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愚人節前夕,傳來一個讓人震驚的消息:建築界女魔頭扎哈.哈迪德因病去世,享年65歲。上帝似乎把這個玩笑開大了。
扎哈.哈迪德,這是建築界的一個傳奇,伊拉克裔英國女建築師,被人稱為「女巫」、「女魔頭」。有人誇她特立獨行,也有人說她是瘋子,但不能否認她仍然是當代世界上最優秀的建築師之一。
哈迪德的作品充滿了生命力她的作品很霸氣,佇立在城市中央,像有一股旺盛的生命力噴薄而出。建築大師卡洛斯·吉門內茲曾經這樣評價她:「她讓建築成為都市精力的虹吸管,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噴薄和流動。」
這個拿下「建築界奧斯卡」普利茲克建築獎的設計師,設計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就在我們周圍。
北京望京SOHO
比如北京的望京SOHO,在2014年建成後,從首都機場進入市區的途中一眼就可以看到它,很奪目,一度成為「首都第一印象建築」。
廣州歌劇院
廣州歌劇院在建成前曾經遭遇了哈迪德和她導師庫哈斯的競爭,彼時哈迪德在建築界小露頭角,而庫哈斯已經是業界大神,央視「大褲衩」就是他的作品。
然而最終經過評審,這一次的競爭被哈迪德拿下。建成之後的廣州歌劇院果然成為了廣州城市新地標,在2014年4月被美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今日美國》評為2013年度 「世界十佳歌劇院」,這是亞洲國家的劇院首次入選這個名單。
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
這更像是一個表現力超前的藝術,巨大的白色建築體盤桓在湖邊,以流暢的線條和誇張的造型取勝。又是一個帶有哈迪德鮮明符號的建築體。
香港香奈爾流動藝術展覽廳
香奈爾白色展覽館,是一個呈幾何形狀的環形曲面,極富藝術氣息,而展館的外形正是從香奈兒的菱格紋手袋中獲取的靈感。
BMW中央大廈
德國萊比錫,寶馬汽車公司的中央大樓,這是被認為哈迪德最具顛覆性的建築工程之一,直接將辦公中心和生產大樓連接了起來。置身其中辦公,仿佛身處電影中的未來空間。
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
西班牙薩拉戈薩橋
「我沒有一天放過自己」哈迪德的代表作太多,這是一個高產的建築師,而「哈迪德」三個字顯然已經成為當今建築界的暢銷標誌。她在事業上看起來像是上帝的寵兒,順風順水,以至於有一回在採訪中被記者問:「你是一個幸運兒,對嗎?」哈迪德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很嚴肅地回答說:「不!我堅韌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數倍於他人的力氣!我沒有一天放過自己!」
是的,她沒有一天不在努力:創造作品、與爭議抗衡,因為那些風格鮮明的建築作品為哈迪德帶來了不少爭議。比如就在2015年年中,她通過國際競標勝出的日本東京奧運會場館設計方案,因為日本國內掀起的反對聲潮,最終被日本政府「槍斃」。
類似的事情還有1994年,哈迪德拿下英國威爾斯卡的夫灣歌劇院競圖方案一等獎,結果卻遭到了反對。因為他們不願意讓一個口音濃重、深色皮膚的女移民來主持重要文化建築的建設。
實際上,哈迪德的很多奇思妙想都只能安靜地躺在圖紙上,甚至她曾經一度被稱為「紙上談兵」的建築設計師。主流建築師羅伯特·亞當也曾經公開批評她的作品不合適,說「只是滿足她孩子一樣的玩興」。
她把自己嫁給了建築對於哈迪德來說,爭議和掌聲也許是並存的,在飽受爭議的同時,也不乏賞識哈迪德的伯樂。比如1982年,在香港舉行的國際建築競賽上,哈迪德獲得了一等獎,這個賽事讓她在建築界初露鋒芒。但有趣的是在這次比賽中,初審時她的作品就被淘汰了,後來是日本建築家磯崎新無意中從一堆廢紙堆裡發現了她的設計。磯崎新說:「我被她獨特的表現和透徹的哲理性所吸引。」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哈迪德作品)
之後,哈迪德在各大賽事中屢屢獲獎,在世界各地的各大城市中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張揚的、鮮明的哈迪德風格建築物,這些都成了這個建築界的女魔頭設計師留給人間的珍貴禮物。
(△義大利南蒂羅爾梅斯納爾山Corones博物館 哈迪德作品)
只是現在,這個大膽又特立獨行的設計師去了,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65歲,沒有戀愛、沒有結婚、沒有孩子,一心撲在建築上。在男性掌握話語權的建築界摸爬打滾:與性別抗衡、與爭議抗衡、與傳統意識抗衡、以不屈的勇氣和鮮明的作品做出了漂亮的回應,最後終於成為了建築界的一個傳奇。
只是現在,也許是上帝也想有一棟引人注目的建築大樓了吧……
最後一句:致敬大師,一路走好。
(版權歸橘子娛樂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