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2021-01-08 電子工程專輯


經過三十多年來的發展,衛星遙感技術的範疇從當初的單一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在內的空間信息技術,逐漸深入到國民經濟、社會生活與國家安全的各個方面,其發展與應用水平業已成為綜合國力評價的重要標誌之一。


隨著國家和地區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建立和完善,分布式資料庫的發展與成熟,以及高性能計算、聯網處理能力的提高,美國和西方七國集團已把空間信息技術列為從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實現全球信息社會(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GIS)的一個重要高新技術應用產業。


我國經過「八五」,「九五」的攻關研究,RS、GIS和GPS的綜合配套發展能力開始形成,為3S走向實用奠定了基礎。在應用方面, 3S技術已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中,尤其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和資源調查等方面, 提供了大量科學的宏觀輔助決策信息,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在技術應用逐步由國家行為向產業行業的轉化過程中,有力地推動了國土、農業、林業等部門對這些新技術的認同和採用,成為主管部門執法或制定產業政策、規範及行業技術改造的重要依據之一。


自70年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遙感技術發展與應用, 在遙感技術系統,遙感應用系統、GIS等方面均取得突出進展。


建立了國家級資源環境宏觀信息服務體系


該服務體系包括以中國1:25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環境空間資料庫,二個部級服務系統,三個省級示範系統及五個縣級服務系統,珠江三角洲地區「4D」(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庫 DOQ,數字專題地圖庫DRG和數字專題信息DTI)技術系統以及全國資源環境信息技術系統。


以1:10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環境資料庫包括30多種主要資源環境要素,且具有統計的數據標準、參數、數據格式與數據精度。兩個部級服務系統是面向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開發的。其中農業部以上述本底資料庫為基礎,針對華北地區有關缺少耕地的農情進行分析,直接支持了農業部的決策工作。國家林業局的系統在本底資料庫基礎上,直接支持了國家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 


該服務體系自建立起來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國家資源環境資料庫用戶數現已達到 200餘個,用戶涉及包括國家計委、農業部,水利部。國家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統計局、國家航天局以及總參等多個政府部門。推廣應用的省份包括江西、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江西、貴州,山東,內蒙、新疆等。特別是水利部在資料庫的基礎上,在九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全國1:10萬比例尺的土壤侵蝕遙感調查工作,成果得到了水利部領導的一致好評。國家環保總局擬在資料庫的基礎上,建設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此外,資料庫直接支持了對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的監測工作。國家有關部門已要求全面移植本底資料庫的主要數據類型,作為國家領導人的決策參考數據。

  

建立了災害遙感監測評估業務運行系統

  

該系統由三部分組成:災害宏觀動態監測系統、機載SAR數據實時傳輸系統、洪澇災害測評估系統。

  

洪澇、乾旱。林火和雪災的宏觀動態監測與評估系統,已具備針對中國範圍內發生的洪澇、乾旱、林火和雪災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宏觀動態監測和成災區的區域覆蓋評估的能力;系統通過網絡通信同其它子系統實現產品傳送和數據共享,並以VSAT和INTERNET網絡通信方式向應用部門提供防災減災信息服務。

  

機載SAR數據實時傳輸系統,實現了3米SAR圖像的實時網絡遠程傳輸、地面接收和處理;它可以針對3米SAR圖像進行7種功能的實時處理。迄今為止,該業務運行系統已經在對中國發生的洪澇、乾旱、林火和雪災等各種重大自然災害的監測評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及時並準確地向國務院辦公廳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提供了有關災害發生情況的大量數據。對突發性水災,實現 2天之內提供受淹範圍及各類受淹土地面積等信息,一周之內提供包括受災人口,受淹房屋等信息的詳細評估報告。全國旱情監測實現每 10天上報一次旱情數據。在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期間,中國主要遙感單位利用6顆衛星和3套航空遙感系統,對災區進行5-7次覆蓋,取得100多幅災情圖像,為災情監測評估和災後重建提供了科學數據。

  

