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人來說,大邱上一次備受世界矚目還是在2002年,它曾是韓日世界盃的舉辦城市之一,而這一次因為「31號病人」的出現,大邱成為了韓國抗疫最中心的戰場。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欄目採訪了兩位目前生活在大邱的中國留學生,聽聽在疫情中心的他們是如何保護自己。當地學校、社區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疫情下的大邱是否如傳言那麼恐怖?
曹先生:「31號病人」出現後,大家終於都戴起口罩高中畢業後,我來到韓國留學,在大邱一住就是10年,如今在一所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
春節結束後,我本來訂了2月17日從南京飛釜山的航班,但因為國內疫情爆發,航班被取消了,隨後經歷了反反覆覆的改籤,終於趕在所有航班停飛前抵達大邱。
2月16號剛到的時候,韓國的疫情還不是很嚴重,只是偶爾從電視裡看到一兩例的確診報導。城市裡也沒有恐慌的感覺,不管是街上還是便利店、超市的營業員,戴口罩的人仍然很少。回來的那天,我還和往常一樣,去外面的餐館吃飯。
大邱當地的肯德基KFC快餐店仍然在營業,不過客人明顯減少了。 曹先生 圖轉折點是「31號病人」的出現——2月19日,韓國大邱市一位61歲、代號為「31號病人」的女性被確診新冠肺炎。據韓媒報導,該女子在感染期間參加了多場「新天地教會」的禮拜活動,韓國對外發布稱其為「超級傳播者」。
「超級傳播者」出現後,韓國感染人數每天都翻倍地增長,大家也逐漸意識到情況不一樣了。
最明顯的改變是,街上90%以上的人開始戴口罩了。但隨著買口罩的人越來多,韓國也出現了物資短缺的現象。政府開始制定政策,優先把口罩發往重災區,市民排隊購買。韓國一些藝人、企業也開始進行捐助。
在大邱,大部分外國留學生在校外租房子住,也因此,學校正對面的整條街道,形成了很多留學生的聚居地。
疫情發生後,學校給我打來電話,確認我的返校時間,隨後通知我,先在出租屋裡自行隔離14天。隔離期間,學校每天還會打電話確認我的身體情況。如果住在學校裡,學校會安排一人一間房,每日三餐配送。開學後,沒有結束隔離的學生也可以在家上網課,可以說相當嚴格了。
不過眼見著大邱的疫情越來越嚴重,出於安全的考慮,一些中國留學生也不敢回來了。我有一個朋友當時已經從仁川坐車回到了大邱,但最終抵不過對疫情的恐懼,立刻又坐火車去了釜山,趕上當天的航班回國了。
韓國政府對這次疫情的控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得不錯了。但我認為這些措施不足以阻斷疫情的發展。現在在大邱,仍有80%以上的餐館、超市、公共運輸是營業的,一些聚集性場所也還沒有對出入人群採取測體溫等措施。另外,醫療資源日益緊張,大邱還有很多確診的病人沒辦法住進醫院。
不過最近,政府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開始尋找一些社會資源,計劃建立類似於中國「方艙」醫院的設施,按照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類。嚴重的立即進醫院治療,症狀比較輕的可以先進入「方艙」隔離治療。
超市裡的物資還很充足,沒有出現搶購的現象。曹先生 圖大邱是韓國第四大城市,距離釜山只有100公裡左右。但近幾年來,隨著釜山、仁川等周邊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它的光芒被掩蓋。這次,疫情意外地讓大邱「出名」了。同時,由於「31號病人」與新天地教會的關係,有些人對大邱也產生一些誤解和偏見。
據我所知,在韓國創立教會的門檻的確比較低,並且還有各種避稅的優惠,因此韓國的宗教團體魚龍混雜不足為奇。對那些不正規的教會,韓國人有一種特別的稱呼,叫做「是而非」,從漢字的字面上理解,就是「似是而非」的意思。
在韓國的街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一幕,教會成員在街上發傳單,傳單裡常常會附送一些小餅乾或者小零食,偶爾還會開車接送市民去體驗教會活動,因此老年人是比較容易「上鉤」的群體。另外,一些剛來韓國的留學生也會成為教會的目標,他們會以舉辦「交流會」或「練習韓語」的名義吸引留學生,建立了聯繫後,又用各種方式來「引誘」入教。
剛來韓國的時候,我也曾在一個韓國朋友的邀請下,無意中參加了一次「特殊」的教會活動。那天,教會裡有很多人在祈禱,95%以上都是韓國人,沒有其他外國人,但讓我感覺非常奇怪的是,這些韓國人的中文都非常流利,並且正在用中文進行祈禱。
那次「離奇」的經歷後,我再也沒有去過那裡。大概過了一兩年,偶然聽朋友談起,才知道那是個劣跡斑斑的「是而非」教會。
大邱當地的梵魚大教堂 曹先生 圖剛來韓國的時候,我對大邱的第一印象是,這裡的城市建設遠沒有中國那麼先進,發展也沒有那麼迅速。但大邱民風淳樸、生活節奏比較慢,物價水平遠遠低於釜山和首爾。這裡風景也很秀麗,中國有「五嶽」,韓國也有個「五嶽」,大邱,最著名的景點八公山,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中嶽嵩山。另外,壽城湖(是日本佔領時期挖掘的一個人工湖)是老百姓休閒散步的好去處,周圍遍布著很多高級餐廳。大邱還有一條知名的綜合性購物步行街,叫「東城路」,在全國也是數一數二。
