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小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提斯拉瓦(Bratislava)的位置十分有趣,處於斯洛伐克、奧地利、匈牙利三國交界處,遠離斯洛伐克的大部分地區。布拉提斯拉瓦距離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直線距離不過60公裡,車程僅一個多小時。這讓布拉提斯拉瓦像是一個奧地利城市。
山坡上的堡壘
布拉提斯拉瓦地處阿爾卑斯山脈與西喀爾巴阡山脈之間的河谷,多瑙河與摩拉瓦河交匯處附近的平原與小丘陵地帶。早在公元前5-4世紀,凱爾特人在這裡以石牆和土牆建造了城市的雛形。隨後羅馬人、匈奴人、日耳曼人、西斯拉夫人都在這裡建造城堡,西斯拉夫人還建立了大摩拉維亞帝國,因此布拉提斯拉瓦被視作西斯拉夫人的發源地。但直到公元907年,才有了關於布拉提斯拉瓦的文字記載,被稱作"山坡上的堡壘"。此時布拉提斯拉瓦處於匈牙利帝國治下,匈牙利在這裡修建堡壘,並給了當地很高的自治權。
紅色標記處為布拉提斯拉瓦的大致位置
在13、14世紀,斯洛伐克因為開採金銀而成為匈牙利最富有的地區。1526年奧斯曼土耳其歷史上最偉大的蘇丹蘇萊曼一世率5萬大軍進攻歐洲,匈牙利2.5萬軍隊在莫哈奇全軍覆沒,國王拉約什二世落水身亡。但在布拉提斯拉瓦城下,土耳其人遭遇強烈的抵抗,始終無法突破,因而未能佔領匈牙利北部的斯洛伐克。
因為宗教矛盾,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眼見匈牙利戰敗,趁機將匈牙利北部納入版圖,奧地利國王斐迪南加冕匈牙利國王,並將匈牙利的首都遷至布拉提斯拉瓦,以利於抵禦土耳其的進攻。從此這裡開始使用德語名字普萊斯堡(Preβburg)。不光是匈牙利的政治與文化中心轉移到布拉提斯拉瓦,奧地利的十幾位國王與瑪麗亞·特蕾莎女王都在布拉提斯拉瓦加冕。尤其是特蕾莎女王,在她的支持下,布拉提斯拉瓦變得空前繁榮。但是統治階級依舊以匈牙利人為主,大部分斯洛伐克人只能上匈牙利語學校,使用匈牙利的文字,政治地位很低。
瑪麗亞·特蕾莎與她的兒女們
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半世紀,1683年,土耳其人在維也納城下被波蘭翼騎兵擊敗,從此再無力染指歐洲。匈牙利奪回了失去的領土,但是對斯洛伐克人的壓迫沒有改變。不過相對和平的環境讓斯洛伐克的手工業與礦產開採得到了發展,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小知識分子逐漸覺醒。18世紀開始,斯洛伐克民族復興運動崛起,他們推廣並規範斯洛伐克語,創建斯洛伐克語報紙。
維也納之戰油畫
19世紀中葉,法國的革命讓歐洲各國的民族主義運動迭起,斯洛伐克人受到鼓舞,開始了更激烈的反抗匈牙利的運動。匈牙利一邊壓制斯洛伐克的民族主義,一邊宣揚匈牙利民族主義,反抗奧地利的統治。1867年,奧地利在與普魯士的戰爭中失敗後,被迫變成二元帝國,奧匈帝國就此誕生。這讓斯洛伐克民族運動更加艱難。許多斯洛伐克人選擇出走海外到美國與加拿大,在美洲培養斯洛伐克民族意識。
奧匈帝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腐朽的奧匈帝國暴露了自己的虛弱。斯洛伐克人看到了民族獨立的希望。同時,奧地利境內的捷克人也處於民族獨立運動中。捷克人主要分布在波西米亞、西裡西亞、摩拉維亞三個省,因為煤炭資源豐富,近代工業發展十分迅速,在20世紀初,捷克人為主的三個省的工業產值佔奧匈帝國的80%。同時先進的思想讓捷克人眼見更加開闊,看不起老邁的奧地利。
在1918年一戰即將結束前,日後的捷克斯洛伐克外長、捷克人貝奈斯的努力讓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戰末期得到了法國的支持。他將被協約國俘虜的捷克人以及在海外的捷克移民組成軍隊為法國效力,與德國以及剛剛誕生的蘇維埃作戰。巴黎和會上,法國支持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以"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理事會"的身份享受戰勝國的待遇。
一戰前後各國版圖變化
日後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馬薩裡克則在美國四處拜訪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等中東歐移民,為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造勢。打著民族自由、獨立招牌的馬薩裡克深得美國人同情,美國政府也樂得讓德國進一步分裂,更何況捷克斯洛伐克還將是一個堅決反蘇的國家。
