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市民手工藝大賽作品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展出 每件手工藝品背後都有一顆「匠心」
陸佳穎在修復瓷器。
作為2016上海市民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由寶山區、上海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主辦的2016上海市民手工藝大賽吸引了大批手工藝人。日前。以「妙手生花」為主題的2016上海市民手工藝大賽塵埃落定,產生了100位民間達人。大賽作品成果展在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舉辦,至4月25日結束。每一件獨具匠心的手工藝品背後,都有一位為之傾注心血的「匠人」。
上海少女景德鎮學藝10年
陸佳穎是典型的都市少女,愛逛街愛打扮,還有點小叛逆。因為學美術,也想出去闖闖,高中畢業後便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雕塑。讀完本科讀碩士,還在當地開了工作室。2015年,陸佳穎在景德鎮待了10年後被父母「揪」回上海,但她提了一個要求,「讓我繼續做陶瓷雕塑這一行。」
記者見到陸佳穎的時候,她正在永嘉路上一間茶館教學,當天教的是金繕修復。一位學員正在她的指導下,修復一隻破損的紫砂茶壺。陸佳穎說:「金繕就是用純天然材質修補殘缺器物的一門技藝。金繕修復適用範圍很廣,用於瓷器和紫砂器居多,也可用於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
從已經修復好的一些瓷器來看,原來破損的地方,不僅完美粘好,還多了一層金漆的裝飾效果。不過,這樣的修復周期至少兩個月,金漆的部分大約5天可以完成,之前漆的基礎部分要花半個月左右。「金繕的本意在於,面對不完美的事物,用近乎完美的手段來對待。」
這次,陸佳穎聽說市民手工藝大賽,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參賽。她的微型瓷雕作品《騎鹿老者》是個高度不過12.5釐米的作品,配有紅木底座,精細地刻畫出高士瑤池赴宴的場景:神鹿昂首急蹄,高士褒衣博帶,不徐不疾。既可以安置於架上案頭,也可以把玩於股掌之間。
陸佳穎說,這個作品用時差不多4個月。先在紙上畫草圖,之後完成泥稿、調整造型,再用石膏翻模,將不同部位切下,用泥巴印出坯,拼接起來刻畫細節,再晾乾,在窯爐裡低溫素燒後上釉,最後高溫燒,方能完成。
陸佳穎說,在上海,除了一些體驗性的陶吧外,這樣的陶瓷藝術工作室幾乎沒有。目前她才剛剛起步,僅能勉強維持生計。「我願意背水一戰。」這位上海姑娘倔強地說。
55歲的她始終醉心布娃娃
對今年55歲的印明燕來說,童年的美好回憶都寄托在她親手製作的布娃娃身上。
在那個穿衣服簡單樸素的時代,印明燕常對衣服做些簡單修改,換個領子或是加條花邊,給娃娃設計衣服成了印明燕最大的樂趣。沒想到,這個愛好一直延續下來,以至於退休後的她,乾脆在南翔買了間房作為工作室,專心布娃娃創作。
在本次市民手工藝大賽中,印明燕的參賽作品是一個以中國紅為主色調的布藝娃娃。娃娃的肢體材料選用呢絨,接近皮膚質感。娃娃身著大紅色的織錦外衣,上衣採用對襟設計,扣子呈玉如意造型,衣服上還裝飾有花卉圖案。娃娃的麻花辮則挽成兩個髮髻,極具傳統美。手串、手鐲、繡花鞋等細節細緻考究,懷中還抱著一個微型琵琶,儀態大方。
不少人看到這個娃娃後,十分驚豔,感覺她就像中國版的「芭比娃娃」。印明燕給作品取名「憶童年」。印明燕的童年,在曹家渡一條老弄堂裡度過。她說,每每看到這個娃娃,就會想到童年時嬉笑的場景,「童年回憶好像一場夢,每當製作布娃娃的時候,我就沉浸在夢裡。」
印明燕製作的布娃娃獲得過不少榮譽。在1997年的一次中國民族布娃娃設計大獎賽中,她製作的三個頗具中國風、取名「妮妞系列」的布娃娃獲得一等獎。2006年和2007年,市婦聯舉辦過兩屆手工藝大獎賽。印明燕把經過改良的布娃娃送去參賽,連續兩年獲得二等獎。
從設計到完工,一個布娃娃往往要花去印明燕半個月至一個月的時間。第一步要在紙上畫出每片布料的形狀,按著圖紙裁出布料。印明燕還採用傳統刺繡方法,繡出娃娃臉部細節和神態,還專門買來柔軟的全羊毛開司米料,給每個娃娃手工編織獨一無二的髮型。
為了製作帶有民族特色的布藝娃娃,每每出遊,她都會留意和收藏一些民間土布和飾品。未來,印明燕計劃用多隻布娃娃設計一個場景,演繹不同故事情節,賦予布娃娃更多內涵。
他在髮絲上刻「愛的詩章」
在纖細的頭髮上刻字,而且一刻就是上百個,手工藝達人周譽坤最近就拿出這麼一件發刻作品:在一根8.5釐米的髮絲上刻下270個英語字母,以優美的手寫體寫成「愛的詩章」。
周譽坤專注於微雕這門手工藝30多年。他說,自己的這項手藝就是「用刀尖跳舞」。周譽坤的作品得依靠顯微鏡放大後才能欣賞。髮絲上的字母採用優美考究的手寫體,刻字的內容則取自聖經上關於「love (愛)」的闡釋,取名「愛的詩章」。周譽坤帶著這件作品參加2016上海市民手工藝大賽。
周譽坤的父親也是一位手工藝多面手,在父親指點下,周譽坤很小就開始練習書法與篆刻,並展現出很強的天賦。上高中時,周譽坤的篆刻技藝愈發純熟,開始挑戰微雕這項手藝。他的第一件微雕作品是用牛角雕成的高山和流水,只有大拇指大小。山的背面還刻了一首小詩,仿佛一幅古典水墨畫。「那時我還沒有顯微鏡,只能肉眼湊近才能調整作品的細節。」
微雕常用的材料有象牙、白玉、牛角等硬質物品。要在人發這樣細軟的材料上雕刻,對於周譽坤而言可謂終極挑戰。第一次真正嘗試人髮雕刻是在1995年。一根頭髮直徑不過0.2毫米,即使在顯微鏡下放大60倍,在從上而下刻前三個字的時候,根本無法看到刀鋒,完全憑感覺刻。周譽坤說,要在頭髮上刻字必須摒除雜念,「靜下心來刻字的時候,我感覺整個人處在靜止狀態。」
6個月中,他經歷無數次失敗,最終成功在一根0.982釐米長的人發上刻成243個英文字母,那是《高山流水》等10首中國著名古箏曲目,這件作品被收入當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隨後他創造了在一根髮絲上刻下251個字母的紀錄。2011年,他又用楷體在一根5.86釐米長的人發上,由上至下刻了276個字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記者 周楠 實習生 蘇昊煒)
(責編:嚴遠、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