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十三五」時期,菏澤市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累計減貧96.18萬人。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核心是產業,關鍵靠科技。菏澤市瞄準產業技術需求,精準選派技術人員,發揮農業科技平臺優勢,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大科技動力,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12月13日,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巨野縣麒麟鎮魏馬樓村的一處扶貧大棚內,一畦畦綠油油的奶油白菜長勢喜人。「俺這白菜已經成熟,為了能賣個好價錢,準備等到春節前再出棚。」多年養成的精打細算的習慣,讓大棚承包戶魏昌見在大棚蔬菜種植上算起了「細帳」。
「你這幾個棚需要提前做好覆蓋二膜的準備,一二膜間保持20釐米至35釐米的距離。」巨野縣科技特派員蘇九徵環顧整個大棚情況後向魏昌見建議。
看魏昌見一臉疑問,蘇九徵解釋,「準確地說,你這屬於冷棚,防災能力弱,一旦遇到寒流天氣,極易減產甚至絕產,辛勞就白付出了。」「好的,俺這幾天就去買。」田間地頭,蘇九徵的詳細解答,為魏昌見的穩產增收上了一道「保險」。
2019年10月份,蘇九徵作為科技特派員為麒麟鎮多個村提供技術指導、培訓與諮詢,在田間地頭解決群眾遇到的技術問題。「我來到這個村後,發現村中土地有鹽鹼化傾向,大棚內的蔬菜產量普遍不高。而且一到冬季,大棚基本處於閒置狀態。」為改良土壤,蘇九徵指導群眾從選種、施肥、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很快見到實效,蔬菜產量平均提高50%。
為最大限度發揮大棚功效,蘇九徵又結合馬樓村土壤情況、冷棚特點以及市場行情等因素,採取冬季在大棚內種植菠菜、苦菊、奶油白菜、油麥菜等蔬菜的方式,為村民增收增添「砝碼」。
「為實現扶貧工作重點村科技指導人員全覆蓋,2017年,巨野縣通過調查摸底,梳理出蔬菜、林果、養殖、種植、食用菌等5個領域的技術需求,並篩選出30名科技指導人員與貧困村籤訂了技術服務協議書。」巨野縣科技局副局長趙鳳芹介紹,2019年,為鞏固提升科技指導人員全覆蓋效果,巨野縣在省科技廳網站完成科技特派員註冊登記81人,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26人,事業單位23人,涉農企業9人,合作社16人,家庭農場7人。這其中就有蘇九徵。
為了更有針對性地解決群眾遇到的技術難題,巨野縣科技局又將這81名科技特派員分為15個科技扶貧服務隊,深入到全縣357個貧困村,通過「一人多村」「一團多村」等形式開展技術指導、培訓、諮詢。「今年我們又加強了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人員從81人增加到105人,實現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的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為基層科技服務起到了助推作用。」趙鳳芹說。
如何最大程度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並讓其沉到基層、留在田間,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巨野縣在各個鄉鎮尤其是貧困鄉鎮就近設置6處「農科驛站」,為科技特派員提供了交流、討論問題以及為群眾授課的場地和條件,放大了科技特派員的服務範圍和效果。
在巨野縣陶廟鎮蘇坑村農科驛站,牆面上張貼了每個科技特派員的信息表,包括擅長領域與聯繫方式,其中不乏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的專家,蘇九徵位列其中。「我們站每個月至少開一次會,每名科技特派員都會將自己遇到的難題擺在檯面上商討,從而更好地為群眾服務。」目前,蘇九徵所在的蘇坑村農科驛站的服務範圍已達到2000餘畝,有效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脫貧。
菏澤市充分發揮各級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第一資源的作用,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脫貧。加強溝通協調力度,使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科技副職、科技扶貧專家團、科技特派員、科技服務隊緊密配合,各司其職,在農業技術支持、農民技能培訓等方面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帶動當地產業提升、農民技能提高。註冊市級科技特派員1100名,省級科技特派員達到599名,其中452名科技特派員組成的88個科技扶貧服務隊,完成2256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的全覆蓋,建成市縣鄉三級聯動的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扶貧工作成效位居全省科技系統前列。目前,全市農業科技人才示範農業科技成果有100餘項,轉化應用農業科技成果超過40項,開展培訓700多場,服務指導群眾超過12萬人。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念東 王兆鋒 通訊員 陳新振 蔣晨曦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