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紛飛,思念又起。平野一碧,清明即至。清明節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古人過清明,不單單是祭祀,還要進行多項活動,比如蕩鞦韆、放風箏等,一是向逝去的親人表達哀思,二是對生機盎然的春天和生命的禮讚。可以說,清明節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讓我們一起聆聽,紅領巾講述「清明習俗」---
紫薇小學五(5)中隊的張憲祺和大家分享「清明習俗」。
紫薇小學二(3)中隊的陳武清源和大家分享「清明習俗」。
張憲祺講述稿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或前後。清明掃墓祭祖節期很長,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陳武清源講述稿
過文明而有意義的清明節
親愛的老師、隊員們:
大家好!我是滁州市紫薇小學二(3)中隊的少先隊員——陳武清源。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清明習俗」。
「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清明節大約開始於周代,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不僅擁有著悠久的歷史,習俗也是豐富有趣的。
祭祖和掃墓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儀式。在清明節前後的幾天裡,每家每戶的孩子都會在長輩的帶領下,舉家祭掃祖先的陵墓,既是為傳承生生不息的家風和美德,也是慎終追遠、弘揚孝道的具體體現。
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插柳、拔河、蠶花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吃冷餐傷害身體,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提高身體素質。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又有遊玩踏青的歡笑,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可是如今,有些地方的清明節活動缺少了文明的色彩和莊重的味道。有的隨地灑紙錢汙染環境,有的燃放鞭炮引發山火,其實紀念逝去的親人,重在表達情感。我們可以採用網上祭掃、鮮花哀悼、手植樹木等經濟文明的方式,傳遞給先人的是追憶和思念,留給我們晚輩的是文明與簡約。
親愛的隊員們,讓我們一起號召家長、號召全社會,過文明而有意義的清明節!(唐娟娟 王靜報導)
紫薇小學紅領巾講解員——五5中隊張憲祺 。
紫薇小學紅領巾講解員——二3中隊陳武清源 。
隊員們的繪畫作品。
隊員們的手抄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