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黃有效!廣東染病柑橘近5年減少35萬畝
南方農村報2018-04-18 10:18:23
閱讀(1079)
南方農村報記者 史勁草 黃幗蓉 劉慶樂 實習生 劉涵 「廣東農民還想種柑橘,也需要種柑橘!」這句話道出了眾多廣東傳統橘農的心聲。「近年來,廣東柑橘面積減少30%-40%,黃龍病和...
南方農村報記者 史勁草 黃幗蓉 劉慶樂 實習生 劉涵
「廣東農民還想種柑橘,也需要種柑橘!」這句話道出了眾多廣東傳統橘農的心聲。「近年來,廣東柑橘面積減少30%-40%,黃龍病和市場競爭都是關鍵因素。」廣東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曾思堅指出,廣東柑橘振興正面臨著挑戰,但也迎來了機遇期。4月13日,廣東柑橘產業振興暨科學應對黃龍病研討會在廣州從化舉行,行業專家、種植戶、企業代表、經銷商等400多人參加了會議,共同探討廣東柑橘產業振興之策。
新變化:
優質品種增加,黃龍病發病率逐年下降
據了解,近兩年廣東柑橘種植面積雖有所恢復,但荒廢果園面積仍比較大,受黃龍病蔓延的制約,農民被迫改種新作物,卻面臨技術、市場供需不穩定等困境。目前,廣東水果種植面積約1700萬畝,其中柑橘類水果面積400多萬畝,柑橘仍然是廣東的主要水果品種。
「未來,廣東柑橘產業需要做好規劃、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改變銷售理念,堅定高質量發展的決心。」曾思堅表示,經過幾年的品種結構調整和種植規劃,當下,廣東柑橘優質品種比例達到80%,優新品種比例明顯提高。早、中、晚熟品種比例調整也取得進展,早熟品種由10%左右上升至15%以上,晚熟品種由不足10%上升至15%左右。
「廣東柑橘黃龍病防控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階段成效。」會上,廣東省農業廳植保植檢處處長陳喜勞給出了一組數據:全省黃龍病發生面積已從2013年高峰期的118萬畝減少到目前的83萬畝,5年間減少了35萬畝,平均病株率從15%下降到10%以下。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廣東省柑橘產業因黃龍病帶來的損失約40億元。目前,防控手段主要限於防治柑橘木蝨、挖除感病植株和培育無病毒苗木。陳喜勞表示,防控總思路包括嚴格規範苗木繁育和檢疫,積極開展疫情監測預警,落實種植無病種苗、及時挖出病株、統防統治柑橘木蝨等綜合防控措施。以全力遏制柑橘黃龍病蔓延危害,為柑橘產業興旺保駕護航。
新思路:
導向農藥防治木蝨,引種沃柑、茂谷柑等品種
據了解,目前業界一直沿用的防控柑橘黃龍病「三板斧」方法,即砍病樹、殺木蝨、用無病苗,由於統防統治難以組織,「三板斧」的落實往往存在不少困難。
會上,廣東省柑橘黃龍病防控專家小組主持工作組副組長鍾廣炎提出,容器無病大苗技術、網室栽培柑橘兩大新方法,在黃龍病防治試驗階段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結果比傳統小苗早2年,幼樹少暴露給木蝨2年,黃龍病防控壓力相對較小。」鍾廣炎指出,採用容器無病大苗技術,柑橘總有效結果期可延長3-4年,投資回報期縮短一半,還能節省2年成本。
由於柑橘木蝨的發生與新梢密切相關,葉面施藥時間和次數難以控制,常常出現用藥過度且效果不佳的問題。珠江學者、華南農業大學農藥學教授徐漢虹表示,導向農藥與滴灌相結合是防治柑橘木蝨的新方法。
「導向農藥是指能夠在植物體內向病蟲害為害部位定向積累的農藥。一次滴灌相當於四次葉面噴施,防效至少能夠維持一個月以上。」徐漢虹表示,結合滴灌提高農藥有效利用率、省工的功效,利用導向農藥往新梢上傳輸的特點,使農藥的分布與木蝨危害部位相吻合,達到精準施藥、防治害蟲的效果。據了解,該技術目前在廣東惠州、新會等地取得很好的效果。
除了技術創新,廣東不少種植大戶亦引進了沃柑、茂谷柑等新品種。「廣東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都非常適宜柑橘種植,目前的沃柑、茂谷柑、默科特等眾多新品種,在廣東種植基本不成問題。」廣東資深柑橘專家蔡明段表示,除了可以引進新品種外,還應繼續傳承發揚原有的本土優良品種,並將傳統有效的技術措施和現代先進科技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