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5日,湖裡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宣布破土動工。
昔日貧窮的海防小城,從一片荒地中崛起,在改革開放的破浪前行中,完成驚人蛻變,躍升為高顏值、高素質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成為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樣本。
2003年3月30日,首屆廈門國際馬拉松(以下簡稱廈馬)鳴槍起跑,從此開啟廈門每年一度的華美盛會。廈馬從無到有,從高起點到雙金賽,同樣經歷了衝破藩籬的發展奇蹟,見證了廈門城市勇立潮頭的最美年華,親歷了中國馬拉松產業從萌芽到勃興的不凡歷程。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廈馬的成長史,那就是「一個奇蹟、兩個賦能、三大效應」。
2020年,廈馬18歲,亦將迎來她盛大成年禮。
一個奇蹟
用特區精神創辦國際馬拉松賽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2003年3月30日上午8時30分,隨著一聲發令槍響,11998名馬拉松選手以廈門國際會展中心為起點出發,第一屆廈馬就此誕生。
誰也沒想到,只有130多萬人口的廈門市,創辦首屆廈馬僅用了三個月,堪稱一大奇蹟。要知道,當時有著22年歷史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以下簡稱北馬),其最短籌備時間也用了7個月。
在今天看來,三個月辦一場馬拉松賽幾乎成了慣例。而在當時體育各方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殊為不易,而全國也僅有北馬、上海國際馬拉松和大連馬拉松等屈指可數的幾場賽事可資借鑑。
「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更沒想到的是,小小一封電郵,竟改寫了一座城的歷史。2002年12月3日,《廈門日報》「兩會」熱線電子郵箱收到市民的一封郵件,建議在環島路上舉辦國際馬拉松賽。第二天,《廈門日報》在顯著位置編發這封郵件後,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廈門市領導欣然籤名支持,由此開啟申辦程序。
12月初,廈門正式向國家體育總局申辦廈門國際馬拉松賽。
12月30日,廈門得到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的同意批覆。
2003年1月6日,廈門時任市長張昌平強調,要舉全市之力辦好廈馬。
「舉全市之力」此言不虛。在得知廈門將舉辦國際馬拉松賽的消息後,市民迸發出極大的熱情,而各大媒體使出渾身解數,開設各類專欄專版,向市民普及馬拉松常識。《廈門晚報》專門為廈馬舉辦了一場熱身賽「市民馬拉松」。全廈門掀起了一股跑步熱。各個單位積極舉辦跑步比賽,長跑俱樂部不斷湧現……
特區人,說幹就幹。
世貿商城發起了「每人捐出一元錢,為廈門國際馬拉松賽添磚加瓦」的倡議;
民族路、大學路進行了整治,路面整修一新,破舊圍牆推到,違建一律拆掉,300幢建築清洗、上漆,民族路沿線的13座萬伏電塔全部「退役」,改為地下電纜供電。
「馬拉松賽道整修期間,廈門大學一位退休的老教授,騎自行車察看賽道,用照相機拍下該修整的段、點,把照片寄給了組委會辦公室。整治民族路時,一個12 歲男孩認真做母親儘快搬出住所的工作,借住在親戚家,以確保整治工作的如期完成。此類佳話不勝枚舉。」
而與此同時,全市32個黨政部門,組建了組委會等8個職能機構。各司其職,通力合作。時至今日,廈馬依然還是廈門市協調部門最多的體育賽事。
籌備伊始,廈馬就一心向國際水平看齊。組委會還專程考察了渣打香港馬拉松賽,向香港業餘田徑總會「取經」。組委會分別在北京、香港兩地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全世界馬拉松愛好者發出邀約。
正因為上下一心,並堅持高起點、高水平辦賽,首屆廈馬得以一炮而紅。
再經過僅僅三年的運作,廈馬已是中國著名賽事品牌,與北馬成「一南一北、春秋交替」之勢。
可以說,從籌辦到組織,從市民到政府,從零基礎到品牌化,廈馬無不體現特區速度、特區精神。
賦能髙顏值
鷺島美麗實踐的最佳傳播者
每每提及廈馬的創辦史,「因為一條路,改變一座城」的說法不脛而走。
廈門環島路全長約43公裡,分三期先後實施完成。沿途風光旖旎,如詩如畫。廈馬由此也成為世界最美馬拉松賽道之一。而環島路的修建與「福建投資貿易洽談會」(又稱「9·8貿洽會」)密切相關。
1987年,「9·8貿洽會」開啟,並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性展會,於1997年升格為中國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隨著規模的擴大,專業展商的激增,廈門市決定另覓新址修建新展覽中心。馬拉松跑者後來都知道,這就是「廈門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廈馬的起終點。
