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虛線範圍為當代綿陽市的行政區劃範圍。從圖中可看,當時的北川、平武一帶屬於白馬羌的活動區,並未納入秦朝的統治轄區內。而綿陽市區、江油、三臺、鹽亭、梓潼、安州等地均屬蜀郡管轄。在秦朝的可考資料裡,並沒找到此時綿陽境內有縣級及以上的行政機構。
西漢時設置廣漢郡,此時綿陽地區基本屬廣漢郡管轄。其治所先在乘鄉(不可考,有多種說法),後遷至梓潼(同今)。而西漢時是郡縣二級制,這時的梓潼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城市。涪縣也是在西漢初年設置,是如今綿陽市區行政建制的起源。
東漢時廣漢郡治先移至涪縣(今綿陽市城區),後再遷到了雒縣(今德陽廣漢)。同時新置廣漢蜀國,用於管理當地少數民族。
到了蜀漢時期綿陽地區基本被四分。陰平郡管轄平武一帶,汶山郡管轄北川一帶,東廣漢郡管轄三臺、鹽亭,綿陽市區、安州、梓潼、江油受梓潼郡管轄。梓潼郡由劉備所置,是綿陽地區本土誕生的第一個二級行政單位,此外梓潼郡還管轄著如今的廣元市地區。
西晉統一後行政區劃變化不大,梓潼郡依然佔著綿陽地區主體位置,梓潼縣依然是這一帶的政治中心。
西魏廢帝二年 (公元553年) 置潼州,治所巴中縣(涪縣更名而來),這個潼州便是如今綿陽市行政建制的起源。隋朝統一後潼州先改名綿州,再改名為圖中的金山郡。巴中縣為避隋文帝父親楊忠諱,也改名成巴西縣。此時的綿陽地區如圖被五分,圖中的郪縣為如今的三臺縣,江油縣此時在如今的平武縣南壩鎮,還沒遷移到今址來。
唐朝與隋朝變化不大,主要是改名。綿州管轄綿陽市區、江油、安州以及德陽羅江,梓州管轄三臺、鹽亭以及遂寧射洪,劍州管轄梓潼,龍州管轄平武和廣元青川,茂州管轄北川大部分地區。
宋朝的變化在於綿州基本管轄了如今的北川大部分地區。
到了元朝統一後,綿陽地區被三分。主體併入潼川府,治所在悽縣(今三臺縣),綿陽城區、三臺、鹽亭、江油均屬其管轄。梓潼、平武屬廣元路管轄,安州、北川屬成都路管轄。
到了明朝基本被四分。保寧府管轄梓潼,潼川州管轄鹽亭、三臺,龍安府管轄平武、江油,綿陽市區、安州、北川屬成都府管轄。
到了清朝,綿州終於重新復置成二級行政單位,不過管轄區域僅有綿陽市區、梓潼、安州、北川部分、德陽市區、德陽羅江、德陽綿竹等地。
民國初年,綿陽地區分屬西川道和嘉陵道。也是在這個時期,以治所在綿山之陽故,改綿州為綿陽縣。
圖為建國初1953年的綿陽專區行政區劃圖。後1958年遂寧專區撤銷,遂寧、蓬溪、潼南、中江、三臺、射洪、鹽亭七縣劃入,最多時的綿陽專區領有二十一縣。
隨著後來德陽市、廣元市、遂寧市的成立,逐漸成如今的行政區劃。關注一下可查看更多系列圖集,您的支持是作者更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