述正確;選項A、B、C與題意偏離。
【答案】:D
19.華盛頓會議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太平洋地區的國際關係進行了調整。下列關於華盛頓會議的表述,正確的是
A.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B.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矛盾加深
C.對軍備競賽有所限制 D.美日同盟得到加強
【考查點】: 一戰後的國際會議
【解析】:選項A,表述錯誤,華盛頓會議並沒有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九國公約》反而使中國處於被割宰的局面;選項B,表述錯誤,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矛盾得到緩和;選項C表述正確,《五國海軍協定》是現代第一個裁軍會議,對英美日法意五國的海軍軍備有所限制;選項D表述錯誤,英日同盟解散,美日之間並沒有結盟;
【答案】:C
20.「和平、發展和保護環境是相互依存和密不可分的。」下列各項中,能夠充分體現這一思想宗旨的是
A.1961年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
B.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成立宣言
C.1991年《馬斯垂克條約》
D.1992年里約熱內盧宣言
【考查點】: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解析】:選項A,側重於政治領域的合作;選項B,側重於經濟領域的合作;選項C,是歐洲政治經濟領域的合作,標誌著歐盟成立;選項D,裡約宣言主要通過國際宣言來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故選項D正確。
【答案】:D
以上選擇題部分,除第11題較偏之外,其餘都在《北京博飛中古史、中近史、世界史精講》中有所體現。
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
21.閱讀下列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5分)
材料
抗日戰爭開始時,一種抵抗敵人到底的民族感和決心的浪潮瀰漫了全中國。統一戰線口號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國國內的糾紛。國民黨政府監獄中所有的因共產主義或左派活動而被拘禁的人都被釋放了,其他逃亡到國外的人也回國為民族事業而聽從分配·····因此,中國人對進犯的敵人所作的抵抗超出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預料。
-----傅吾康《一百年來的中國革命,1851---1949》
回答: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概述抗日戰爭之初中國人民同仇敵愾進行抗戰的表現。(15分)
【考查點】:九一八事變至七七事變期間中國社會各階層面對日軍侵略的反應
【解析】:對於材料題,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一,看腳註,了解出處;其二,看設問,提取關鍵詞;其三,看材料,抓要點。其四,答案要點化,條理化。而此四項基本原則為做題之常規思路,作用並非等同,因題而異。如本題,第二項原則最關鍵,即「抗日戰爭之初」「中國人民」「同仇敵愾進行抗戰的表現」。事實上,本題與《北京博飛歷史問答題分類彙編》之「探索革命編」中第11題「簡述九一八事變至七七事變期間中國社會各階層面對日軍侵略的反應」(P38)及其相似,且要點全面且準確。
【答案】:
(1)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
①國民政府實行不抵抗的妥協政策,致使東北三省在半年內淪陷;
②中共發表宣言譴責日本侵略,並派遣幹部到東北組建遊擊隊從事抗日活動,在1936年合併為東北抗日聯軍,成為東北抗日的主力;
③不願做亡國奴的東北人民組織抗日義勇軍,積極抗日;
④部分愛國將領積極抗戰,如東北軍將領馬佔山在黑龍江抗戰;
(2)日本發動一二八事變後:
①愛國將領蔡廷鍇、蔣光鼐率領19路軍積極抗戰,全國人民積極支持抗戰;
②1932年宋慶齡和蔡元培在上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要求國民釋放政治犯,保障人民抗日的正當權益;
(3)1933年日軍攻佔熱河後:
①中國軍民在長城一線積極抗戰,如宋哲元等;
②愛國將領馮玉祥和共產黨員吉鴻昌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
(4)1935年日軍製造華北事件後:
①國民黨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對日態度趨於強硬;
②中共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同年底,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③北平學生發起一二九運動,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民政府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
22.閱讀下列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
實際上,探險的不同動機交織在一起,並彼此強化······當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在1498年到達印度的卡裡庫特港時,當地的統治者問他想要什麼,他答道:「基督教和香料」。
--------【美】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第一,作為上述海洋的宗主和統治者的兩位陛下今後對哥倫布閣下賜以他個人以及靠自己的技巧在這些海中發現而且獲得的一切島嶼和大陸的海軍司令。
其次:國王和女王陛下對哥倫布閣下賜以上述他在海中所發現或獲得的一切大陸和島嶼的欽差和最高總督;要他總轄其中每個地方以及任何地方並指派充任各種官職的人員,而兩位陛下則享有遴選他們認為最合適者的權力。
再次:在此後賜予哥倫布的上述海軍司令轄境內從一切購買、交換、發現或得到的珍珠或寶石、金銀、香料以及其他任何種類、形式和名稱的貨物上,同意都歸他管並自留十分之一,即計算在這方面的一切費用,再從整個的純益中把其餘的九成交給兩位陛下後,同意他自己留下的這十分之一併隨幾意來使用這一部分。
--------西班牙統治者與哥倫布籤署的《聖塔菲協定》(1492年4月17日)