在會展中心落成之前,廈門島被鐵路分割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是主城區,而東部還是荒涼落後的郊區。而會展中心的落成,極大帶動了前埔一帶的發展,成為廈門島東部發展的引擎。
改革開放前的林陰小道,變成最美馬拉松賽道的環島路。全國很多城市都有環島路,但公認廈門環島路是「老大」,這歸功於廈馬的現象級傳播效應。
環島路變身、升級的歷史,也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廈門城市發展的縮影。1983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舉行通航典禮;1991年,廈門大橋通車,這是當時全國第一座、也是最長的一座跨海大橋;1998年,環島路建成國內首條彩色道路;2000年,廈門國際會展中心投用……一個封閉的海防前哨蛻變為國際化的沿海開放城市,一個普通的海邊小島蛻變為高顏值的生態花園城市。
廈馬跑者耳熟能詳的還有,網紅打卡點「一國兩制」、99尊馬拉松雕塑、最美校園廈門大學、最文藝漁村曾厝垵以及讓無數跑者終身難忘的演武大橋等。
因白鷺棲居,廈門過去被稱為「鷺島」。而如今,廈馬與鼓浪嶼、廈門大學一道,成為廈門新的代名詞。
「一城如花半倚石,萬點青山擁海來。」廈馬的誕生,得益於廈門城市發展的紅利,又見證了廈門激情燃燒的創業歲月。同時,廈馬成為廈門城市發展的窗口,為城市美麗實踐賦能,為廈門的活力自信賦能,並通過千萬跑者的裂變式傳播,散發更為持久深遠的魅力。
賦能高素質
獲得感滿滿的馬拉松城市
要論起中國馬拉松私補站的知名度,如果廈門進明寺稱第二的話,那沒人敢稱第一。
進明寺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現為環島路上一處佛教聖地。十幾年裡,進明寺熱情妥貼的私補,始終是廈馬跑者最暖心最特別的記憶。進明寺的尼師們、義工們為跑者遞上面線糊、熱茶等補給,對於已經跑完四分之三路程的跑者們而言,無異於雪中送炭。難怪進明寺被媒體稱作中國最知名的私補站。
從熱心提議辦賽的市民,到賽道邊送補給的尼師,再到環島路、篔簹湖奔跑的身影,廈馬的烙印留在城市的每個角落。
廈馬與城市相互成就。在廈馬的影響下,路跑成為廈門全民健身運動中參與人數最多的項目。環島路、篔簹湖、五緣灣等各大公園、體育場等地,奔跑的身影已成為廈門一大人文風景。
同時,廈馬配套的親子馬拉松、室內馬拉松、特殊風箏大賽、啦啦操大賽、快樂笑臉徵集等活動,吸引著市民踴躍參與。
廈馬的服務理念和模式,也滲透到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在廈馬的帶動下,廈門重大活動的醫療應急反應和急救水平有了明顯提升,醫療隊伍和志願者的專業化水平、運動人群的自救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鍛鍊,為健康城市醫療及預防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廈馬,廈門氣象臺特地引進了奧運會、亞運會氣象服務系統,引進了世界一流的數值預最終報產品,集成創新具有國家級水平的馬拉松精細化預報服務系統。
在CTR所做的《2018廈門馬拉松公眾調查報告》中,在有馬拉松比賽的城市中,市民對馬拉松認知度最高的是廈門,認知度高達99.7%,其次分別是北京、上海和廣州。70.1%的廈門市民在調查中表示「廈馬提升了我作為廈門市民的自豪感」,66.5%的市民表示「廈馬促使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64.1%的市民表示「廈馬提升了我參加體育鍛鍊的興趣。」
2018年,廈門獲得「馬拉松城市」的稱號。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實至名歸。這正是對廈門這個城市和馬拉松深度關係的一種褒獎。
廈馬和城市深度融合。廈馬為高素質的創業創新城市賦能,推動城市公共管理能力升級,促進生態宜居城市發展;廈馬為市民的獲得感賦能,引領廈門全民健身浪潮,提升市民自豪感與幸福感。
虹吸效應
「吸睛」又「吸金」的專業推手
從首屆廈馬開始,廈門市政府定下了「通過市場化運作籌措馬拉松賽辦賽資金」的思路。僅三個月的運作,組委會就與27家大企業達成贊助意向,意向金額達1300萬元,基本實現了「辦賽不花政府一分錢」的目標。
2005年,廈馬進入全面市場化。「政府倡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成為廈馬運作的舉辦原則。一路走來,廈馬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逐年提升,也得到了建發、特步等各級贊助商的青睞,衍生了體育的生態鏈。