有了法國和美國的支持還不夠,捷克與斯洛伐克要想獨立還需要有另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有一個佔絕對多數的主體民族。在奧匈帝國解體前捷克與斯洛伐克的疆域內,捷克人共有680萬,斯洛伐克人190萬,德意志人300多萬,另有74萬匈牙利人與50多萬其他民族。這意味著,無論是捷克人還是斯洛伐克人,在各自的領土內都不佔絕對多數。此時若想獨立,將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當作一個民族——捷克斯洛伐克人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儘管兩個民族在歷史上從未有過交融,彼此間也有諸多不同點,為了獨立,兩個民族選擇了合作。
1918年10月28日,原奧地利治下的波西米亞、摩拉維亞、西裡西亞三個省,與匈牙利治下的斯洛伐克省合併成新的國家,也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作為最大的城市,自然而然成為了首都,第二大城市普萊斯堡改成了斯洛伐克語名字,也就是布拉提斯拉瓦,斯洛伐克語意為"斯拉夫人兄弟"。
只是獨立之後的好日子沒有多久,斯洛伐克過去是由匈牙利人統治,雖然生活條件尚可,但脫離匈牙利後,缺少知識分子的斯洛伐克人無法填補匈牙利人離開的空白。相比之下,捷克憑藉煤礦等資源發展出了工業,經濟更發達,受教育程度更高,擁有更先進的技術,因此捷克人佔據了斯洛伐克的上層社會。總統馬薩裡克承諾給斯洛伐克人的權利卻未能兌現,沒有給予斯洛伐克應有的自主權利。
除去經濟上的差距,兩個民族間性格與思想上差距也很大,捷克人思想偏激進,喜歡革新,追逐潮流,試圖淡化宗教的影響,斯洛伐克人則保守,堅守宗教傳統。就連飲食習慣也不同,捷克人喜歡喝啤酒,比爾森釀的啤酒堪稱世界一流,斯洛伐克人則喜好葡萄酒。
捷克比爾森啤酒廠,建造於1842年
對捷克不滿的斯洛伐克人開始爭取獨立,這得到了希特勒的支持。在奧地利被德國吞併後,蘇臺德地區成為了希特勒分裂捷克斯洛伐克的楔子,捷克斯洛伐克境內90%的德意志人聚集在這裡。斯洛伐克人的獨立願望削弱了捷克斯洛伐克,使他們無力對抗德國的侵略,而英法等國則選擇綏靖政策。波蘭還落井下石,趁機奪回了被切申地區(波蘭語為切辛)。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吞併後,納粹德國在斯洛伐克建立了傀儡政府。
1945年4月9日,蘇聯紅軍解放布拉提斯拉瓦,隨後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解放,斯洛伐克傀儡政府被推翻。二戰後,蘇共支持捷共復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在蘇聯的統籌下,工業較落後的斯洛伐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斯洛伐克人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因為產業結構的原因,斯洛伐克與捷克的生活水平差距並沒有縮小。同時,在新的國際秩序下,捷克不再擔心被奧地利吞併,斯洛伐克也不再擔心被匈牙利吞下,兩個民族合併的理由消失了,剩下的便只有矛盾。
二戰後的捷克斯洛伐克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改為聯邦制,並進一步縮小聯邦政府權力範圍,試圖緩和矛盾。但東歐劇變導致國家經濟嚴重衰退,斯洛伐克人將經濟問題歸結於捷克人的領導不力。不過根據民調顯示,大部分斯洛伐克人不願意兩國分裂。但1992年7月17日,斯洛伐克總理梅恰爾所控制的斯洛伐克議會宣告斯洛伐克主權地位,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維爾辭職。捷克總理克勞斯與斯洛伐克總理梅洽爾展開談判,梅洽爾堅決要分裂,克勞斯也不想強留。經過投票,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不復存在,因為兩國是和平分手,所以被稱為"天鵝絨分離"。
梅洽爾
獨立後的斯洛伐克在首都的選擇上沒有太多選擇,布拉提斯拉瓦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城市,也是政治與經濟的中心。斯洛伐克的東部大部分被西喀爾巴阡山脈佔據,且西喀爾巴阡山脈與周圍平原的落差極大,大部分地區都不適合居住。只有布拉提斯拉瓦附近平原較多,因此自古以來布拉提斯拉瓦及周邊就集中了斯洛伐克大部分經濟活動。同時布拉提斯拉瓦地處多瑙河畔,運輸便捷,航運中心的地位是國內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
多瑙河上的UFO大橋
斯洛伐克東部與南部鄰國是匈牙利、波蘭,西部則是捷克與奧地利。斯洛伐克的經濟以外貿為導向,出口大於進口,將首都放在布拉提斯拉瓦,在經濟上能與西方的發達國家有更多往來。維也納與布拉提斯拉瓦形成的都市圈也有利於發展經濟。更何況布拉提斯拉瓦被視作西斯拉夫人的發源地,雖然地處西南邊邊陲,但在斯洛伐克人心中是中心地位
斯洛伐克行政區劃
如今布拉提斯拉瓦新城古城分處於多瑙河兩岸,一邊是哥德式城堡,一邊是現代化都市,在多瑙河的環繞下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