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皇甫松在《採蓮子》中寫道:『船動湖光灩灩秋,貪看年少信船流。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意思是說:姑娘沒來由地抓起一把蓮子,向那少年拋擲過去。猛然覺得被人遠遠地看到了,她因此害羞了半天。湖光灩灩,眉波流轉,在如此美麗的景色中發生的感情故事,也必定浪漫而動人。
蓮花也要過生日
廣昌縣,一個讓人吃驚的地方,南宋以來一直是這個名字沒有變過,因盛產白蓮,而被譽為「中國白蓮之鄉」。走在小巷裡,走在田野上,不經意也看得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蓮花。那些經過細心栽培的蓮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風好景裡毫無愧色。
相傳,從前廣昌一帶戰亂不斷,水旱連年,是七位蓮神用蓮花棒與荷葉水驅離了戰亂和疾病,親手將蓮花種到了田裡。可是正當蓮蓬成熟之際,他們卻飄然而去。從此以後,當地的百姓為了感恩蓮神,祈願豐收,把每年蓮花盛開之時定為了「蓮花生日」。
生活,遠遠沒有那麼詩意
夏末又是採蓮的時候,凌晨4點,天空還沒放亮,村裡的人卻早以步入荷塘,準備下塘採摘蓮蓬。淤泥漫過了膝蓋,成片的荷葉幾乎將人淹沒,每前進一步都異常艱辛。順著曲折的路線,鐮刀一舉一收之間,就開始採摘了起來。
鄢傳鳳,大學畢業以後選擇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像父輩一樣種植白蓮,和村子的採蓮人一樣背起了竹簍,帶上了鬥笠,涉入淺淺的泥巴裡,把已經成熟的蓮蓬一朵朵摘下來,放在竹簍裡。
「我們一般都趁早晨涼快去採蓮,太陽出來後,荷塘裡密不透風,太熱了。摘的時候要帶手套,不然指甲會被磨得生疼,手背上也會發癢。很多人以為採蓮蓬是女人來幹,實際上這活蠻累,村裡採蓮的大部分都是男人。」
原來,蓮蓬的莖幹上長滿了小刺,採蓮人暴露在外面的皮膚很容易被劃傷,鄢傳鳳的手臂上到處都是細細的血印子。而蓮蓬的莖幹折斷後會滴出白漿,滴到皮膚上還會過敏發癢。「前段時間天熱,塘裡還有各種各樣的蚊子、小蟲,我們得穿長袖戴手套才敢下塘。幾個小時下來,衣服都溼透了」。
每一粒蓮子,都來之不易
荷花宜於觀賞的,自古以來都受到人們的喜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只是那淤泥沒人在意吧,蓮花帶了一點生活的辛酸,是種蓮人生活的依靠,誰知道一朵蓮蓬裡的二十來個蓮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誰知道夏日裡一碗冰凍的蓮子湯是農民多久的辛勞?
採蓮的人要防備田裡遊來遊去的吸血水蛭,蓮花的梗則長滿了刺,以前經常看到採蓮人的褲子那些密刺劃得千瘡百孔,有時候還被刮出一條條血痕,可見得依靠美麗的蓮花生活也不是簡單的事。小孩子把蓮葉捲成杯狀,捧著蓮子在蓮田埂上跑來跑去,才讓我感知,再辛苦的收穫也有快樂的一面。
每一次收穫完成,蓮農都倍感欣慰
採回來的蓮蓬先挖出裡面的蓮子,蓮子外面有一層粗殼,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剝開,晶瑩潔白的蓮子就滾了一地。這些靠的全是靈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懶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
空的蓮蓬可以賣給中藥鋪,還可以掛起來裝飾;潔白的蓮子可以煮蓮子湯,做許多可口的菜餚;苦的蓮心則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這裡的白蓮與西湖、洪湖等全國其它地方的蓮子有所區別,其它地方的稱之為蓮子,是因為個小,中間的蓮心沒有去掉,吃起來味苦。」
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也是覺得在四季輪迴中,都隱藏著一套嚴密的曆法,歷經千年而不衰。
相比農耕時代,今天的人們與自然日漸疏遠。然而,沿襲祖先的生活智慧,並以此傳承下來,也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基因吧。
再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村裡種蓮的人只會越來越少,蓮塘也將一畝一畝的消失,廣昌蓮神也將真正成為一個傳說了。我們不如父輩那麼能吃苦,可能選擇多了吧。
「我的父親是蓮農,現在我也是,生在這裡,那就一直生活下去好了。辛苦也就農忙一段時間,能把家鄉的白蓮延續下來就好。我沒多大的理想,可能是格局限制吧,你是什麼樣的,就活成什麼樣,灑脫有灑脫的肆意,寂靜也有寂靜的歡喜。
本文「中式精緻生活」編撰,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朋友圈。
其他公眾號如需轉載,
請後臺需回復「轉載」二字,獲取授權。
▼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直接關注中式精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