大邱著名的「金光石之路」也是很多韓劇的取景地。 曹先生 圖很多人還不知道的是,大邱還是一個出美女的地方,走出了好幾位「韓國小姐」,並且它是韓國唯一一個女性比男性多的城市。
疫情發生之後,的確聽說有一些在韓華人遭遇了不太好的事情。不過,回來後,我收到了韓國朋友贈給我的十幾個口罩,去年偶然結識的一位修車廠老闆還特地打電話詢問我是否安好,他說等疫情過去後,邀請我去他那兒玩。
大邱「金光石之路」上的塗鴉 曹先生 圖杜先生:學校、政府做的還不錯,但情況仍然不樂觀2008年底,我來韓國留學,現在是慶北國立大學博士三年級的學生,專業是植物生命科學。
1月底,韓國疫情還未爆發,大邱更是一例確診患者都未出現。為了防止疫情升級耽誤工作,我決定於2月4號從國內回到了韓國。
在韓國機場入關就用了將近一個多小時。先是測量體溫,然後填寫申報表,留下有效的聯繫方式,工作人員會在現場給你打電話,確認電話有效後才允許通過。並且,按照韓國政府當時的規定,入境後我必須居家隔離14天,每日在線填寫自測診斷檢查。
韓國CDC要求入境人員在14天隔離期間每日填寫自測診斷檢查 杜先生 圖2月17號晚上,算了下差不多隔離期結束,我開始為第二天返校工作做準備。沒想到,「31號病人」 就在這時候出現了。學校很快發來通知,要求我們交叉上班。 一天之後,由於疫情進一步升級,實驗室宣布臨時關閉。於是我又回到「居家隔離」的日子。
其實在我們的研究中,也經常會接觸到一些病菌,以及對應的菌株培養等工作,因此對自我防護有一定經驗。在國內時,我經常和教授聯繫,向他介紹國內的疫情防控情況。因此「31號病人」出現後,教授很重視,立即做出了關閉實驗室的判斷。沒想到沒過多久,實驗室所在的教學樓裡果真出現了一個確診病例,當日便立刻進行封樓和全面消毒等措施。
大邱的超市仍然在營業 曹先生 圖回韓國後,我每隔3~5天出門採購一些生活用品。最初,路上也只是部分人戴口罩,「31號病人」出現之後,基本上所有人都戴了。 社區也在樓道口放置洗手液,居委會還向每個住戶發放口罩。
韓國的大學一般在3月2日開學,開學前會出現聚會的高峰期。學校周邊的小酒館、小飯店雖然仍在營業,但吃飯喝酒的人明顯減少了。從上周開始,韓國的學校也陸續頒布了延期開學的通知,甚至有些學校允許外國人休學在家(韓國的大學有休學制度,但一般不適用於外國留學生)。
據了解,大邱市民目前可以在郵局排隊購買口罩,每人限購5個口罩。視頻截圖除首爾外,韓國有6個廣域市(也就是中國直轄市的概念),大邱是其中一個。這裡也是韓國赫赫有名的三星集團的發源地。大邱的櫻花很有名,每年三四月的開花期來臨,和中國的武漢大學一樣,很多市民和遊客也會來我們大學賞櫻花。
記得剛上學的時候,有位韓語老師曾開玩笑地教我如何區別大邱人和首爾人,說首爾男人和女朋友一起坐計程車,會先給女孩開車門,讓女孩先上車。而大邱男人則自己先坐上去,然後把車窗搖下來,對女孩說:「上車」。
2009年暑假我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韓國全境之旅。記得有次在一個小城市的飯店吃飯,臨走時,飯店的大媽知道我是中國人後非但沒有收我錢,還贈送我兩隻牙膏,因為她以為中國沒有這些東西。
至少一半以上的韓國人是沒有出過國的,更不曾去過中國,他們對世界的了解還停留在一些久遠的年代。不過隨著兩國交流越來越緊密,今天的韓國人也更了解中國了。
有次我去修手機,在修理中心大廳排號等待,看到有兩個技師身上掛著牌子,低頭站在自己的工位。那時我的韓語已經不錯了,我看到牌子上寫著:「對客戶態度不好,罰站兩小時」。也難怪,韓國人經常開玩笑說:日子過得最憋屈的工作就是客服中心了。
大邱的百貨大樓一般是晚上9點左右關門。如果你在8點40分左右進去,等你出門的時候,就會看到所有的店員齊刷刷地站在門口,向你鞠個躬,目送你離開,奉行「顧客是上帝」的韓國服務業的確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總體上,在大邱生活這麼多年,接觸的當地人都非常友好。疫情發生後,有韓國朋友特地給我寄來口罩和防疫用品,我也經常向他們普及疫情的知識。
開往大邱的中國物資捐贈車 杜先生 圖可以感覺到,大多數人對政府的防疫措施還是持肯定的態度,比如連續十幾天沒有境外輸入病例,說明在對外控制上,政府的措施還是有效的。並且韓國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也很負責,市民如果懷疑自己感染,可以撥打1399(韓國CDC的熱線電話),撥打之後,CDC會立刻派救護人員進行對接。
我們學校的慶北大醫院也被選中作為新冠肺炎的收治定點醫院,然而隨著國內的疫情不斷加重,很多校醫院教授都表示現在收治的壓力太大了。韓國全國上下每天有數百確診病例出現,數萬人在等候檢測,我不知道大邱的醫療資源還能堅持到什麼時候。所以目前的情況還很不樂觀。
2015年,韓國發生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疫情,當時我也在韓國。不過那時對我而言生活沒受到什麼影響,也沒有嚴重到每個人出門都要戴口罩的程度,這次完全不一樣了。
中國大使館和留學生自發組織援助活動,給大邱市民發放口罩。 杜先生 圖目前,韓國醫生協會也呼籲全國的醫護人員支援大邱。駐韓國的中國大使館和當地中國留學生們也發起了一些援助活動,許多中國留學生走上街頭,給市民發放口罩,奉獻我們力所能及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