該系統已經被納入國家防汛指揮系統。

  

國產GIS軟體產品的開發與應用

  

從引進,消化、吸收起步,根據「引入競爭機制,堅持流動發展,加強科技攻關,落實產業發展」的方針,我國通過科研攻關項目支持和軟體測評,鼓勵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版權的GIS軟體,某些軟體在技術水平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帶動了一批新興高新技術企業,實現了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了我國GIS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並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形成初步的產業規模。 


在行業應用領域不斷發展的同時,國產軟體也在許多國家重要的政治。科技活動中凸現自己,並產生了重要的社會效益。例如,利用國產軟體製作的香港、澳門兩座城市的電子地圖、在解放軍進駐兩地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軍方的一致好評;《神舟》號發射過程中,國產軟體成為航天飛行的一個固定控制軟體被成功地用於飛行器態勢的控制; 

 

「九五」期間,在科技部的大力推動下,國外軟體壟斷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中國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產業已經初步形成;「十五」期間,中國的地理信息系統軟體產業必將迎來又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

  

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開展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的必要條件是建設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中國有關部門已建立了10個基礎地理信息數位化生產基地,開展了信息共享與標準化研究,實現了地理信息產品的規模化生產。目前已建成中國1:400萬、1:100萬、1:25萬基礎地理數據集。七大江河流域重點防範區1:1萬和1:5萬基礎地理數據集。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以推動空間信息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為目標的國家級空間信息共享和服務平臺」中國空間信息網」於1999年開始建設,現已具雛形。

  

發展遙感前沿技術及應用系統

  

針對目前高光譜遙感、雷達遙感,大數據量遙感圖像並行處理,多種數據融合和快速更新等遙感的前沿技術,緊密結合遙感的具體應用,發展了高光譜農作物精細分類模型,形成了水稻信息提取和分類的雷達遙感成套技術,研製了微機大數據量遙感圖像並行處理技術及系統,發展了遙感與地理系統融合處理技術以及地理空間數據的快速生成和更新技術。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技術系統,並在國際合作中得到了應用和檢驗。

  

建立了海洋環境立體監測體系

  

作為一個海洋大國,我國天然海域達485萬平方公裡,海岸線長達 18000公裡。海洋及海岸帶擁有豐富的資源,有12個省(市、自治區)處於沿海地帶,全國50%的大城市,40%的中小城市也在這個地帶,國民經濟總值的60%來自沿海地區。因此,建立海洋環境立體監測體系是我國一項戰略目標。在「九五」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863計劃)支持下建立的海洋環境立體監測體系主要包括:近海環境自動監測技術、高頻地波雷達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海洋環境遙感監測應用技術、系統集成技術以及示範試驗等。