回答: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班牙和葡萄牙開闢新航路的動因(6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西班牙統治新發現土地的基本原則(9分)
【考查點】:新航路開闢
【解析】:第一步,看材料:探討新航路開闢的動機,從材料一末尾直接找到「基督教和香料」,相對簡單;第二步,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闢的動機,答案在《北京博飛世界史精講》第一章第一節「新航路開闢」(P3)
第二問,看材料,答案從材料中來。材料分為三段,很明顯第二問答案為三個要點,逐句概括即可。
【答案】:
(1)①傳播基督教的需要;②對香料的需求;③對黃金的需求;④傳統商路被阻斷造成的商業危機;⑤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等等
(2)①西班牙國王是一切發現土地的宗主和統治者;
②西班牙國王任命哥倫布為新發現土地的總督、欽差大臣和海軍司令可以指派其他人員管理。但國王仍保有任命他人管理的權利;
③哥倫布享有新發現土地所產生財富的十分之一,剩下的九成全歸國王所有。
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任選2題,每小題30分。
23.說明宋元時期內地棉紡織業的發展情況,並評價黃道婆的貢獻以及歷史作用。(30分)
【考查點】:宋元時期棉紡織業與江南經濟的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點相對較小,難度相對較大。主要有三問,第一,宋元時期的棉紡織業發展概況,需要注意的是時間--宋元時期,對象--棉紡織業,而棉紡織業包括棉紡織業技術、棉花種植情況等;第二,對黃道婆貢獻的描述,主要是改良棉紡織業技術,以及對江南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棉紡織業的發展作用主要針對商品經濟、衣料來源、經濟重心南移;可參考《北京博飛中古史專題之經濟史》(P5)
【答案】:(1)情況:①棉花種植範圍不斷擴大。北宋時期棉花的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流域;南宋時期擴張到江南廣大地區;元朝時期,棉花種植已經遍及整個南方;
②出現了新的紡織工具,紡織技術廣泛推廣:南宋時出現了紡車、彈弓、織機等工具,元代民間紡織能手黃道婆從海南學習了先進的棉紡織業技術帶回松江;
③棉紡織業發展迅速。江南的一些小鎮因為棉紡織業迅速發展;
(2)評價:黃道婆是我國民間優秀的紡織能手,她把從海南九黎族人民學習的先進棉紡織技術帶回松江,使松江成為全國的的棉紡織業中心,促進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
(3)影響:①促進商品經濟的繁榮和商業的發展,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
②棉布取代了麻布成為主要的衣料來源;
③棉布更能防寒保暖,因此發展棉紡織業,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江南經濟發展更加迅速,促進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24.簡述20世紀30年代前期國民政府實行的經濟政策和措施的內容以及作用。(30分)
【考查點】:國民黨前期鞏固統治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察點相對過小,即20世紀30年代前期國民政府為鞏固統治而實行的經濟政策及其作用,且難度不大,學生的主要問題就是答案要點不全,所以對於問答題要點的記憶尤為重要,詳細內容可參考《北京博飛中近史精講》第一章第一節(P55-56)
【答案】:(1)內容:①整頓稅制,加強對關稅、鹽稅、統稅的控制,改變了重疊徵稅的弊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②控制金融,國民政府先後設立了中國農民銀行和中央銀行,改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形成一個金融壟斷網;
③改革幣制,實行法幣政策,對防止白銀外流、穩定金融市場,促進生產復甦等起到了積極作用;
④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工農業、交通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
(2)積極作用: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的進步;
消極作用:導致了官僚資本的迅速發展,美國資本在華經濟資本急劇增長,使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
25.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國取得了史達林格勒戰役、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完成了戰略轉折。從戰爭雙方的角度,結合具體史實,指出戰略轉折得到實現的政治、軍事條件。(30分)
【考查點】:二戰期間實現戰略轉折的背景
【解析】:本題屬於最難的,關鍵是搞清「政治條件」「軍事條件」的含義:政治條件指的是政治制度、政治措施、政治領袖;軍事條件指的是軍事戰略、軍事武器、軍事物資、軍事領袖等等;其次,是要了解清楚三大轉折性戰役的具體過程;詳細內容可參考《北京博飛問答題分類彙編》之「世界史戰爭編」(P73)
【答案】:
(1)政治條件:
①從法西斯國家來看:德意日三國都採取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積極擴張的措施,導致國內經濟凋敝,社會矛盾尖銳,出現政治危機;
②從反法西斯國家來看:都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體,推動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為各戰略轉折點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2)軍事條件:
①史達林格勒戰役:致命的危機是德軍陷入兩線作戰,西線遭到英法等國的鉗制,東線對蘇聯的作戰受到寒冷氣候、地形不熟等因素的影響,還包括德國元首希特勒錯誤的戰略戰術的幹預,而蘇聯戰前已經得到德國進攻的情報,有一定準備,而且蘇軍用人得當,指揮正確,如朱可夫元帥;
②北非阿拉曼戰役:義大利軍事裝備數量、總兵力、技術裝備遠遠落後於英國,而且軍事戰鬥力極差,其次德軍主要兵力集中在蘇德戰場上無法自拔,雖然有隆美爾這樣的名將也回天乏術,因此英國佔絕對優勢;
③中途島海戰:日本被美軍切斷戰略物資來源,主要兵力陷入中國戰場,而美國經濟實力雄厚,事先掌握了日本的作戰計劃,伏擊日本艦隊,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