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江浙閩一帶有些政府機關食堂對外開放,成了周邊市民和遊客就餐的「公共食堂」。
比如杭州市餘杭區機關事務服務中心食堂原來只在工作日對區域內入駐政府單位的工作人員開放,如今在周末兩天面向社會開放。其他如浙江衢州市、江蘇揚州市、福建福州市東部行政區也在大小黃金周或雙休日對外開放食堂,有的還開放停車場。
讓黨政機關內部食堂服務社會,反映了各地黨政機關為人民服務意識的增強,是好事。但在一個飛速進步時代,也不要故意拔高那點進步的意義。譬如湖北省委與省政府相距數百米距離,周邊布局了幾個省直機關食堂,已經向公眾開放好多年了,不是節假日、雙休日開放,而是天天開放,就餐無門檻。這樣一看,江浙一帶機關食堂開放就不算什麼新聞。
今年五一期間,衢州市機關食堂對外開放!
地區之間的比較不是多餘的,比較可以為各地改革發展建立參照系。從層級上說,公共化的湖北省直機關食堂級別更高;就公共化程度而言,江浙一帶市區機關食堂對外開放限於節假日開放,具有一定「應急性」,而湖北省直機關有幾家食堂是全日制公共化。而從區位來看,湖北處於中部內陸,但在相關改革上似乎步子更大些。
雖然不宜誇大,但也不能不看到餘杭、衢州、揚州和福州東部行政區機關食堂對外開放的意義,其方向是向前的。機關食堂對外服務,本質是機關內部服務公共化,原來是限於機關內部享受,現在普通市民、外部人也可以接受服務,增加了公共福祉,便利了市民生活。
黨政機關內部服務面臨改革,改革可以有兩個路徑:一是機關內部服務具有後勤性質,不屬於政府公務,可以將這種機關後勤從機關剝離,實行機關後勤社會化;二是推動機關後勤服務對社會開放,使內部服務公共化。前者是自外置入新體制機制,後者是自內革新,但都是主動求變、殊途同歸。
如果加以認真審視,現在我們還有很多存量公共資源被內部人佔有,具有某種特權色彩。比如黨政機關食堂、機關幼兒園甚至中小學,還有公立學校的操場、體育館、遊泳館、圖書館等,相關服務限於內部供應,長期以來是不對外開放的。造成公共資源內部人佔有的,有些是舊體制遺留下來的,但根子還是觀念問題、認識問題,有的也是懶政的結果。
有些人恐怕根深蒂固地認為,學校的操場、體育館、遊泳館就是給學校教職工、學生用的,外部人無權使用,首先是外部人進校門都進不了。近幾年政府提供學校公共設施對社會開放,但很多學校覺得麻煩,開放進展不大。很多機關人認為,機關辦個內部食堂,方便機關工作人員就餐,是理所當然的。
揚州市政府內部食堂今年五一假期首次對外開放
但是公共資源的內部福利化,本身就有違其「公共」屬性,容易造成社會不公,而且可以肯定,公共服務內部化,幾乎必然會降低社會效率。公共設施內部化以後,這些公共服務設施使用率很低,實際上是國有資產閒置與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
從政治層面來說,機關後勤服務內部化不透明,容易給人特權的想像,事實上說它是一種特色並不為過。過去,機關食堂享受機關財務給予的資金補貼,實際上是用公款補貼內部人的飯碗,是財政資金的跑冒滴漏。還有的機關雖然處在城區寸土寸金的地方,但也修建了豪華的網球場或其他專用體育設施,市民從旁經過經常指指戳戳,政治影響很壞。
機關食堂對外開放有多重必要性:一是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制度上清理特權,管住權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二是貫徹公共財政原則,財政資金要用於公共目的,不能用在機關內部人身上;三是強調公共財政資金的績效評估,防止公共資源、公共設施閒置浪費。
機關內部服務對外開放方向是對的,範圍還可以拓展,比如進一步開放停車位、廁所等。但也要實事求是,這種服務不應該是公益性的,而理應遵循市場原則。開放的機關食堂如果便宜過頭,讓周邊居民有了佔便宜的心理,那麼機關服務對外開放就有作秀之嫌,可能一時贏得喝彩但畢竟不可持續。
(來源:長城評論微信公號)