相關焦點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遙感技術從遠距離採用高空鳥瞰的形式進行探測,包括多點位、多譜段、多時段和多高度的遙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強的遙感信息,能提供綜合系統性、瞬時或同步性的連續區域性同步信息,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具有很大優越性。 遙感技術是60年代在航空攝影和判讀的基礎上隨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綜合性感測技術。
  • 遙感考古學
    「七五」期間,在安徽開展了對戰國晚期「壽春古城」的航空攝影考古工作,1996年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了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2002年12月在北京召開了由遙感考古聯合實驗室主辦的「全國第一屆遙感考古會議」;2003年召開了「人類文化遺產的空間認識」香山科學會議;2004年舉辦北京國際遙感考古會議,使之成為交流空間信息考古應用的大舞臺;2005年4月14日,在聯合國科教文總部,中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籤署了一份協議,內容是:中國將加入開放式行動,該行動旨在使用空間技術協助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 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召開
    ​8月22-23日,第二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聚焦跨界融合、賦能百業和遙感強國戰略,800餘名遙感領域頂尖專家、企業精英、行業組織和政府代表參會,論壇隆重發布了國產遙感圖像處理軟體PIE6.0。論壇由中國測繪學會主辦,北京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承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協辦,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宋超智主持論壇開幕式。
  • 百度AI遙感技術勇摘桂冠
    都2020年了,你還不知道遙感技術是什麼嘛?遙感技術可不是咱們日常生活中用遙控器操控空調、電視等家電,也不是小孩子們愛玩的遙控賽車,而是從遠距離感知目標反射或自身輻射的電磁波、可見光、紅外線,對目標進行探測和識別的技術。聽起來超級高大上有木有!
  • 京冀合作利用遙感技術服務農業生產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趙紅梅)近日,北京市農科院國家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石家莊市藁城區,利用小型便捷式速測設備和遙感技術,對玉米各項生理數據進行田間數據採集和監測。通過數據採集及測定得出結論,指導生產。這是京冀合作探索利用遙感技術服務農業生產的一個縮影。衛星遙感技術能實時、快速、客觀地獲取大範圍糧食作物生長全程動態監測信息,可以實現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苗情長勢、氣象災害、病蟲害、產量品質等方面的多尺度時序監測。
  • 中國「高分四號」突破遙感衛星技術五個「首次」
    中國突破了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五大關鍵技術。遙感衛星總體設計技術首攀高軌之峰進行高軌道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設計,世界上尚沒有工程實施的先例。與低軌道相比,設計技術面臨著眾多新難題。與通信、導航衛星領域的「高軌兄弟」相比,高軌道遙感衛星設計又面臨著高穩定度的要求。
  • 遙感地球所與日本東海大學信息技術中心籤訂合作協議
    遙感地球所與日本東海大學信息技術中心籤訂合作協議 2017-01-03 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遙感地球所副所長顧行發(主持工作)與東海大學信息技術中心(TRIC)教授Kohei Cho籤訂合作協議,旨在促進教育和研究交流。   籤約儀式上,雙方分別對各自概況進行了介紹並探討了合作事項。該協議的籤署標誌著遙感地球所與東海大學信息技術中心在科學研究、數據共享和學者互訪方面取得了新的合作進展。
  • 楊鳳瑞:運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剷除罌粟種植行動
    [楊鳳瑞]第六,狠抓禁種鏟毒工作,運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了「天目」行動,在28個重點縣嚴格落實了禁種鏟毒責任制,確保非法種植罌粟和土法加工海洛因問題沒有形成氣候。特別是運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鏟毒行動,提高了主動發現能力,起到了有力的震懾作用。
  • 新技術!國土資源衛星遙感「一張圖」項目通過專家組驗收
    半島記者 於紅靚近日,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土資源衛星遙感「一張圖」項目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據悉,在國家測繪局衛星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積極探索國土資源監測監管新模式、新方法,於2017年初啟動了國土資源衛星遙感「一張圖」項目建設。
  • 中澳日韓牽頭湄公河遙感綜合應用示範啟動實施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獲悉,由該中心和地球觀測組織(GEO)秘書處共同主辦的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系統(AOGEOSS)首屆國際會議5月18日在浙江德清閉幕,大會一致通過並發布《德清行動計劃》,正式啟動實施中澳日韓等國牽頭的湄公河遙感綜合應用示範
