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按筆畫排座位到「輪流坐莊」
在2009年之前,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的座位安排,首先按省、市、自治區,以及界別的固定安排排序;其次根據代表、委員的姓氏筆畫確定其座位。
這種安排方式在一屆五年之中沒有變化。這就造成有的代表、委員每次都坐在靠主席臺的前面,像姓一、丁、刁、於的代表、委員。而姓葛、蔣、謝、韓等代表、委員則一直坐在後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對居中,邊遠地區相對「邊遠」。
2009年,為了體現平等原則,全國「兩會」在座位安排方面首度作出調整,除列席和旁聽大會的人員在固定區域就座外,35個代表團代表席次每年都要輪換。每次將有五分之一的代表(或委員)距離主席臺最近。從而依此類推。最後一次大會,最後座位的代表將成為最前位置的代表。
以本次人代會為例,去年大會期間,在會場中間區域按列就座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7個代表團今年將分移至會場兩側,其他28個代表團相應地向會場中間區域移動。這樣,以7個代表團為一個單位,一屆人代會5年下來,各代表團都有機會在會場中間區域就座。同時,每個代表團中坐在前面五分之一左右的代表,將輪換至本代表團的最後就座。
主席臺上坐的並不都是領導人
人代會主席臺上座位分3個區域,主席團常務主席在第一排,中央政治局委員在第二排,總書記居中,另幾名常委按排名分居兩側,其他政治局委員按姓氏筆畫順序就座。主席團其他成員和特邀人士分四個單元後排就座。
主席臺座次如何排,重點考慮要素是姓氏、級別、單位和左右順序。排位時先確定主位1號,距離主位越近的席次和席位越高。按照面向代表席的方向,如果人數為單數,中間為1,左為2,右為3,左右順排;如果人數是雙數,則以中為準,其左為1,右為2。
一些擔任過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老同志,也會在主席臺就座。全國政協副主席、秘書長以上的領導,也會受邀登上主席臺。另外,一些工作人員也在主席臺上就座,他們負責宣讀會議的文件和名單。全國人大舉行全體會議聽取一府兩院工作報告時,全國政協委員在二樓旁聽,媒體記者在三樓。
無論是哪種座位排列方式,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利器」是議案提案,是投票表決。這些權利的行使和代表、委員的座位靠不靠近主席臺毫無關係。
(人民網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