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總是心情不好、有胃癌家族史、飲食習慣不良等人群易患胃癌,防治胃癌要抓好「四早」
21歲的小夥子小李,年紀輕輕就被查出胃癌晚期,追蹤病因竟是與他小時候常被大人嚼食餵養染上幽門螺桿菌有關。而他從小胃部就有毛病也一直沒當回事,結果熬出大問題來。
專家表示,胃癌是威脅人類生命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逐漸上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胃癌家族史、飲食習慣不良、總是心情不好等人易患胃癌,抓好「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四早」,可以明顯降低胃癌發病率並提高治癒率。
小夥胃癌晚期 兒時大人嚼食餵飯所致?
據媒體報導,21歲的小夥子小李,從小胃部就有毛病,時常出現厭食、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反酸、噯氣等症狀,但家長都以為是普通胃病沒當回事。
今年春節前,小李突然覺得胃部疼痛加重,隨便吃了點胃藥。前段時間,小李覺得胃部不適加重,到醫院做了檢查,結果出來後,一家人都嚇壞了,21歲的他竟患上了胃癌。
追查病因時,醫生了解到,小李從小是奶奶帶大的,疼愛孫子的奶奶喜歡口對口地餵食或將食物嚼碎後再喂,餵食時還先用舌頭試試食物的溫度。醫生判斷,就是因為這個習慣,讓小李感染上了幽門螺桿菌,而經過20年的發展,加上小李平時喜歡熬夜,生活和飲食都沒有規律,有了症狀也不及時去醫院確診,最終小胃病熬成了胃癌。
總是心情不好也易患胃癌
據悉,我國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40%-60%,幽門螺桿菌的傳染途徑包括口對口傳播等,感染幽門螺桿菌的兒童,成年後的胃癌發病率是未感染者的4—6倍。
醫生表示,也沒必要談幽門螺桿菌色變,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眾多,但胃癌發病率僅為萬分之3.5,並非只要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演變為胃癌。
除了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還有些人群患胃癌的概率會高一些,包括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潰瘍、胃息肉等癌前病變的患者;飲食不規律、吃飯快速、喜高鹽和熱燙食品、喜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含量高的醃製、燻制、幹海貨以及常食用黴變食物的人;長期酗酒及吸菸者;有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總是心情不好,長期心理狀態不佳,如壓抑、憂愁、思念、孤獨、抑鬱、憎恨、厭惡、自卑、自責、罪惡感、人際關係緊張、精神崩潰、生悶氣等;長期暴露於硫酸塵霧、鉛、石棉、除草劑者及金屬行業工人。
防治胃癌要抓好「四早」
專家建議:防治胃癌要抓好「四早」——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早期預防:胃癌與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只要人們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態,注意飲食衛生,合理膳食,不吸菸、不酗酒,適當運動,科學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就能有效預防胃癌發生。尤其要注意不要吃鹽醃、煙燻、油炸、烘烤的食物及變質發黴的食物;蔬菜擱置過久,在細菌的作用下會產生亞硝酸鹽,可轉化成強烈致癌物質亞硝胺,是引發胃癌的元兇。因此,從預防角度來說,應當改變這些不良習慣,平時注意飲食有節制,膳食平衡合理,多吃富含維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質、纖維素的食物。
早期發現:要做到早期發現胃癌,一是對健康人群進行普查;二是依靠人們對胃癌早期症狀的認識。胃癌早期無特異症狀,也無明顯體徵,但如有上腹脹痛、隱痛,食慾下降,消瘦乏力等症狀,不可掉以輕心;若經常規藥物治療兩周仍未好轉,應及時到醫院做纖維胃鏡檢查;有的人平時無任何不適,而突然出現黑色柏油樣大便,應及早請醫生檢查,不可延誤;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惡性貧血、胃大部分切除術後患者及有胃癌家族史者等胃癌高危人群,應定期體檢,及早發現病情。
早期診斷:纖維胃鏡檢查是早期診斷胃癌最重要的方法。目前纖維胃鏡設備先進,在經驗豐富、技術熟練的內窺鏡醫生操作下,可發現小到米粒的病變,取少許組織做病理檢查,大多數可做出正確診斷。
早期治療:一旦確診為胃癌,應及早治療,可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如進行胃癌根治術並配合術前術後的化療、免疫治療、中藥治療、心理治療等。早期胃癌只要及時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80%~90%。(記者 林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