這要歸功於媒體出身的運營方借力現代傳媒助力品牌運營:從2003年至今,每屆廈馬都藉助中央電視臺進行數小時的賽事直播。此外,廈馬直播還積極嘗試了馬拉松賽事轉播的新模式新突破,比如2018年首設空中演播室。特殊的航拍角度和新穎的直播形式,給予觀眾更全面、更立體、更豐富的視覺體驗,極大提升了賽事的品牌宣傳、贊助價值、知名度和影響力。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隨著聲名鵲起,廈馬的虹吸效應越發明顯。2019年賽事參賽近3萬運動員,其中2.5萬來自外地。而據CTR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8廈門馬拉松社會經濟效益報告》的數據顯示,參加廈馬的外籍運動員及非廈門本地的國內運動員,為廈門住宿、餐飲等貢獻了約2756.17萬元的消費。比賽當天參觀比賽的遊客約22142人,為廈門市旅遊業帶來了約4739.50萬元的收入。2018年廈馬為廈門市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總計1.16億元,帶動經濟效益約為1.75億元,綜合經濟效益為2.91億元。
橋梁效應
對臺交流與國際交往的重要抓手
用馬拉松連接兩岸,是廈馬特有的使命。
2003年首屆廈馬,518名臺灣地區的選手參賽,一舉開創兩岸體育交流的先河。
而那時,兩岸剛剛實現了首次臺商春節包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也非一日之功。而閩臺體育交流經歷了從間接到直接,從地下到半公開到公開,從單向到雙向,從民間到官方等系列變化。而廈馬,率先架起兩岸交流的橋梁。
2004年,臺灣地區國際奧委會委員吳經國先生率團178 人,從臺灣經金門直航廈門參賽,實現了建國以來臺灣體育團隊直航廈門零的突破。
2005年廈馬的博覽會上,30多家臺資企業參展。
2006年,吳經國先生率領316人臺北馬拉松代表團,走「小三通」參加廈馬。
2007年,廈馬志願者隊伍裡首次有來自金門技術學院的32 名大學生。而這一年,廈門臺灣農產品集散中心向廈馬贊助2萬根香蕉,這是臺灣品牌水果首次亮相廈馬。
2008年和2009年,廈金「兩門」隔海同跑馬拉松,兩岸馬拉松賽同時鳴槍、同時開跑,而且廈門衛視、臺灣東森衛視第一次運用同步採集新聞系統對兩岸賽事同步直播。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2010年,廈馬組委會首次策劃設立「海峽兩岸城市馬拉松邀請賽」,單獨設分,單獨設獎的「賽中賽」從此延續至今。
海峽兩岸因廈馬而緊密相連,合作範圍越來越大、交流層次越來越深,交融互動性越來越強……由此,2009年,廈門還被授予「對臺體育交流與合作基地」的榮譽稱號。
廈馬的另一個橋梁效應體現在國際體育交流中,一直圍繞「馬拉松」深耕細作,請進來、走出去。
2005年,廈門策劃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國際馬拉松高峰論壇。這是國內首次舉辦關於馬拉松運動和馬拉松賽的專業性論壇。
2005年,由99尊雕塑組成的「永不止步」馬拉松群雕亮相廈門環島路,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馬拉松為主題的雕塑。
2007年,第16屆國際馬拉松和路跑協會世界大會(AIMS)在廈門召開,這是AIMS首次在亞洲國家舉行全會。
2008年,廈門市贈送的兩尊馬拉松雕像空運至希臘,這是馬拉松運動起源地第一次接收國外贈送的馬拉松雕塑。
2009年,廈門舉辦世界上第一次國際馬拉松城市市長論壇……
皮格馬利翁效應
風雨路上永不止步的追夢水手
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關注什麼,你就成為什麼。
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一路奔跑,一路追夢。廈馬籌備之初,就堅持對標國際化和高水準辦賽,最終躋身國際田聯金標賽事;成立伊始,就堅定走市場化之路,如今「吸金」數億元……參賽報名要「秒殺」、企業主動找上門、「不用政府撥一分錢」等設想均已化為現實。
當然,廈馬並非一帆風順,有過成功,也經歷過挫折;有過高光,也曾跌入谷底。但廈馬始終滿懷信心,不懼風雨,砥礪前行。正如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為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題詞:「永不止步」
「萬派爭流一島橫,衣冠自昔有賢聲。」 永不止步的廈馬,在中國馬拉松發展歷程上留下鮮明印記:
中國境內男子最快馬拉松紀錄
國內最成熟的馬拉松賽事官網
2007年躋身「國際田聯路跑金標賽事」
2017年升級為全馬賽事
2018年更名為廈門馬拉松
2018年國內首個分區分槍出發的全馬賽事
全球第一個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清潔海洋」計劃的馬拉松賽事
……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願青春飛揚的廈門馬拉松,繼續奮進,永不止步,一路追夢,一路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