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京郊,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
一株新苗,一鍬厚土,一瓢清水,總書記親手植綠,蘊含著深意。
2014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
「不可想像,沒有森林,地球和人類會是什麼樣子。」習近平深知,我國森林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夠。
「從見縫插綠、建設每一塊綠地做起」;「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精神,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人人出力,日積月累,讓我們美麗的祖國更加美麗」……每年植樹,總書記都會提出具體而細緻的要求。
連續八年,他持之以恆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
習近平強調,義務植樹是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活動。不僅要把全民義務植樹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都要抓好,動員全社會參與。
樹木植於土,生態理念植於心。「保護好每一寸綠色」,在尺寸之功中累積綠色能量、守護綠色發展,讓盎然綠意滋養生態文明的土壤。
這就是生態之樹。
2019年,同少先隊員在一起
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總書記經常同少年兒童一起扶苗培土、拎桶澆水,不時語重心長地與他們談心。
「注意加強體育鍛鍊」「從小培養愛綠植綠護綠意識、生態環保意識、節約節儉意識」「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無論是保持身體健康,還是樹立環境保護的主人翁意識,習近平希望孩子們像小樹那樣茁壯、向陽成長。
2017年,習近平同少先隊員一起為種下的樹苗提桶澆水,他對孩子們說,這是我們共同給樹苗澆水,實際上也在為你們澆水,這叫培育,培育年輕一代。「從小就給它扶正了。」
總書記深情的囑託為少年兒童成長引路,為中國未來「培土植綠」。
這就是成長之樹。
2012年,在深圳蓮花山公園種下一棵高山榕樹
在深圳蓮花山公園,習近平總書記在鄧小平銅像不遠處親手種下一棵高山榕。1992年,鄧小平在深圳仙湖植物園也栽了一棵高山榕。
兩棵高山榕,生生不息,傳唱著春天的故事。
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深圳。在這裡,總書記強調,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團結奮鬥。
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擼起袖子、接過「鐵鍬」,翻新改革的土壤,開拓發展的前程。
昂揚向上的高山榕,不斷茁壯成長,釋放出澎湃的生命活力。
這就是改革之樹。
2014年,在河南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
泡桐,孕育蘭考的生命活力。
焦裕祿當年為了防風固沙,幫助農民擺脫貧困,提倡種植泡桐,人們親切地叫它焦桐。
2009年4月,習近平曾來蘭考參觀焦裕祿事跡展,並種下一棵泡桐。在幹部群眾座談會上,他把焦裕祿精神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2014年3月和5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到蘭考,強調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焦裕祿精神,在習近平心裡的分量很重。這種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強大的震撼力、穿透力和凝聚力,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食糧。
泡桐,如焦裕祿精神的豐碑,根植在蘭考,根植在神州大地,根植在人們心中。
這就是精神之樹。
2014年,共植APEC亞太夥伴林
在土庫曼斯坦元首林種下杉樹、在白俄羅斯獨立宮貴賓林種植雲杉樹、在比利時為玉蘭樹培上新土……出訪時,習近平栽種象徵友誼的常青樹遍布海外。
外國領導人來中國時,習近平也邀請他們一同植樹。2019年北京世園會,習近平和外方領導人為一棵棵西府海棠培土、澆水,共培友誼綠洲。
2014年,習近平同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領導人或代表一道,在北京雁棲島上的夏園共同種下21棵白皮松,表達對亞太互信、包容、合作、共贏的良好祝願。
不僅親自栽種,習近平還多次借樹寓「誼」,寄託友好綿長久遠的希望。
同捷克總統澤曼舉行會談時,習近平指出,中捷合作如同一片蘋果樹林,我們既要摘蘋果,更要多栽樹;
在對吉爾吉斯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發表題為《願中吉友誼之樹枝繁葉茂、四季常青》的署名文章;
回望中非合作歷史,展望未來時,習近平引用典故: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聚木才會成林,合作方能發展。根植於中華文明,蔓生於全球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和諧共生的沃土中汲取養分,開枝散葉、根脈相連。
這就是友誼之樹。
2020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一如既往帶領大家,為這個特殊的春天播種綠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在進行,脫貧攻堅正在衝刺,全面小康期待收官。播撒綠意,傳遞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復工復產不斷推進的時刻,我們一起參加義務植樹,既是以實際行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又是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擴大城鄉綠色空間,為人民群眾植樹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
種樹植綠,也代表著一種信心,勢必用不屈與挺拔,對抗風雨、衝破陰霾,抵達抗擊疫情勝利的彼岸,見證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光明時刻。
這就是希望之樹。
出品人:趙承
策劃:霍小光
監製:雷敏
文字:黃玥
攝影:蘭紅光、鞠鵬、李學仁、龐興雷、丁海濤
視覺:張惠慧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