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44歲的馬先生(化名)覺得自己開始「變醜」了,是在5年前。那時,他發現自己的腳趾變大、手指變粗,並且鼻子大了,嘴唇也厚了,說話聲音變得悶悶的。
「那時心裡也有懷疑,但想想也沒其他不舒服,就沒太在意。老婆孩子都有了,男人嘛,難不難看也無所謂的。」馬先生說道。
大概5個月前,馬先生覺得情況不對了,他每天覺得很口渴,需要不停喝水來緩解,同時上廁所的次數也增加了。
去當地醫院檢查,內分泌科醫生給馬先生測了血糖,指標異常升高,經過糖化血紅蛋白等系列檢查,他被確診為糖尿病,予以降糖治療。同時建議他做個垂體磁共振檢查。
4月底,馬先生做了垂體核磁共振,檢查顯示,他的垂體部位發現了一個大腫瘤。
顯微鏡、內鏡雙鏡聯合 微創下單鼻孔經蝶垂體瘤切除
打聽到浙大一院神經外科診治垂體腺瘤方面經驗豐富,馬先生沒敢耽擱,直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神經外科。
經過詳細問診和檢查,接診的黃紅光主任醫師告訴馬先生,他的毛病,考慮為生長激素型垂體腺瘤,因為腫瘤異常分泌生長激素,導致出現肢端肥大和糖尿病,首選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
隨後的入院術前檢查,驗證了黃醫師的判斷——馬先生的垂體生長激素與IGF-1明顯升高,垂體增強磁共振發現垂體左側異常信號灶,垂體大腺瘤伴囊變考慮,病灶半包繞左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生長激素型垂體腺瘤診斷明確。
完善相關檢查,並進行多學科會診後,由黃紅光主任醫師主刀,為馬先生進行單鼻孔經蝶垂體瘤切除術,手術切口隱藏在鼻腔內,不影響美觀。因為腫瘤巨大,包饒左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術中大出血的風險還是很大的。黃紅光主任醫師在顯微鏡與內鏡的雙鏡輔助下,仔細探查,精細操作,最大可能地切除腫瘤組織,之後又重建了顱底,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用時3個半小時,手術順利結束。
馬先生術後恢復良好,複查生長激素已明顯下降,血糖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5月25日順利出院。8月份,他將再次來複查,根據檢查結果制定後續治療方案。
入駐之江院區2個多月 連續完成18例垂體腺瘤切除術
5月18日,浙大一院之江院區神經外科正式開科,截至目前已完成了18例垂體腺瘤切除術,患者術後均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浙大一院神經外科主任詹仁雅教授介紹,垂體腺瘤是神經外科常見腫瘤,在原發性中樞系統腫瘤中的發病率僅次於膠質瘤與腦膜瘤。根據患者是否合併垂體激素水平的異常,垂體腺瘤分為功能性垂體腺瘤與無功能性垂體腺瘤。
「像女性出現閉經和溢乳,男性表現性功能低下、第二性徵消失,還有滿月臉、水牛背、肢端肥大症與高血糖等,都可能是功能性垂體腺瘤的症狀。而無功能垂體腺瘤因為不分泌激素,發現時常常腫瘤較大從而壓迫垂體,導致垂體功能低下或者壓迫視神經導致視力視野損傷。」詹仁雅教授說道。
垂體腫瘤的治療需要多學科參與,制定包括藥物、手術、伽瑪刀、放療、化療等多種治療手段的個體化綜合治療模式,並且需要密切隨訪。浙大一院神經外科是國家垂體瘤診治協作組成員,長期開展顯微鏡與神經內鏡輔助下垂體瘤切除,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寬敞明亮的病房 先進的儀器設備同質化的專家隊伍
完成首例脊髓髓內腫瘤切除術、完成首例高難度蝶鞍區腫瘤切除術、完成首例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完成首例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術……浙大一院神經外科之江院區開科兩個多月來,已完成多臺各類型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
目前,之江院區神經外科團隊已開展包括膠質瘤、腦膜瘤、脊髓髓內腫瘤、垂體瘤、脊索瘤、海綿狀血管瘤、頭皮肉瘤、立體定向顱內血腫穿刺、側腦室-腹腔分流、微血管減壓等常規及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同時也在雜交手術室與導管室開展了動脈支架植入、硬腦膜動靜脈瘻栓塞與全腦血管DSA造影等血管介入手術。
【來源:杭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