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農業生產中,教授農民掌握一門技術顯然是讓農民增收的好辦法。
在我國的一些偏遠地區,由於農業技術的落後,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不少農民忙活了一年也見不到多少收成。而在浙江松陽縣,近年就通過農業科技讓許多貧困群眾擺脫了貧困。
在浙江松陽縣,有一個特殊的科技特派員也幫那裡的村民賺了不少錢。
邱邦其是個老蜂農,一直用圓桶養蜂。今天縣裡科技指導潘偉松和麻功佐帶來的新蜂箱是挺好看,可是自己從來沒用過,能不能把蜜蜂養好,他心裡還是有點犯嘀咕。
浙江省松陽縣畜牧局副局長 潘偉松:我們整縣推廣這個活框養殖以後,很多農戶接受不了,因為這個活框養殖必須有新技術,從技術層面來講,我們也是挨家挨戶去指導他們,怎麼把這個圓桶蜂的蜂移到活框養殖這一塊。
看出了邱邦其的擔憂,潘偉松和麻功佐決定現場示範移蜂的技術。移蜂的過程並不簡單,尤其在陰雨天更麻煩。因為下雨天蜜蜂會躲在蜂箱裡休息,這時候如果發現有人移動蜂箱,就會集體出動蟄人。但是為了能讓邱邦其儘快接受這項新技術,潘偉松和麻功佐還是決定冒險試一試。
潘偉松:之前這個圓桶蜂一般產量只有6—8斤,活框養殖了以後,產量就達到14 、15斤,最多能達到20斤左右。
圓桶養蜂一年只能割蜜一次,中間環節的品質沒法控制。而且每年春季,有新蜂王誕生的時候,老蜂王就會帶著一些蜜蜂離開蜂箱,這也是最讓蜂農們無奈的分蜂,一旦出現分蜂,蜂蜜的產量就會直線下降,直接影響收入。
而這種新的養殖技術,不但可以隨時查看蜂箱裡面的情況,也能夠人為控制蜜蜂的數量。而且蜂箱上面還設計了隔板,保證蜜蜂不會受風吹日曬的傷害,從而能產出品質優良的蜂蜜。
這樣的養殖技術是麻功佐自己摸索出來的,他多數時間也幫著縣裡做田間推廣,把先進科學的養蜂技術傳授給原來的養蜂人。
金銘中華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創始人 麻功佐:這個全部封蓋了以後的蜂蜜叫成熟蜜,裡面都是蜂蜜,達到一定濃度的蜂蜜特別香。
成熟蜜就是這些已經被蜜蜂用蜂蠟完全封住的蜂巢蜜,口感和營養價值都比普通蜂蜜要好,也能賣上好價錢。如果以後推廣開來,蜂農的收入肯定會提高很多。
麻功佐家裡從爺爺輩就開始養殖中華蜂,算是蜂農中比較有經驗的。2014年麻功佐辭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到松陽縣成立了合作社開始養蜂。
金銘中華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創始人麻功佐: 光有這個傳統的養殖技術不行,肯定要現代化更科學的,很多專家專門研究如何提高品質,如何培養好中華蜂的蜂種,我自己到外面學習,跟外面的專家打交道比較多。
有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家族經驗,加上新的推廣理念,麻功佐的蜂蜜賣得非常好。銷路打開以後,麻功佐開始跟村裡的蜂農合作。
整個松陽縣有800多養蜂戶,其中低收入農戶就佔了近四分之一。蜂農辛苦一年,卻因為沒有好的技術而賺不到錢,這讓麻功佐覺得非常可惜。他把在外面學到的科學養殖法毫無保留地教給村裡的蜂農,蜂農在養殖過程中遇到問題,他再轉述給外面的專家。就這樣,麻功佐成為了專家和蜂農之間的紐帶,讓科學技術變得更加簡單易懂,也被蜂農稱為土蜂科技特派員。
從2014年到現在,麻功佐已經幫助松陽縣的蜂農增收了300多萬元。年近70歲的王秀芳就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
潘偉松要把王秀芳的蜂巢蜜拿去做專業檢測,如果營養價值高於普通蜂蜜,就可以推廣王秀方的蜂巢蜜,價格也會比普通蜜高出不少。
王秀芳以前是低收入農戶,過去家裡只有十個圓桶蜂箱,一年最多產出80斤蜂蜜,品質也一般,一年賺兩三千元,除了送家人和朋友,幾乎沒什麼收入。那時候,王秀芳每個月都要省吃儉用,一件汗衫都要穿到發舊。
看著別人賺錢,王秀芳心裡很著急,2015年的大年初一,他就跑到了麻功佐家,想讓他幫忙換蜂箱。
自從換了活箱養殖後,王秀芳的收入翻了一倍。後來麻功佐還把跟專家學來的人工育王和人工分蜂技術教給了王秀芳,兩年時間,王秀芳把蜜蜂發展到了100多箱,去年的淨收入就有四萬多。
好學的王秀芳還憑藉著木工手藝,開始自己研究製作蜂箱,這樣可以節約一部分成本,做多的蜂箱還可以賣給其他蜂農,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如今王秀芳的日子過得非常舒心,不但自己有了積蓄,還完成了年輕時的夢想,去北京旅遊。他說如果以後蜂巢蜜賺到更多的錢,還打算去更遠的地方旅遊。
在浙江麗水,像王秀芳這樣通過農業科技獲得受益的低收入農戶有很多。無論是養殖業還是種植業,數以百計的科技特派員奔走在各處的田間地頭,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半小時觀察】科技力量 助推精準扶貧
知識改變命運,科技帶來財富。科技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讓農民增收致富,這些作用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關鍵是如何做。
實踐證明,我們要用好「土秀才」,進一步重視農村基層科技人員的培養使用,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完善建立農業科技的市場化機制,讓科學技術真正成為扶貧攻堅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