  • 衛星遙感「最後一公裡」亟待破解
    遙感衛星是幫助人們從天上「遙遠的感知」(觀測)地面的「眼睛」,這一隻只「天空之眼」高掛太空,「遙望」大地,拍攝傳回的一景景高清影像,讓決策者坐在辦公室裡就可以看雲捲雲舒、颱風運動、黃河狂舞、大地萬千,還可以利用「太空之眼」監測各類自然災害……  近年來,遙感衛星對地觀測技術被廣泛應用於氣象、海洋、測繪、環境監測等社會需求,成為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進行預報和評估的利器,每年挽回自然災害損失達數百億美元
  • 我國遙感科學家發現瀾滄江(湄公河)源精確位置
    我國遙感科學家發現瀾滄江   2002年10月26日20:15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 房寧)中國科學院 遙感專家劉少創首次用遙感技術精確探測出瀾滄江
  • 衛星海洋遙感領域著名專家潘德爐院士:希望更多年輕學子投身海洋...
    潘德爐說,通過智慧海洋建設,實現所有信息互聯互通,打通神經系統,在生態文明建設、資源開發、海洋空間管控能力等方面不斷增強實力。據了解,作為長期從事衛星遙感技術研究的專家,在數十年的學術、實踐生涯中,潘德爐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是我國海洋水色遙感科學和遙感模擬仿真科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國際海洋水色遙感界享有較高知名度。
  • 遙感圖像處理與分析系統
    1.通用遙感圖像處理系統  (1)遙感圖像處理系統GeoImager  GeoImager是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由武漢吉奧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武漢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聯合組織開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遙感數據處理平臺。該系統除具有常規的遙感圖像處理功能之外,具有高光譜數據處理、遙感影像融合、雷達數據處理、基於衛星遙感影像的DEM生成等功能。
  • 遙感專題地圖的製作過程
    遙感製圖:遙感製圖是指利用航空或航天遙感圖像資料製作或更新地圖的技術 遙感專題地圖的製作過程:(1)信息源的選擇(2)遙感圖像處理1遙感圖像的糾正處理:2遙感圖像的增強處理(3)遙感圖像解譯:對增強處理後的遙感圖像,進行專題信息提取(4)編制基礎底圖:①地圖投影的選擇:中小比例尺遙感專題製圖:底圖投影與影像投影一致;大比例尺遙感專題製圖:高斯—克呂格投影②編圖資料選擇與地理基礎更新③ 編製程序(5)專題解譯圖與地理底圖的複合  遙感影像地圖及其編制:遙感影像地圖:
  • 「巴遙一號」團隊故事:打造一流出口遙感衛星相機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趙竹青)9日11時56分,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上天並進入預定軌道。相機負責人胡永力介紹,「當年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號是我國第一顆設計壽命5年出口遙感衛星,解析度2.5m,幅寬30km;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是第二顆出口遙感星,解析度1米,幅寬30km,壽命5年;到了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解析度1米,幅寬達到了60km,壽命達到了7年,實現了新的突破。」
  • 柬埔寨副首相會見遙感地球所代表團
    6月20日下午,柬埔寨副首相索安在其官邸會見了正在柬埔寨出席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7屆大會並對世界遺產地吳哥窟進行考察的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RADI)、國際自然與文化遺產空間技術中心(HIST)代表團。索安高度讚賞HIST和RADI與柬埔寨吳哥窟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局(APSARA)開展的實質性合作,表示將對合作予以全力支持。
  • 遙感衛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從東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再到江南魚米之鄉,思客通過衛星遙感技術,記錄下這個特殊之年的豐收答卷。黑龍江省尖山農場從太空俯瞰,進入收穫季節的北大倉鬱鬱蔥蔥。雙節前後,北大荒集團九三分公司尖山農場、鶴山農場,大豆、玉米、小麥等農作物長勢喜人,收穫的畫卷徐徐展開。
  • 自然資源部第三地理信息製圖院運用測繪遙感技術掃描地災潛伏的隱秘角落
    「我們採用InSAR、LiDAR、傾斜三維、全景航拍等測繪遙感技術,對高位遠程、高隱蔽性的地災隱患進行早期識別,再結合地面排查,空天地一體化鎖定地災隱患點。」部第三地理信息製圖院院長文學虎如是說。這是「8·8」九寨溝地震後該院接到的一項任務:利用測繪遙感技術助力九寨溝地災防治。
  • 雷達遙感監測建築安全和自然災害,「東方至遠」通過InSAR技術實現...
    隨著雷達遙感衛星技術的不斷成熟,通過雷達遙感來監測建築安全和自然災害的方案,成為大規模風險排查的新選擇。這些技術特性決定了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產品能率先實現標準化、規模化和市場化,面向不同行業應用形成穩定的標準化產品。在基建安全和地災排查的遙感應用領域,如何對風險進行定量分析,成為行業比拼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